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开拓太空市场
近年来,新加坡航天相关企业利用量子和半导体尖端技术开发搭载于新一代卫星的设备,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借助世界一流大学的研发实力和政府支持,该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10年里扩大了70%。尽管新加坡人口仅约六百万,国土面积也相对狭小,但在太空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决心。新加坡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积极布局太空领域,期望在全球太空市场中谋得重要一席。
新加坡太空探索历程。2013年是新加坡太空探索进程中的重要起点。在当年2月举办的环球太空与科技大会上,新加坡的多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就公布了各自的太空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也成立了跨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航天科技与产业发展办事处,来推动宇航业的发展。同年,位于新加坡境内的一家名为In.Genius太空科技发展公司宣布,开放新加坡人报名参加“太空人”旅行计划,此举顿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共吸引了超过150人踊跃报名,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该公司宣称,在2015年新加坡庆祝建国50周年之际,计划把第一位新加坡人送上太空。尽管后来因为种种客观因素而延迟,导致该计划不得不重新设计打造,但不可否认它从此激起了新加坡的太空梦。
2023年7月30日是新加坡太空探索的关键时刻。新加坡的7颗人造卫星在印度境内的一处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新加坡在太空探索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首先,它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新加坡在太空技术方面的能力和进步,还是新加坡参与国际太空合作的一种决心、信心与形象的展示。这是由新加坡国防局和新科工程联合打造的卫星发射计划,正是当下流行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其次,此次在印度发射场发射的新加坡卫星对接了该国政府有关职能机构的卫星图像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政府方面提高观测和监测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在此次发射的7颗卫星中最主要的一颗卫星是DS-SAR,这颗卫星可以做到全天候昼夜覆盖,并且能够在全偏振测量下以1米分辨率进行成像,也就是说它能够为新加坡政府的各职能机构部门提供分辨率高达1米的高精度卫星图像画面。最后,鉴于上述DS-SAR卫星是一颗用于地球观测的雷达成像卫星,它的多模式影响和地理空间服务也在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商业应用的机会,准确地说,这将带来商业收益,拓展新加坡在太空商业领域方面的影响力。
在2023年成功发射的坚实基础上,新加坡航天界乘胜追击,瞄准新目标继续前行。预计2025年,采用新加坡企业量子加密技术的通信卫星将发射升空。若进展顺利,新加坡将在量子加密通信卫星应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不断拓展太空探索的深度与广度。
新加坡重视太空市场的战略考量。新加坡在太空科技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是其不断迈向太空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新加坡政府成立了跨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航天科技与产业发展办事处进行统筹和协调。2023年,新加坡参与了《阿耳忒弥斯协定》太空探索计划。《阿尔忒弥斯协定》由八个国家签署启动,新加坡是签署国之一。签约国声称他们此举意在致力于负责任的、和平的太空行为。因而,利用自身太空科技方面具备的优势在未来的太空合作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要确保未来的太空利用完全用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新加坡政府最重要的战略考量之一。
新加坡当前的生态环境及港口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太空科技研发和投资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新加坡既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港口型城市,资源匮乏,同时也面临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挑战。太空科技一旦被运用于海上航运系统,作为全球航运中心的新加坡,便能够显著提升港口和航运系统运作的效率。比如通过高精度卫星图像画面等一系列太空科技便能实时追踪海上的每一艘航行之中的船只,当港口出现一定程度的拥堵时,可以通过相关信号系统让快要进港的船只放慢速度,缓慢入港,以精确设计、精准调控达到缓解港口拥堵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太空科技不仅能显著改善港口拥堵的问题,同时还能减少碳排放,改善新加坡国内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太空科技研发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其未来潜力与价值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对资源不足而商业意识浓厚的新加坡而言,太空科技研发领域存在重要商机。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和世界经济论坛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预计将从2023年的6300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1.8万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太空科技研发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型投资领域。在新加坡,看得见的回报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太空投资的回报率十分惊人,如在新加坡具有极大影响力且设有办事机构的Seraphim太空在2016年推出的首个太空创投基金在五年内取得了3倍的回报率;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本身就是高度国际化的投资者,他们正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域寻找新的投资拓展机会,像发掘下一个独角兽企业那样占得先机,并获得丰厚的回报。此外,新加坡国内涉及航天相关产业的企业已达70余家。新加坡的投资者甚至还将太空商务市场设定了上游项目与下游项目进行有序开发,避免内卷式竞争,如将硬件、软件、发射器、太空拖船、卫星群、高空平台站设定为上游,而通信、地面终端、安全和仓储、卫星数据等则作为下游项目来向市场推出。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安全格局下,新加坡这个地域狭小且几乎毫无防御纵深的海岛小国,始终保持着对潜在安全威胁的敏锐洞察,并积极探索提升自身国防实力的有效路径。提升防御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类安全挑战与危机,是新加坡长期秉持的重要战略考量。在太空领域,新加坡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太空技术不仅在民用领域如通信、气象监测、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军事国防层面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军民融合,新加坡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太空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既推动民用产业发展,又增强军事作战能力与情报获取能力。与此同时,新加坡在航空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成为目前东南亚地区第一个拥有F-35先进战机的国家。F-35战机具备卓越的隐身性能、先进的航电系统以及强大的对空、对地攻击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新加坡的空中作战与防御水平。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新加坡在地区范围内的军事威慑力,也为其构建全方位国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加坡太空领域发展的多元驱动力。新加坡在科技研发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为太空计划的稳健推进筑牢根基。目前,超50家公司活跃于太空行业,共雇佣1800多名专业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矩阵。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与宇航初创公司、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投身于遥感微型卫星等前沿产品的研发。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极大地加速了太空科技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例如,科研团队在卫星信号传输优化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使卫星获取的信息能更及时、精准地服务于各领域。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将其视为强教育、强科技、强国家的核心策略。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以项目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2023年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颗实践卫星在印度发射成功,这一成果凝聚着20名不同专业学生的心血。从卫星的设计构思,到部件建造,再到后期数据处理,学生全程深度参与。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还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战经验。这种教育模式源源不断地为新加坡太空领域输送高质量人才,支撑起太空事业发展的人才梯队。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巨额资金投入,新加坡政府在这方面展现出坚定决心与大力支持。自2015年起,政府已累计投资超2.4亿新元用于太空技术研发。依据2025年规划,还将追加1.5亿新元投入该领域。这些资金被精准用于激励科研人员探索新兴及颠覆性技术,开发能为航空、海事、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提供支撑的太空技术解决方案。大量资金注入为科研项目的启动、设备的更新、人才的引进提供保障。例如,充足的资金使得科研团队能够购置先进的模拟太空环境实验设备,加速新型太空材料的研发进程,从而不断提升新加x5761;在太空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助力其在太空商务市场开拓出独特发展路径。(作者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