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只要80亿美元!纽约时报:国际空间站却要1000亿美元
导语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将会迎来继建造后最重要的一次时刻——在不久前神舟十五号成功将三名空间站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后,天宫空间站将正式迎来此后的运营阶段。
这也代表着这座在中国近十年间积极进取的努力下建造完成的空间站正式投入使用。
而在中国积极该空间站的建造时,国外也有一座当时由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同建造的一座空间站逐渐走向末路,不久前还因为太空垃圾曾被迫对外发出警告。
然而前几天天宫空间站在纽约时报放出的消息中仅需要80亿美元的建造费用,这样的消息无疑震惊了不少人,远低于国际空间站的费用。
国际空间站的高价修理费
这两座空间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相隔近二十年的建造时间,中国在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之前自然会去借鉴前面这些年的各种经验,而国际空间站也是前人的经验教训。
根据纽约时报给出的数据,现在这座由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共同参与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已经花费了超过1850亿美元,交易费用占比最高的正是每年的运营成本。
国际空间站总共经历了13年的建设,建造过程中的预算超支不仅体现在硬件上,甚至在每一年的运营维护中都不知不觉地逐渐增加着开销。
1998年国际空间站启动建设时,其预定每年至少要投入6亿美元的维护资金,不过这个预算随着空间站的使用时间逐渐增加而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当时的计划,该空间站每年6亿美元的维护费用只包括“调试”以及“最基本维护”的费用,而国际空间站在1998年前就已经启动建设,当时计划2030年可全面建造完成,然后1640吨重的国际空间站将会在地球轨道上维持15年。
最开始的计划是想将国际空间站在2030年前完全安装完成,并在2045年前让它开始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与运营。
但这项计划并未如此顺利推进,在2001年时,由于看到俄罗斯也想要参与这一计划,于是就将计划中自己的所有使用权均转让给了俄罗斯。
而国际空间站从建造之初开始就遭受严重的经费问题,许多人甚至认为可能难以完成,但是由于许多国家都参与到这一计划中,所以各国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机会来推动自己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
所以,为了保证这个计划能够尽早交付使用,各国也开始分摊建设费用,同时美国一直以来主导这一工作的宇航局每年都能拿到大量政府拨款用于进行各自国家公司的开发与研究。
但是这笔政府补贴对美国来说似乎并不算什么,因此对于国际空间站的维护开销,美国提出要将维护费用减半,也就是3亿美元。
这样中国和日本则分摊了原来的维护费用,并分别按照自己空间站附加的功能分摊出1.5亿和1.5亿维护费用。
但是到了2010年,留住了对技术非常有帮助的日本与加拿大宇航员后,由于没有人再为自己这座跑步养起来的家养鸟,所以美国决定将宇航员们从各个国家都拉到一起进行集中训练。
因此各国之间就只有不太说话的俄罗斯和欧洲相互说着笑话。
同时此时国际空间站运行的前10年里,每年的运算维护费用已经涨至17亿美元,随着运营时间逐渐加长,这个费用同样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了2015年,其过半的运营时间里,运算维护费用再增至30亿美元,这样算下来,每两年就多花一笔钱,这让各国都大受困扰。
天宫空间站的扩大化优势
然而与这座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天宫空间站则占据着更大的优势,无论是从各项指标上还是在各方面的考虑上,天宫空间站都要比国际空间站更好。
首先天宫空间站全称叫做中国实验目标空间站,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一个小规模、可重用和有多人驻留能力的“太空家园”,同时它也是为了推动人类科学研究发展的一座载人太空平台。
在建造的时候首先会搭建出两个核心舱,然后再搭载出一个可驻留六个月,接下来会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建设实验舱段,这样一个模型是在2013年《Space Engineering-2013》中详细阐述出来的一项理念,而这项理念已经在2015年中国第一颗实验性航天器将这套理念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正式实施。
而这个思想就是将这两个核心舱之间分别搭载一至三个实验舱段进行扩展,从而通过相互之间的连接来搭建出一个功能强大的“中国家园”。
就其吨位而言,天宫空间站比起国际空间站小了一大截,但是在功能上却不逊色于国际空间站,甚至更胜一筹。
从实际表现来看,在2017年进行评估报告的时候,天宫实验舱2空难其核心舱可以为130%、单个实验舱段可以提供90%等数据,相比较之下其科研能力已经不仅不逊色于国际空间站,更是大幅超越了国际空间站。
我们知道,在中国有关于天宫实验舱2数据报告的时候,在国内舱段报告过程中就曾有些分析认为实验舱数据应该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实验目标空间站的数据水平,但显然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一报告只涉及到了中国实验目标任务舱段的大部分结果,而这些结果就和航天器使用期限、总吨位等相关,其标准应该是全面评估来判断任务舱段所占比例的数据水平。
如果我们以这样一个全面评估那么中国实验目标空间站将会因为两台航天器任务舱段占比达到56%而提升20%,并且这还没有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日趋进步还将持续升级未来舱段额提升比例。
数据报告中的数据也仅仅是基于当时中国实验目标任务舱段数据提出成果饶猜测并且没有考虑到整个中国实验目标舱段所占比例达到56%时所带来的科技增长,因此不算客观因素影响的话,这一数据对整个中国实验目标舱段评估来说也不是特别地高。
我们再从科研成果来看,自从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运营后,至今已经得到了121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而相对之下,中国还有本国其他周边国家对中国科研成果发展速度较快产生了非常深刻并且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你们再不跟上,中国下一个‘世界’的会址就在火星了!”
低开销便捷实验条件提供
国际空间站面临的问题就是其对于外部条件依赖性较大,因为这使得其无法频繁地离开自己的轨道。
而中国则早已考虑到这一情况,采用霍尔电推技术确保轨道维持成本非常经济节能,让航天飞机可以频繁地建立航线无人接收机。
与此同时,无论是如何绕轨道维持,都需要消耗一定量燃料,这些燃料需要通过氦、氯等特定元素转化,而化学反应极为复杂且负担沉重,但是电推进技术却能轻松应对这一任务,将化学反应变为极为轻松简单的电能转化过程,更别提这一过程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损失。
此外,国际空间站还非常缺乏足够的实验条件,所以其发展难以推进,这也让俄罗斯以及其他参与国原本想要完成完整科学计划给出了最终通牒:如果想要完成这一计划,那么必须提供足够条件来完成,否则大家就一起解散。
尽管最后这个结果是进行扩展和升级,但是无疑背负很大压力,而这一问题正是天宫目标确保无忧无虑天津星开展最好的保障,没有这些问题就可以轻松开展研究。
结语
可以这么说,中国实验目标舱段绝对是一项划时代的科研成就,可以和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好奇号探测车相媲美。
不过,鉴于目前成本和成就来看,也许未来你可以考虑将其中一些功能外包给其他国家用以减光况营成本。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太空生活大揭秘!神二十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即将满两个月!
- [科学探索]四川新闻联播丨“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④一座科技城的突围之路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揭开宇宙奥秘的科学巨人
- [科学探索]党建联合齐聚力 科技发展促新篇
- [科学探索]在良渚,舒适地创造|WAVES新浪潮2025
- [科学探索]宇树王兴兴给高考生的报考建议火了!网友:说得很实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银河系迷你巡天?中国科学家破译宇宙线加速器的“银河藏宝图”
- [科学探索]自立自强 逐梦太空——5位载人航天领域代表共话飞天征途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