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剿四川,历史上的八大王剿灭四川是哪一年
在四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大王绞四川。大家都知道湖广填川,也知道八大王绞四川这句话,但是你们知道这段历史的内情吗?
所谓八大王即明末农民运动的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是大西开国也是唯一的皇帝
。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四川南充市西充县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那么八大王绞杀四川之谜是什么样子呢,相传清国人编纂的《明史》说张献忠杀人如草,还特别立碑明志,上书:“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就是有名的"七杀碑"。不过七杀碑是否真实存在,考古学家们却众说纷纭。 有人说"七杀碑"实为张献忠的"圣谕碑",上面所书句子是“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之所以会有七杀碑流传是因为清廷为营造张献忠嗜杀的形象。其实是为整顿吏治杀官绅。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时吸收了很多明朝的旧官吏,而这些人在明末的官场中已经养成了贪腐、逢迎的习气,张献忠努力地想要改变这些不良习气。一次,张献忠麾下大将孙可望凯旋回成都,朝中大臣“连名迎之,献忠怒其沿故朝旧习,按名棒杀二百人”,虽然用力过猛,但是也并非师出无名。
为稳定统治杀拒不投降者。在进入四川时,如前文所述,对于愿意归顺的“西朝顺民”则听其自由生活,而对于拒不投降的“山中作逆者”(指聚保山寨,意图抵抗大西军的民众)则“当剿除之”。还有一些不肯出任大西朝官职的知识分子也遭到杀害,比如潼川举人李永蓁“称病卧床”,不愿出任官职,最终被杀。南充武生陈怀西“宁作明朝武生,不为逆贼元老”,拒绝出任大西官职,被斩首示众。
其实 八大王在入川之初并没有大肆屠杀,但是一年后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江南的弘光政权被清军消灭,此后清军着力解决四川的大西政权,在清军的压力下,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发生动荡,使得张献忠萌生了离开四川的想法。丞相汪兆麟的建言让张献忠产生了屠杀四川的想法,根据《纪事略》记载,张献忠在成都的屠杀导致“其膏锋刃者,男妇不下四五百万”,当然,这里所记载的数字又是有很大水分的,但是四川人口不过三百万,张献忠如何能在成都屠杀四五百万人口呢?
所以,传说终究是传说,我们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张献忠“屠川”的心路历程——张献忠入川之时为了整顿吏治、巩固在四川的统治,张献忠不可避免地杀害了一些与自己对抗、不愿归附自己的官绅和地主,虽然大西军也杀害了一些百姓,但这绝非他的初衷。此后,由于清军的压力,导致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动摇,于是他在暴躁情绪和不良大臣的影响下,杀害了很多无辜的百姓。
只是我们不可否认,张献忠在起义过程中使得很多无辜百姓丧失性命,但是其残暴行径远远不如《明史》和民间野史中所说的那么恐怖,称其为“杀人魔王”恐怕也有失妥当。历史终归是历史,有很多悬疑都会一一解开,历史和传说不一样。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本文参考诸多张献忠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姜维北伐真的是徒劳无功,空耗国力吗?国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谜”的关键因素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不同姜维本人军事风格,导致北伐进
一步损耗国力不管是“以功代守”,还是“情怀”,前提是不赔本!
姜维真正北伐是从公元253年—262年这十年时间。公元234年—公元252年的只是率偏师骚扰魏国和接应叛魏的少数民族。下面列下姜维北伐: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后不过两个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此次北伐虽然张嶷战死,斩杀徐质迁回三县人口。也是小胜。
第三次:公元255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三国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魏国那边是讲王经死了千人而已,那只不过是安慰人的说法。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维北伐战败,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
第五次: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也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应该是小胜。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此次北伐小败。
姜维六次北伐,大胜一次、小胜两次、不克而还一次、小败一次、大败一次。总得来说姜维是胜的。姜维只有几万人,而不断调动魏国援军千里来援。公元255年那次北伐,王经所部人马是多于姜维的。魏国还派了援军,除了陈泰所部,还有征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等人。太尉司马孚率大军为后援。总体上是胜多败少,其消耗也是魏国大于蜀汉。姜维攻打的陇西郡距离蜀汉六七百里,而距离魏国洛阳近二千里。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魏国征吴伐蜀规模更大,难道能因空耗国力就不征不伐吗?等着蜀汉东吴投降吗?
