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未解之谜最后一个匪夷所思至今无解释,明朝最可怕的四大案
明朝是由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前后共延续了276年。在很多人心目中,明朝是最有骨气的朝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满清入关后,在纂修明史的时候,对明朝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有过不少奇葩皇帝,如多年不上朝的万历、木匠皇帝朱由校等。当江山传到崇祯帝手中时,已经是千疮百孔,虽然他勤于政事,但却生性多疑,最终成了亡国之君。除了无限的惋惜外,明朝还留给后世人许多未解之谜,以下4个最为知名。
一、建文帝下落之谜
太子朱标病逝后,朱元璋经过许久的考虑,将长孙朱允炆立为继承人,并命齐泰等大臣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继位后,听从了齐泰与黄子澄关于削藩的建议,其叔叔燕王朱棣就以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最终,朱棣亲自带人攻破了京城,而建文帝却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关于建文帝的消失之谜,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文帝趁乱逃出京城,一口气逃到了湄江的观音崖一带,此时他看破红尘,在此出家为僧;也有人认为,他压根就没有逃走,而是被大火烧死了;甚至有人认为,建文帝逃出海外,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这都只是猜测。
二、明光宗朱常洛之死
朱常洛,万历皇帝的长子,因是宫女所生,故从小就不被重视,甚至差点错失了太子的地位,幸亏明朝的文官们厉害,硬生生地逼迫皇帝立朱常洛为太子。公元1620年,38岁的朱常洛登基称帝,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仅28天后就挂了,被称为“一月天子”。去世之前,李可灼进献过红丸,有人怀疑是郑贵妃唆使下毒,导致皇帝一命呜呼,却没有确凿的证据,留下了“红丸案”的谜团。
三、《永乐大典》正本之谜
永乐年间,明成祖任命内阁首辅解缙为总纂官,前后耗时六年的时间,编纂了旷世大典《永乐大典》,此书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后来,为了防止《永乐大典》出现意外,又命人抄写了一个副本。由于战乱等原因,副本也所剩无几,而正本更是不知所踪。有些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朱棣的陵墓中,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典会重现人间。
四、天启大爆炸之谜
据记载,明朝天启六年的一个上午,王恭厂附近发生了离奇爆炸事件,造成了两万多人死亡,史称天启大爆炸或王恭厂大爆炸。对于此次爆炸,《天变邸抄》里的记载道:“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有一长班于响之时,鬃帽衣裤鞋袜一霎俱无,生者如此,死者可知。”
关于此次爆炸的原因,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没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答案。有人认为是地震引起的,有人说是火药自爆,也有人认为陨星坠,更有一些脑洞大开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因其影响力巨大,与印度“死丘”事件、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总结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前后七次,至明英宗时,便终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终止,龙马君认为:主要还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基于下西洋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因素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后作出的现实决策。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种说法。
一为寻建文帝说,据说靖难之后,建文帝并未被烧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访查。龙马君认为极不靠谱,哪有如此兴师动众访查敌人的,岂非打草惊蛇?
二为军事目的说,当时中西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并有意进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通过下西洋联结域外诸国,共抗帖木儿帝国。龙马君认为也不靠谱,郑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儿大帝病逝,其帝国随后陷入混乱,四分五裂,已对明朝构不成威胁,如此说成立,明朝也没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为宣扬威德说,因为朱棣本人是通过叛乱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强自身的合法性,而通过下西洋营造一种万国来朝的气氛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龙马君认为此说合理,君不见当今一些新诞生的国家,莫不寻求他国承认来对内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不管以上三种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时,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概率也已经过世;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大帝去世后就一蹶不振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朱棣一系已传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地位也相当稳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组织大型航海活动了。
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明朝为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消耗了大量财力,每次出海,船队规模极大,可谓“云帆蔽日”,光船队开销就已不堪重负。而船队从事的朝贡贸易又是厚往薄来,干的都是亏本的买卖,耗费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财政情况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财政制度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极大问题。相比于人口国土都远远小于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终面临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后期是满清,军费始终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最终压垮了明朝。而下西洋这种实际效用并不大的国家活动,就成了缩减开支的首要目标。
因此,由于下西洋耗费巨大,财政又不乐观,明朝出于缩减开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后续的大型航海活动。
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反对穷兵疲民,郑和下西洋动用舰船数百艘、兵士船员数万人远航万里,无疑是极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明成祖时,就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后世学者持否定意见者也颇多,如明末学者茅元仪就认为下西洋是“劳近以务远”,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启超也认为下西洋是“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
因此,朱棣、宣德这两位相对强势的君主逝去之后,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又重新占领了舆论高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再进行郑和下西洋这种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大型航海活动的。
总结郑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这一背景褪去,明朝统治者基于宣扬威德、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经达成、财政状况不允许以及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终止了大型远洋活动。以今人视角看,当然颇为遗憾,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读者老爷分享有内容、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总结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前后七次,至明英宗时,便终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终止,龙马君认为:主要还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基于下西洋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因素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后作出的现实决策。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种说法。
一为寻建文帝说,据说靖难之后,建文帝并未被烧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访查。龙马君认为极不靠谱,哪有如此兴师动众访查敌人的,岂非打草惊蛇?
