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助人为乐或源自基因遗传
作者:eric 时间:2023-11-16
导读: 据《社会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基因型的一种变化似乎影响着人们是否参与助人行为。 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品德或者精神信的驱使下帮助他人,而且完全自愿进行有益他人或者社会的事情。但是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做好事的趋向或许是由基因影响的。在《..."
据《社会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基因型的一种变化似乎影响着人们是否参与助人行为。通常,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在品德或者精神信的驱使下帮助他人,而且完全自愿进行有益他人或者社会的事情。但是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做好事的趋向或许是由基因影响的。在《社会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基因型的一种变化似乎影响着人们是否参与助人行为。拥有基因型变化
的个体倾向于产生社会性焦虑,也就是说会因周围的人产生不安,而且几乎不想帮助其他人。与之相反的是,拥有另外一种变化的人们不仅不焦虑,而且更倾向于乐于助人。 密苏里大学社会心理学家Gustavo Carlo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他说道:;基因型变化只是导致人们成为好人的一种间接原因。大脑化学的其它基因变异或许也会产生影响。现在有许多研究都在对利他行为相关的微观生物过程进行研究
。;内布拉斯加大学行为遗传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Scott F. Stoltenberg也是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他声称之前的研究发现表明,在焦虑的相对水平和利他行为之间存在关系。当社会焦虑较少的人遭遇他人需要帮助时,他们没有需要克服的问题而且会参与进去。一个患有社会焦虑的人或许会感觉到如此不安,以至于他(她)会避开这种情况。; Carlo警告称,研究的发现不一定就意味着遗传因素倾向于焦虑的人们也缺乏同情心。尽管对于他们来说参与助人的公共行为更加困难,他们也可能匿名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或者以其它不需要人机互动的方式提供帮助。为什么人们会形成助人为乐的能力一直是另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之前的研究表明,助人行为的倾向或许至少是部分可继承的,也就是说是代代相传的,而不是父母或者老师的道德影响。2007年韩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55%的助人行为似乎是由于基因,而且基因联系似乎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增加。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从无到有,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科学探索]宇宙中有多少星系?哈勃望远镜用30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 [科学探索]唯一被开除的行星,位于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究竟有多可怕?
- [科学探索]厚度可达数百米,横跨2000多公里,煤田真的是植物形成的吗?
- [科学探索]银河系有1000颗恒星,太阳系并不特殊,为啥没找到外星人?
- [科学探索]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走进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 [科学探索]香港成立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 助力国家航天任务
- [科学探索]乌鲁木齐:无穹-中国·航天科技馆正在建设中→
- [科学探索]如果地球只有1厘米,按比例缩小的宇宙有多大?答案让人绝望!
- [科学探索]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发布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