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关于太空科学的10个常见神话,黑洞根本不“吸”东西

作者:eric 时间:2025-09-16
导读:提到太空,你是不是脑海里会浮现这些画面:黑洞像吸尘器一样吸走周围一切、宇航员漂浮是因为太空没有重力、小行星带里岩石密集得像“太空障碍赛”?其实这些都是被影视剧和谣言误导的错误认知!黑洞不会“吸”东西,...

提到太空,你是不是脑海里会浮现这些画面:黑洞像吸尘器一样吸走周围一切、宇航员漂浮是因为太空没有重力、小行星带里岩石密集得像“太空障碍赛”?其实这些都是被影视剧和谣言误导的错误认知!黑洞不会“吸”东西,宇航员漂浮是因为在“自由落体”,甚至连“星星会眨眼”都是地球大气层搞的鬼。今天,我们就来逐一打破关于太空的10个常见神话,用科学真相刷新你对宇宙的认知。

神话1:黑洞像宇宙吸尘器一样吸走所有东西

关于太空最普遍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黑洞像巨大的宇宙吸尘器,会吸走周围所有东西。

很多人都把黑洞看作“宇宙吸尘器”,能吸走附近的一切物质。

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要有趣得多。

虽然黑洞会产生巨大的引力,但它“吸引物质”的方式,与中子星、白矮星、恒星或行星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正常的引力作用。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太阳突然被一个质量相同的黑洞取代,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不会有任何变化。

科学家发现,黑洞其实是极其复杂的天体,它们甚至能通过强大的喷流向外喷射物质,有些喷流的长度可达数百万光年。

反直觉的是,我们确实能观测到从黑洞中喷射出的强大物质居转户人才引进,undefined流。

像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那样,其喷流长度有时能达到数百万光年。

神话2:宇航员漂浮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

最令人震惊的神话,莫过于“宇航员漂浮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这与事实相差甚远。

在国际空间站所处的高度,重力仍然约为地球表面的90%。

所以,太空中的重力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在持续将航天器及其乘员拉向地球。

宇航员看起来失重的真正原因,其实非常惊人:他们处于持续的自由落体状态。

例如,国际空间站就一直在地球上方“自由落体”。

但空间站的前进速度,恰好与它“落向地球”的速度相当——这意味着舱内的宇航员不会被拉向任何特定方向。

可以把这种状态想象成:你在一部下落速度极快、始终“错过地面”的电梯里。

在轨道上,航天器和乘员都在持续“落向地球”,但由于前进速度足够快,他们会一直“绕着地球下落”,而不会撞向地球。

神话3:穿越小行星带像在太空中躲避子弹

受《星球大战》等电影影响,很多人认为穿越小行星带就像闯“死亡障碍赛”,岩石会不断碰撞。

但现实却截然不同。

尽管小行星带中可能有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天体,但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高达60万英里(约100万公里)。

这意味着航天器可以轻松穿越小行星带,不会与任何小行星相撞。

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先锋10号”是首个穿越小行星带的航天器,当时它仅靠一层铝蜂窝结构保护,却安然无恙地通过了——不是因为精心躲避,而是因为小行星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

小行星带中的物质分布极其稀疏,已有多个无人航天器安全穿越,从未发生意外。

航天器撞上小行星的概率极低,甚至不需要专门为穿越小行星带配备特殊防护。

神话4:太空是完美的真空

虽然太空常被描述为“完全真空”,但从技术上讲,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太空确实非常空旷,但“完全真空”只是一个神话。

诚然,太空的真空程度已经非常高,对我们而言几乎等同于真空;但严格来说,太空中和地球大气层undefined一样,也漂浮着分子。

太空中含有大量氢元素,也就是说,宇宙中每立方米空间至少存在几个氢原子。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未来可能会给太空旅行带来大麻烦——虽然这些原子的密度不足以让声音在太空中传播,但如果人类有朝一日能接近光速旅行,即便是撞上一个原子,都可能对航天器和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

所以,太空虽然极度空旷,但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绝对虚空”。

神话5:在太空中会瞬间冻僵致死

好莱坞电影总爱展现这样的场景:人暴露在太空真空中会瞬间冻成冰块,但这完全是虚构的。

总体来说,太空确实非常寒冷——大多数区域的温度仅比绝对零度高几度。

但即便没有宇航服保护,人也不会在几秒内冻僵致死。

实际上,在太空中冻死需要很长时间,原因既反直觉又很有趣:太空中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空气通过对流或传导带走人体热量。