二为军事目的说,当时中西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并有意进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通过下西洋联结域外诸国,共抗帖木儿帝国。龙马君认为也不靠谱,郑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儿大帝病逝,其帝国随后陷入混乱,四分五裂,已对明朝构不成威胁,如此说成立,明朝也没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为宣扬威德说,因为朱棣本人是通过叛乱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强自身的合法性,而通过下西洋营造一种万国来朝的气氛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龙马君认为此说合理,君不见当今一些新诞生的国家,莫不寻求他国承认来对内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不管以上三种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时,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概率也已经过世;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大帝去世后就一蹶不振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朱棣一系已传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地位也相当稳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组织大型航海活动了。
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明朝为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消耗了大量财力,每次出海,船队规模极大,可谓“云帆蔽日”,光船队开销就已不堪重负。而船队从事的朝贡贸易又是厚往薄来,干的都是亏本的买卖,耗费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财政情况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财政制度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极大问题。相比于人口国土都远远小于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终面临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后期是满清,军费始终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最终压垮了明朝。而下西洋这种实际效用并不大的国家活动,就成了缩减开支的首要目标。
因此,由于下西洋耗费巨大,财政又不乐观,明朝出于缩减开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后续的大型航海活动。
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反对穷兵疲民,郑和下西洋动用舰船数百艘、兵士船员数万人远航万里,无疑是极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明成祖时,就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后世学者持否定意见者也颇多,如明末学者茅元仪就认为下西洋是“劳近以务远”,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启超也认为下西洋是“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
因此,朱棣、宣德这两位相对强势的君主逝去之后,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又重新占领了舆论高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再进行郑和下西洋这种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大型航海活动的。
总结郑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这一背景褪去,明朝统治者基于宣扬威德、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经达成、财政状况不允许以及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终止了大型远洋活动。以今人视角看,当然颇为遗憾,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读者老爷分享有内容、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总结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前后七次,至明英宗时,便终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终止,龙马君认为:主要还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基于下西洋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因素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后作出的现实决策。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种说法。
一为寻建文帝说,据说靖难之后,建文帝并未被烧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访查。龙马君认为极不靠谱,哪有如此兴师动众访查敌人的,岂非打草惊蛇?
二为军事目的说,当时中西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并有意进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通过下西洋联结域外诸国,共抗帖木儿帝国。龙马君认为也不靠谱,郑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儿大帝病逝,其帝国随后陷入混乱,四分五裂,已对明朝构不成威胁,如此说成立,明朝也没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为宣扬威德说,因为朱棣本人是通过叛乱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强自身的合法性,而通过下西洋营造一种万国来朝的气氛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龙马君认为此说合理,君不见当今一些新诞生的国家,莫不寻求他国承认来对内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不管以上三种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时,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概率也已经过世;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大帝去世后就一蹶不振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朱棣一系已传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地位也相当稳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组织大型航海活动了。
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明朝为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消耗了大量财力,每次出海,船队规模极大,可谓“云帆蔽日”,光船队开销就已不堪重负。而船队从事的朝贡贸易又是厚往薄来,干的都是亏本的买卖,耗费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财政情况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财政制度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极大问题。相比于人口国土都远远小于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终面临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后期是满清,军费始终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最终压垮了明朝。而下西洋这种实际效用并不大的国家活动,就成了缩减开支的首要目标。
因此,由于下西洋耗费巨大,财政又不乐观,明朝出于缩减开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后续的大型航海活动。
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反对穷兵疲民,郑和下西洋动用舰船数百艘、兵士船员数万人远航万里,无疑是极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明成祖时,就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后世学者持否定意见者也颇多,如明末学者茅元仪就认为下西洋是“劳近以务远”,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启超也认为下西洋是“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
因此,朱棣、宣德这两位相对强势的君主逝去之后,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又重新占领了舆论高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再进行郑和下西洋这种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大型航海活动的。
总结郑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这一背景褪去,明朝统治者基于宣扬威德、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经达成、财政状况不允许以及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终止了大型远洋活动。以今人视角看,当然颇为遗憾,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读者老爷分享有内容、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总结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前后七次,至明英宗时,便终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终止,龙马君认为:主要还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基于下西洋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因素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后作出的现实决策。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种说法。
一为寻建文帝说,据说靖难之后,建文帝并未被烧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访查。龙马君认为极不靠谱,哪有如此兴师动众访查敌人的,岂非打草惊蛇?
