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我国宇航员出舱站不起来,美国40年前就能直接走路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
2024年4月30日17:46左右,“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西区着陆,航天员3人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安全回到地球。
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三位宇航员是被抬出来的?
他们不能自己走出来吗?
几十年前,美国第一次载人升空后,他们的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出舱时,就是走着出来的。
为什么多年前的他们能做到,而如今我国的航天员还是被抬出的?
众网友纷纷猜测,难道是技不如人?
我国的航天梦
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为了太空梦,不断地进行摸索。
终于,他们在重重困难当中为中国航天事业发芽、生根、开花,铺平了一条曲折曲折但终将抵达璀璨星空的航路。
1970年,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独立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这个标志性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日益雄厚的实力,更是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的序幕。
如火如荼的航天事业很快迎来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仅仅五年后的1975年,我国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让中国一跃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9年,"神舟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成功发射,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就此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华儿女探索浩瀚宇宙的梦想也踏上了新的征途。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向着太空出发了,成功在太空留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足迹,浩瀚无垠的太空上也多了一抹中国红。
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号”成功着陆,而杨利伟也成了访问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在出舱的时候,是被人抬出来的。
就在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拉开了中国航天员新一轮的太空之旅。
短短六个半小时后,航天员组就完成了对接任务,着实令外界侧目不已。
信息来源:央广网
可是,当航天员重返地球,顺利出舱的时候,让很多人感到疑惑。
为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航天员,在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之后,却不能像四十多年前的美国宇航员那样大步流星走出舱门,而几乎都是被人抬着走,或者坐着轮椅。
难道说,我们科技实力远逊于四十多年前的美国?
其实啊,航天员出舱的方式和航空发展如何没有多大的关系。
为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自己走?
事实上,这个现象并非我国航天员独有。
早在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时,就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当他安全返回后,也是被人用担架抬下了返回舱。
此后,无论是我国的航天员,还是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航天员,落回地面后都选择了被抬下飞船的方式。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低落所致,而是出于一种对航天员更好的保护。
长期在太空中生活,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由于太空中并无"重力"存在,航天员在飞船上漂浮的环境里,骨骼和肌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
当他们突然从这种失重环境返回地球,骨骼和肌肉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地球上近10倍于太空的巨大重力,因此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刚返回地球时就硬要航天员以正常人的方式下舱行走,他们很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应而失去平衡,摔伤骨骼或造成其它意外。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被抬出舱门成为了一种更好的方式。
除了骨骼肌肉的萎缩外,在太空环境中还有更多因素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机能。
失重环境会导致人体的前庭系统紊乱,出现意识模糊、头晕等症状。
宇航员在太空做任何运动时,往往需要用力抓握住固定物以防自己漂浮飞走。
而一旦返回地球,突然需要适应重力环境,前庭系统短期内很难完全恢复正常。
航天员在太空中还面临其他诸如失重导致泌尿生理系统紊乱、肌肉骨骼代谢失常等一系列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虽然每一项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对人体的综合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可以说,从航天员进入太空到返回地球,他们的身体就一直处在一个极端且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
尽管航天员精心训练过,并配备医疗设备,但要在这种特殊环境下长时间执行复杂任务,实属不易。
所以,当航天员顺利返回后,能够第一时间被送上医疗设备完备的救护车,接受专家全方位身体检查和调理,无疑是最佳选择。
信息来源:新华网
这也正是为什么,从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到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再到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员。
每每返回地球后,都会被工作人员用担架或轮椅抬下飞船的原因所在。
重返地球这段路程虽然只是整个航天之旅的最后一小步,但对航天员身体健康的保护,却从未因此而被忽视丝毫。
事实上,我国航天员回国后,将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封闭休整。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将接受系统的身体康复训练,以恢复到可以适应地球生活的状态。
航天医学专家们还会对航天员太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开展深入研究,为下一步航天任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措施。
宇航员如何模拟太空失重训练的?
为了帮助航天员尽可能做好准备,便有了模拟失重训练。
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航天员可以在地球上体验失重的真实感受,提前适应太空的环境,为太空之旅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来源:长江新闻号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多种失重模拟训练方法,如气垫滑梯训练、水下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模拟失重环境,帮助航天员全面做好准备。
其中,气垫滑梯训练是一种常见的模拟方法。
训练前,航天员会换上特意设计的训练服,在充气的滑梯上进行各种运动和操作训练。
滑梯的特殊设计,能够精确地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让航天员提前体验到失重下的身体感受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航天员依然会感受到重力,但气垫的设计使他们可以轻松滑动。
通过在滑梯上练习各种动作,航天员将习惯于在失重中移动、抓取物品等基本操作。
除了气垫滑梯,航天员还经常在水中进行失重模拟训练。
航天员们同样会穿着特制装备,这种特制装备能够在水中中和人体重量,使他们获得近乎失重的体验。
航天员们进行各类实践训练,从日常生活到维修操作,从机械装配到航天钳形工具使用,都不会落下。
通过水下训练,他们能真实体会到失重环境下的种种不便,从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飞机失重训练是利用飞机的特殊飞行轨迹,在短暂时间内为航天员创造出失重环境。
在训练过程中,飞机会以一定的俯仰角度进行上升,当达到一定高度后,它会突然向下俯冲。
在俯冲过程中,飞机和机舱内的一切都会进入自由落体状态,从而产生失重的效果。
虽然这种失重状态只能持续20秒左右,但对于航天员来说,这已经足够他们体验和适应失重环境了。
虽然地面训练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航天员们做好准备,但仍无法完全取代真实的太空任务。
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失重模拟手段也将更加先进和完善,能够为航天员提供更加真实和有效的失重训练。
信息来源:长江新闻号《大片感!航天员水下失重训练画面》
北京日报客户端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