姜维北伐规模并不大,而且时间短。并非是空耗国力,之所以蜀汉百姓负担重是因为内无贤相。姜维北伐时是陈祗、董厥、诸葛瞻、樊建等总领朝政,但他们都不堪治国之任。历来成就功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汉能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刘邦为明主,萧何为股肱,张良为谋主、韩信为爪牙。诸葛亮、蒋琬、费祎是股肱。庞统、法正、刘巴是谋主。蜀汉能称的上爪牙的只有马超、张飞、关羽等人。而刘禅并非明主,蜀汉股肱和谋主、爪牙皆死。姜维一人要把股肱、谋主、爪牙的事都做了。当年随诸葛亮北伐,久经战阵的诸将也死的差不多。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就是说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汉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姜维同样是有如此想法,公元253年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再不北伐就老了。连魏言都知道蜀唯赖维尔。姜维和诸葛亮都是为他们死后所考虑。三国志: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
姜维深知蜀汉国力,所以他的北伐的目的只是蚕食雍凉而不是灭魏。魏国人袁准认为诸葛亮为啥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姜维同样是清楚,不重创魏军,蜀汉难以长久。东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写道: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姜维同样是能每日上朝下朝。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三国志:虑於长久不得两存者耳!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虽说凭重险之固能偏安一时,但不能久存。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满足偏安而终不能久存。难道凭借重险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亡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蜀魏频繁交战的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消耗了魏国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国一直未能修养生息。据三国志魏国大臣上书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公元253年—262年魏国叛乱频繁、魏吴交战时期。这时姜维不趁机北伐,魏国一旦缓过来迟早灭蜀汉。
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是坐镇汉中的。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姜维北伐除了想蚕食雍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守兼并。就是以战为守,在战争中寻找机会,在战争中培养将士。自公元234年—253年的二十年间蜀汉已经停止了北伐,只有姜维率偏师骚扰。不把军队拉去实战,长久以往必然是没有战斗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蜀汉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陈泰就认为不能跟蜀汉军野战,而是据险而守。邓艾则认为蜀汉军队是所辟之锋、五兵犀牛。在公元249年时姜维就询问夏侯霸:司马懿他们有没有征伐的打算?夏侯霸讲司马懿正在稳定内部。公元262年司马昭提议伐蜀,魏国上下皆反对。就连邓艾都数次上书反对,后来逼于无奈才同意。司马昭还斩杀一位反对的将军。晋书: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公元263年八月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汉。蜀汉的灭亡姜维是有责任,但如不是黄皓以致姜维避乱,魏国也未必敢伐蜀。这时蜀汉名相名将皆死,只剩姜维一人。刘禅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算姜维不伐魏,蜀汉也是要亡的。还有人认为是姜维军事失利以致蜀汉灭亡。这个我并不认同。公元262年冬魏国派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姜维认为是伐蜀。于是上疏给刘禅请求派人去阴平、阳安关加强防守。但刘禅听黄皓的,黄皓听巫师的。不仅没派人去还压下姜维的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也并没有进行战时动员。三国志: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等到魏国伐蜀时刘禅才派人去。以致魏军从阳安关阴平长驱直入。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钟会给姜维堵在剑阁,粮草将尽已准备退军。而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当时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以备敌既定不许。难道不是昏庸?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刘禅面缚出降,以致蜀汉灭亡。这也不是姜维的错。当刘禅投降命令传到姜维军中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有如此军队,刘禅却不能用。魏国伐蜀时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