二为军事目的说,当时中西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并有意进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通过下西洋联结域外诸国,共抗帖木儿帝国。龙马君认为也不靠谱,郑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儿大帝病逝,其帝国随后陷入混乱,四分五裂,已对明朝构不成威胁,如此说成立,明朝也没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为宣扬威德说,因为朱棣本人是通过叛乱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强自身的合法性,而通过下西洋营造一种万国来朝的气氛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龙马君认为此说合理,君不见当今一些新诞生的国家,莫不寻求他国承认来对内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不管以上三种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时,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概率也已经过世;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大帝去世后就一蹶不振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朱棣一系已传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地位也相当稳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组织大型航海活动了。
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明朝为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消耗了大量财力,每次出海,船队规模极大,可谓“云帆蔽日”,光船队开销就已不堪重负。而船队从事的朝贡贸易又是厚往薄来,干的都是亏本的买卖,耗费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财政情况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财政制度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极大问题。相比于人口国土都远远小于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终面临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后期是满清,军费始终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最终压垮了明朝。而下西洋这种实际效用并不大的国家活动,就成了缩减开支的首要目标。
因此,由于下西洋耗费巨大,财政又不乐观,明朝出于缩减开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后续的大型航海活动。
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反对穷兵疲民,郑和下西洋动用舰船数百艘、兵士船员数万人远航万里,无疑是极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明成祖时,就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后世学者持否定意见者也颇多,如明末学者茅元仪就认为下西洋是“劳近以务远”,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启超也认为下西洋是“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
因此,朱棣、宣德这两位相对强势的君主逝去之后,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又重新占领了舆论高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再进行郑和下西洋这种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大型航海活动的。
总结郑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这一背景褪去,明朝统治者基于宣扬威德、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经达成、财政状况不允许以及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终止了大型远洋活动。以今人视角看,当然颇为遗憾,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读者老爷分享有内容、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郑和七次下西洋后,明朝为何终止了其远洋航海活动?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总结
读者老爷好,我是龙马君。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早期由国家组织的大型远洋航海活动,前后七次,至明英宗时,便终止了下西洋。之所以终止,龙马君认为:主要还是当时明朝统治者基于下西洋目标完成情况、财政因素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等多方面考量后作出的现实决策。
其一: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多种说法。
一为寻建文帝说,据说靖难之后,建文帝并未被烧死,而是出逃域外,因此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访查。龙马君认为极不靠谱,哪有如此兴师动众访查敌人的,岂非打草惊蛇?
二为军事目的说,当时中西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并有意进攻大明,因此朱棣意欲通过下西洋联结域外诸国,共抗帖木儿帝国。龙马君认为也不靠谱,郑和首次出航的1405年,帖木儿大帝病逝,其帝国随后陷入混乱,四分五裂,已对明朝构不成威胁,如此说成立,明朝也没有必要七下西洋。
三为宣扬威德说,因为朱棣本人是通过叛乱的形式上位,亟需加强自身的合法性,而通过下西洋营造一种万国来朝的气氛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龙马君认为此说合理,君不见当今一些新诞生的国家,莫不寻求他国承认来对内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不管以上三种目的是否成立,至明英宗时,目的都已经达到了,建文帝即使健在,大概率也已经过世;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大帝去世后就一蹶不振了;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朱棣一系已传位至第四代,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地位也相当稳固。
因此,下西洋的目的已经达成,也就没有必要再组织大型航海活动了。
其二,财政状况不允许组织大型航海活动。明朝为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消耗了大量财力,每次出海,船队规模极大,可谓“云帆蔽日”,光船队开销就已不堪重负。而船队从事的朝贡贸易又是厚往薄来,干的都是亏本的买卖,耗费更加浩大。
而明朝的财政情况又一直不佳,一方面其财政制度继承了元朝的一些弊端,本身存在极大问题。相比于人口国土都远远小于明朝的宋朝,明朝的财政收入都远远不及。另一方面,明朝始终面临北方的外患,初期是蒙古,后期是满清,军费始终是明朝财政的沉重负担,也最终压垮了明朝。而下西洋这种实际效用并不大的国家活动,就成了缩减开支的首要目标。
因此,由于下西洋耗费巨大,财政又不乐观,明朝出于缩减开支的目的,便只能取消了后续的大型航海活动。
其三,下西洋与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反对穷兵疲民,郑和下西洋动用舰船数百艘、兵士船员数万人远航万里,无疑是极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明成祖时,就有大量反对的声音,后世学者持否定意见者也颇多,如明末学者茅元仪就认为下西洋是“劳近以务远”,君子不取也“,近代大家梁启超也认为下西洋是“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
因此,朱棣、宣德这两位相对强势的君主逝去之后,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信仰的文官集团又重新占领了舆论高地,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再进行郑和下西洋这种不符合儒家价值观的大型航海活动的。
总结郑和下西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当这一背景褪去,明朝统治者基于宣扬威德、加强自身合法性的目的已经达成、财政状况不允许以及与传统儒家文化价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终止了大型远洋活动。以今人视角看,当然颇为遗憾,但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我是龙马君,与诸位读者老爷分享有内容、有观点、有态度的历史分析。欢迎关注。
明朝发生了什么怪事,被列为世界三大未解之谜,600多年至今无解?
