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望远镜突破观测:130亿光年外星系揭示宇宙迷雾消散之谜
什么是早期宇宙“迷雾”?
早期宇宙的 “迷雾” 指的是宇宙诞生后约 4 亿年至 10 亿年的 “再电离时代” 前,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中性氢气体。这些中性氢会强烈散射紫外线光子,导致宇宙整体处于不透明状态,如同笼罩在 “迷雾” 中。
大爆炸仅3.3亿年后观察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遥远的Galaxy Jades-GS-Z13-1 近红外成像图
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再次刷新人类认知边界!国际天文学团队通过该望远镜的尖端观测技术,在距离地球130亿光年处发现代号JADES-GS-z13-1的远古星系,其存在时间可追溯至宇宙诞生后仅3.3亿年(相当于当前宇宙年龄138亿年的2.4%)。这项最新发现正在改写科学家对宇宙早期演化的认知。
穿透迷雾的星光:意外光谱改写理论
研究团队运用韦伯望远镜配备的NIRCam近红外相机与NIRSpec光谱仪,通过精密的多波段成像和光谱分析,首次在该远古星系中检测到强烈的莱曼-α辐射——这是氢原子在特定条件下发出的标志性光线。这一发现令学界震惊,因为根据现有理论,此时的宇宙本应被浓密的中性氢"迷雾"笼罩。
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Roberto Maiolino指出:"宇宙诞生初期,中性氢雾像毛玻璃般阻挡着光线传播。直到首批天体形成后,它们的辐射才逐渐电离气体,完成宇宙透明化过程。" 然而新发现的星系在再电离时代初期便展现出清晰的氢辐射特征,比理论预测提早了数亿年。
Jades-GS-Z13-1近红外成像图
两大突破性猜想
研究团队提出两种可能的解释机制:
1.初代恒星假说:该星系可能孕育了质量超过太阳百倍的超大恒星,其极端紫外线辐射在周围形成直径百万光年的电离气泡
2.远古黑洞假说:星系中心可能存在早期超大质量黑洞,其吸积盘释放的能量足以电离周边星际介质
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员Kevin Hainline强调:"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个发现都证明早期宇宙结构的形成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更活跃。"
技术突破背后的太空之眼
本次观测成功得益于韦伯望远镜的三大技术优势:
1. 近红外相机(NIRCam)的32种滤镜系统,精确测定星系红移值达13.0
2. 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的微快门阵列,实现多目标光谱同时采集
3. 6.5米镀金铍镜面,集光能力达到哈勃望远镜的100倍
项目首席科学家Joris Witstok表示:"持续400小时的光谱观测,让我们首次捕捉到宇宙婴儿期星系的光谱细节。这些数据将成为研究星系起源的关键拼图。"
Jades-GS-Z13-1频谱图形
观测的意义
该发现为揭示宇宙"再电离时期"(大爆炸后1-10亿年)提供了新视角:
1. 证明早期星系电离能力远超预期
2.揭示初代天体可能包含特殊恒星或黑洞
3.推动宇宙演化模型的精细化修正
随着韦伯望远镜持续扫描深空,更多远古星系的奥秘正等待揭晓。
您认为穿透宇宙迷雾的关键是初代恒星还是远古黑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见解!#探索宇宙##探索未知##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吗#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从无到有,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科学探索]宇宙中有多少星系?哈勃望远镜用30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 [科学探索]唯一被开除的行星,位于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究竟有多可怕?
- [科学探索]厚度可达数百米,横跨2000多公里,煤田真的是植物形成的吗?
- [科学探索]银河系有1000颗恒星,太阳系并不特殊,为啥没找到外星人?
- [科学探索]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走进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 [科学探索]香港成立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 助力国家航天任务
- [科学探索]乌鲁木齐:无穹-中国·航天科技馆正在建设中→
- [科学探索]如果地球只有1厘米,按比例缩小的宇宙有多大?答案让人绝望!
- [科学探索]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发布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