侨乡文化始建于清代的通济桥与南门桥,通济桥名字由来
在台城河上有五龙桥、通济桥、观光桥和南门桥四座桥。历史最悠久的是通济桥和南门桥。“通济桥在县城西门,光绪十一年建。” 很难想象,当年没有桥,台城人是如何过河的。
清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邑人余灼等乡绅倡议发动筹款,在县城西门兴建通济桥,桥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竣工并命名为通济桥,寓意为“通而济之”,当时建成的是石桥,共有27个石墩,上铺石板。
上世纪五十年代通济桥《台山百科全书》介绍,1931年,县政府成立改建通济桥办事处,筹款13万元,将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163 .68米、桥面为10米,桥中间的旁边建有一个西式凉亭,1932年建成通车,东岸的马路命名为通济路。1982年8月,县政府拨款34万,将桥面扩建成16.5米宽。1994年,通济桥从东岸起的第三至六孔四跨突然断裂,一段30多米的桥面坍塌。经历了104年风雨的旧通济桥宣告完成其历史使命。
1994年断裂的旧通济桥随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重建通济桥筹备委员会,并发出重建台城通济桥的倡议书,得到海内外乡亲的积极响应,捐款达2000万余元。1995年4月建成通车。新建成的通济桥全长119.35米,宽37.5米,桥上设有6条车道,中间设隔离带,各宽12 .25米,另每边设宽5米的人行道。时至今日,通济桥基本上保留1995年建成时的模样。不过新桥没有仿旧桥重修凉亭,而在洗布山上建了一个纪念塔。经过治理,现在的桥下的河水比以前干净多了。通济桥与五龙桥之间原建有一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扩宽河道而变成断桥,后来被拆除了。

现在的通济桥 谭楚明摄
在台城比通济桥历史更悠久的是南门桥。从前这座桥并不叫南门桥而是叫丰和桥。清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江涵暾因此处“虽在大路,有舟渡而无桥。”倡议建桥,得到乐善好施者响应,因资金到位,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并由江涵暾“以丰和名其桥。” 这座通往四九、冲蒌、斗山、都斛、广海的驿道石桥,长60米,宽2.8米,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非常牢固。
丰和桥 刘达之摄(谭楚明翻拍)
1933年,为适应汽车通行的需要,将桥面改铺钢筋混凝土,桥面加宽为4米,每次仅容一台汽车通过。1981年,县政府拨款在原桥下游建新桥,1982年竣工。1996年,因桥面下沉,而重新建筑,这就是现在的南门桥。
现在的南门桥 谭楚明摄
如今无论是通济桥还是南门桥,其规模与繁忙程度远非古时可比,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便利。
来源:台山文联
作者: 谭楚明
编辑:勋
监制:尧
识别二维码
关注掌上台山
更多精彩等着你!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