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64亿公里之外,这张模糊的照片,让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1990年2月14日,一张模糊的照片从64亿公里外的深空传回地球,照片里的地球只是一个不到1像素的小点,悬在无边无际黑暗中,被几道阳光条纹环绕。
坦白来说这张图并不美,甚至有点寒酸,可它却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空影像,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旅行者一号是在1977年发射的,当时它的原计划是探访木星和土星,拍点外太阳系的风景照,1990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提议:让它回头看一眼地球,当时旅行者1号已飞出海王星轨道,离太阳约64亿公里,正要关闭相机省电。
NASA起初觉得这主意不靠谱,因为对着太阳拍,镜头可能会烧坏,可萨根坚持认为这张照片将成为人类的遗产,最后指令发出,旅行者转过身,用窄角相机拍下了这张“暗淡蓝点”。
照片传回地球用了5个半小时,结果呢?地球小得可怜,只有0.12个像素,失去了所有细节,被淹没在阳光反射的条纹里,可这模糊一瞥,却成了人类第一次从这么远看自己,看自己生存的全部。
平时我们看地球,卫星照里是大片蓝海绿陆,壮观得像幅油画,可这张照片不一样了,它把地球扔进宇宙的深渊,周围是无边黑幕,只有几道光线陪衬。
萨根后来在1994年的书《暗淡蓝点》里写:再看看那个点,那是这儿,那是家,那是咱们。他把这张照片变成了哲学命题:80亿人类、全部历史、所有战争和欢笑,都挤在这小点上,而我们不是宇宙的主角,只是一粒尘埃上的细菌。
拍这张照片其实很不容易,因为旅行者1号的相机是老式设计,窄角镜头拍细节,广角镜头看大局,64亿公里外地球太小,窄角镜头只能勉强抓住它,阳光反射还差点毁了镜头,照片里的光条就是太阳光洒在相机遮光罩上的副作用。
指挥拍摄这张图的科学家,得精确算曝光时间,5毫秒都不能差,不然地球就会糊成一团光斑,数据的回传也很费劲,旅行者用12瓦的微弱信号发回60帧图像,深空网络苦等5小时才收齐,这张图是它相机最后的作品,拍完就关机,留给人类一个孤独的背影。
新视野号2017年,在61亿公里外拍了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可它没对着地球,怕太阳光伤镜头,所以暗淡蓝点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几百年后,人类文明能在太阳系边缘重新捕获旅行者一号,把它带回来放到博物馆里,但在这之前,它仍将以每秒17千米的速度继续飞行,3万年后才能飞出太阳系,5万年后才能到达比邻星,至于外星文明,可能永远也碰不到。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从无到有,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 [科学探索]宇宙中有多少星系?哈勃望远镜用30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 [科学探索]唯一被开除的行星,位于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究竟有多可怕?
- [科学探索]厚度可达数百米,横跨2000多公里,煤田真的是植物形成的吗?
- [科学探索]银河系有1000颗恒星,太阳系并不特殊,为啥没找到外星人?
- [科学探索]把“空间站”建在地球上——走进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 [科学探索]香港成立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 助力国家航天任务
- [科学探索]乌鲁木齐:无穹-中国·航天科技馆正在建设中→
- [科学探索]如果地球只有1厘米,按比例缩小的宇宙有多大?答案让人绝望!
- [科学探索]三步走!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发布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