这件事是被称为“天启大爆炸”的一次发生在天启年间,位于北京的大爆炸,这次大爆炸死伤人数众多,与印度的死丘和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一同被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但是其实,如果按照史书记载,我国的这个天启大爆炸是由王恭厂火药爆炸引起,但是史学专家却持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所谓的王恭厂火药房,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堆放火药的地方。它里面所放火药数额,甚至比不上现代的一个小的鞭炮厂。而且明朝时期,虽然可以制作火药,但是明朝统治者并没有将其运用到军事方面,所以里面存放的所谓“火药”其实威力并不大。而这场天启大爆炸,其爆炸范围的半径达到七百五十米。因为大爆炸发生在早上,大多数人都在家中或者是出行途中,因此造成两万多人死亡。
就连皇宫都被这场大爆炸毁坏,殿内只有明熹宗朱由校因为躲在桌子底下而逃过一劫,其余的侍奉他的太监以及几位大臣全部被砸死、震死。更奇怪的是,所有被大爆炸冲击到的人,不管是最后活了下来还是死亡,全都被剥光了衣服。
有小姐乘轿出行,刚好遇到大爆炸,轿夫、随侍包括小姐自己全部被卷走。等到找到时,身无寸缕。死亡的人,肢体也不全,而且全部都身无寸缕。这次大爆炸给本来就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朝以沉重打击,民间流言四起,朱由校只得下罪己诏来平息民怨,不过也没什么用就是了。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天启年间的明朝火药库大爆炸,和雍正皇帝暴毙的死因,都堪称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中国历史发展数千年,中间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不胜枚举的英雄豪杰。而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让时隔数百年乃至千年的我们都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其中有两件未解之谜,至今还让人浮想联翩:分别就是明朝天启年间的;王恭厂火药大爆炸;,和;雍正之死;。
王恭厂火药大爆炸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这件匪夷所思的怪事发生在明朝的天启六年,据史书记载,起因是因为京城火药库;王恭厂;发生了失火。单单说火药库事故的话,虽然比较少见,但是历朝历代,自从火器诞生,一共也有了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世界各国,各个时期都发生过这种事故。但是明朝这次火药大爆炸,那简直炸出了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据现代学者调查,这次爆炸的爆炸半径粗略估计在八百米左右,明朝官方记载,死伤百姓接近三万人。当时的史册中,还详细的记录着,这次爆炸的声响就像一身闷雷,惊动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随后一朵;蘑菇云;飘起,死伤相当惨重。按理来说,以明朝时期的火药威力,远远无法产生这样的大爆炸。这次爆炸的起因,也就成了未解之谜。
雍正暴毙,死状蹊跷也是历史上的未解之谜。雍正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皇帝了,他不仅仅以996狂人著称,还多次在我国的清宫剧,辫子戏里登场。但是这位勤勉的皇帝,在他驾崩的时候却让人不寒而栗:史书上记载雍正是;暴毙;,也就是突然身死;而等侍卫发现他尸体的时候,发现雍正的脑袋已经不翼而飞,只留下一具穿着龙袍的无头尸体。这件事,也就成了历史上的一件未解之谜。
综上所述,明朝的火药厂大爆炸,和清朝的雍正暴毙,头颅不翼而飞都堪称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