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能被信仰,信仰不能“被科学”
作为人类,科学家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有很多种,宗教只是其中一种。有些科学家选择宗教信仰,而有些科学家选择非宗教信仰。
科学研究需要仰望天空的静心境界,需要超然物外的心态。一流的科学家首先要有虔诚的信仰,像虔诚的僧人一样,以超然物外的心态,保持内心的真诚与空寂,超脱世俗的名利,潜心思考、研究与探索,最终做出惊人的发现。这种心态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或非宗教信仰获得。信仰宗教的科学家很多,不信仰宗教的科学家也很多。不信仰宗教的科学家把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视为人生乐趣,把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视为己任,同样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自然界中有着无数让人无法理解的神奇现象,宇宙万物的精妙之处也常常让科学家感到不可思议。正如诗人哈勒所唱:“一座又一座的山,一万又一万,我把世界堆在世界之上,把时间堆在时间之上……所有乘以千万倍的数字,距离你的一部分依然遥远。”面对宇宙无穷的奥秘,一些科学家最终转向了宗教,而另一些科学家则继续坚守科学。牛顿一生信仰宗教,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晚年的牛顿苦苦思索物质运动的“第一推动者”,陷入绝望,偏离了科学的道路,最终转向了“上帝的第一击”。牛顿生活在宗教信仰浓厚的时代,所以他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了。爱因斯坦青年时期受家庭影响,也信仰宗教,但后来接受了科学。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信仰宗教,这也成为宗教人士证明“科学需要宗教”或“宗教就是科学”的论据。科学家信不信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并不代表科学需要宗教,更不能作为证明“宗教就是科学”的证据。就像有些科学家吸烟,并不能证明吸烟能促进科学进步一样。
当代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与过去和普通民众有很大不同。科学家不信仰有个人神的宗教。科学家普朗克说:“我一直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信仰有个人神的宗教。”
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就是“宇宙”,是自然规律的代名词。斯宾诺莎说:“万物存在,并由自然普遍规律决定。这些自然普遍规律不过是上帝永恒命运的另一个名字……因此,说万事万物都按照自然规律发生,就等于说万事万物都由上帝的命运决定……因为自然的力量和上帝的力量是同一回事。”爱因斯坦也同意这种宗教观点。他说:“我信仰斯宾诺莎所主张的上帝,他通过现存事物的有序和谐向人类揭示自己。”
科学家所说的“上帝”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人格化、父爱般的“上帝”,而是宇宙本身,是宇宙生命的运行规律。当科学站起来,迈出自己的步伐时,它便开始了脱离宗教的旅程,并逐渐与宗教渐行渐远。
一些科学家之所以依然认同宗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依靠科学技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创造和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经济的发展却与精神的空虚、道德的沦丧形成鲜明对比,贫富两极分化、幸福与痛苦的不均衡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在伦理道德建设面前,科学显得无能为力。一些科学家认为,宗教是伦理的基础、道德的根源,希望从宗教中找到克服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宗教想象中实现自我实现、自我救赎。
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科研探索中有太多的失败和挫折。在科学的世界里,光有理性的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内心的执着和热爱。科学家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对大自然的奇妙有着难以抗拒的迷恋,他们对科学的虔诚不亚于对宗教的虔诚。他们从对科学的关注中衍生出类似的宗教情怀,认为上帝站在科学的顶端,从事科学就像找到了终极关怀。为了探索雷电的奥秘,富兰克林甘愿冒生命危险;为了捍卫科学真理,布鲁诺甘愿被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
从事科学事业需要激情和热爱,但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理性,需要对自然规律的遵守。认为科学至高无上、解决一切、突破一切是迷信。科学并不是一艘无敌的战舰,科技本身存在着许多发明者无法预见的局限性和危害。塑料袋被评为21世纪最糟糕的发明;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克隆挑战社会的道德伦理……因此,科学不是完美的上帝,科学不能成为一种信仰。片面崇尚科学是危险的,甚至可能给理性本身带来危机,造成工具理性的泛滥。
科学可以救国强国,但科学不能代替宗教而成为信仰。“科学代替宗教”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提出的命题,他认为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可以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领域代替宗教,成为现代中国的新信仰。也正是由于他的大力倡导,“科学”的理念才深入人心,“科学救国”成为青年人的呼声并付诸实践。此时的“科学”已不再是单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种神圣化、正统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科学”作为反对“迷信”的话语,是与宗教对立的,谁被打成反科学,谁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打。 “科学”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霸权话语,一切文化、思想、信仰都必须符合“科学”,人们把科学视为一种信仰的思维方式,导致一切思想观念披上“科学的外衣”便大行其道,甚至奉为神明,这种科学信仰不是宗教,而是比宗教还要高尚。
科学家有信仰,但科学本身不可信。信仰的基本精神是坚定信仰,科学的基本精神是怀疑一切。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对象,不仅在语义上自相矛盾,而且由于科学掌握的是相对真理,所以它不能享受人类所烧的香火。
科学的辉煌成就和造福人类的事实不容否认。科学虽然发达,但不能把它当神来崇拜。因为不管科学如何先进发达,都不能保证人类思想的纯洁性、人类意图的纯洁性。单纯强调“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无视道德败坏对社会生产的危害,也是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豆腐渣”会给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威胁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腐败则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和道德良知。生产力的发展和腐败会相互抵消,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倒退。
科学只是人类知识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除了科学之外,人类还从事艺术、文学、宗教等各种精神活动。
科学家需要信仰,信仰也需要科学。爱因斯坦有一句关于科学与信仰关系的名言:“没有信仰的科学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科学的信仰是盲目的。”虽然科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消灭宗教,但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可以使宗教信仰理性化,削弱宗教偏执,抑制宗教狂热。为了防止宗教狂热,许多国家采取了许多强制性措施遏制宗教活动,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普及科技知识、大力推销现代工业产品的做法,对抑制宗教狂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种温和的做法远比激烈的做法有效。
科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用事实证明其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尽管科学的发展不能解释一切,但它的力量足以让大多数人无法否定和拒绝它的价值。科学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让任何宗教人士或非宗教人士,甚至是宗教极端分子,都无法将自己排除在科学之外。
科技知识是宗教意识最有效的溶剂,通过普及科技知识,可以淡化宗教意识,培育理性意识,潜移默化地使宗教日益宽容。科技知识以及体现科技知识的现代工业产品,是从根本上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最有力的软武器。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