没有空气传递热量,人体只能通过辐射缓慢散热。

在太空中,人不会爆炸,但会因缺氧在几秒内失去意识;体液可能会缓慢蒸发,但皮肤能暂时维持身体完整性。

所以,暴露在太空中最直接的危险是缺氧,而非寒冷。❄️

神话6:星星真的会“眨眼”

经典儿歌《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误导了几代人对星星的认知——星星其实并不会“眨眼”。

《小星星》这首歌确实要为此负一定责任。

星星在夜空中看似闪烁,其实与星星本身无关,完全是地球大气层的“ turbulence(湍流)”造成的。

“眨眼”效应是纯地球视角的现象——星光到达地球后,会被大气层的湍流反射、折射和扭曲,最终才能进入人的眼睛。

有一个有力的证据:从太空中观察,星星不会有任何闪烁。

这意味着,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到的星星,是稳定的光点,与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完全不同。

我们看到的“眨眼”,本质上是大气层在“捉弄”我们,营造出了浪漫的错觉,也启发了无数歌曲和诗歌。✨

神话7:流星真的是“星星”

当你对着流星许愿时,你注视的其实根本不是星星。

如果你曾对着“流星”许愿,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那根本不是星星。

“流星是星星划过天空”的说法,可能是天文学中最流行的神话之一。

而真相既平凡又神奇:你看到的“流星”,其实是一小块碎片(通常不比一粒沙子大)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时产生的明亮光焰。

流星不是星星,而是小行星和彗星留下的尘埃,在进入大气层时燃烧形成的现象。

很难想象,比鹅卵石还小的物体,能产生数百英里外都能看到的耀眼光芒。

这些微小的颗粒,大多是彗星经过太阳系时留下的碎片——地球在轨道运行中会遇到这些碎片,从而形成流星。

神话8:月亮只在夜晚出现

很多人认为月亮只在夜晚出现,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

人们通常觉得,太阳只在白天出现,月亮只在夜晚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地球自转,月亮每天会有12小时位于地平线以上,与夜晚时长无关。

事实上,月亮不只是在夜晚出现——只要知道观察位置,你经常能在大白天看到月亮。

有时,它会以苍白、朦胧的圆盘形态出现在蓝天中。

月亮是否可见,取决于它的相位以及与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而非白天或夜晚。

这个神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夜晚的黑暗背景能让月亮更显眼;但实际上,月亮在白天约有一半时间都会出现在天空中。

神话9:月亮“背面”永远是黑暗的

著名的“月亮背面”,是天文学中最根深蒂固的神话之一。

“月亮背面”的说法其实不准确——月亮的两面都会受到阳光照射,只是由于“潮汐锁定”(月亮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我们从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

人们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从地球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另一面永远处于黑暗中。

所谓的“背面”,其实和我们能看到的一面一样,都会受到阳光照射——只是我们无法从地球上观测到而已。

当月亮处于“新月”相位、在地球上看似消失时,它的“背面”其实正被太阳完全照亮。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月亮“远面”——1959年,苏联航天器首次拍摄到月亮远面的照片,揭示了与我们熟悉的“正面”截然不同的地貌。

神话10:北极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北极星(勾陈一)或许是天空中最著名的星星,但很多人误以为它也是最亮的——事实并非如此。

北极星确实很有名,因为它是最靠近北天极的星星,但它的实用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只要在夜晚观察天空,你就会发现,最亮的星其实是大犬座的天狼星。

天狼星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而非北极星。

北极星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亮度,而是因为它的位置——它几乎正对着地球北极点,因此在夜空中看起来静止不动,其他星星似乎都在围绕它旋转。

几个世纪以来,航海家都依靠北极星辨别方向,这让它获得了远超亮度的重要地位。

而天狼星则散发着明亮的蓝白色光芒,只要知道它的位置,就能轻松将其与其他星星区分开。

神话11:流星发热是因为摩擦

大多数人认为,流星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热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摩擦——但这种普遍认知是错误的。

流星产生的高温,其实是由其前方的空气压缩造成的,而非摩擦。

这种压缩作用,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火流星轨迹。

当流星体以极高的速度(有时超过16万英里/小时,约25.7万公里/小时)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推开前方的空气。

相反,空气会在流星体前方被压缩并急剧升温,从而产生耀眼的光迹。

这与超音速飞机产生的现象类似,但剧烈程度要高得多。

被压缩的空气温度极高,会发出光芒,形成我们所说的“流星”或“火流星”。

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不同大小的天体进入大气层时的行为——这对防御潜在危险的小行星至关重要。

没想到我们对太空的这些基本认知,竟然都是错误的吧?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