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星沉北斗物理之魂归宇宙 功耀千秋科学之光耀中华

作者:eric 时间:2025-10-21
导读:【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祝小同今天,世纪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3岁。这位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巨匠”的伟人,用他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书写了科学史上的不朽篇章。从1945...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祝小同

今天,世纪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安详离世,享年103岁。这位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巨匠”的伟人,用他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书写了科学史上的不朽篇章。从1945年负笈远渡重洋,到1957年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到2003年以81岁上海金山区居转户,undefined高龄回归清华园,直至生命最后的时光仍在思考物理学的前沿问题,杨振宁的一生正如他所钟爱的T.S.艾略特诗句:“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

少年才俊远渡重洋,物理巅峰华人之光

杨振宁的科学生涯始于清华园,绽放于国际学术界。1929年,年仅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教授入住清华园,科学馆成为他童年最喜爱的去处。谁曾想到,七十余年后,这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少年,将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身份回归故地,在同一个科学馆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完成人生的完美循环。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开始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探索之旅。1957年,年仅35岁的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打破了华人在自然科学最高奖项undefined上的空白,更极大地提振了全球华人的学术自信。

然而,诺贝尔奖只是他科学成就的冰山一角。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理论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凸显,多位物理学家因在此基础上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其科学价值远超他本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所能衡量。

耄耋之年落叶归根,培育英才薪火相传

杨振宁的回归绝非简单的“叶落归根”,而是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春”。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他将其视为人生的新起点。在《归根》诗中他慷慨抒怀“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展现出归根后要开创事业的豪情壮志。

回归清华后,杨振宁最为看重的是培养中国下一代科学人才。2004年秋季,82岁的他亲自为清华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每周两次、每次两节课,用实际行动诠释何为“师者风范”。他那句“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的诗句,正是他教育情怀的真实写照。

杨振宁对清华物理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领导的高等研究院以“精干、择优、流动”为原则,延揽国内外科学英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成为青年学者向往的“学术殿堂”。在他的引领下,清华物理系实现了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多位毕业于清华的年轻学者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其中祁晓亮、许岑珂等已获得斯隆研究奖,展现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蓬勃生机。

学术远见引领方向,科学报国赤子情怀

杨振宁始终怀有一个梦想:在中国创办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理论研究中心。199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他不仅捐出个人积蓄和在美国的别墅,还努力向各界募捐,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他把自己年薪100万元人民币的很大一部分捐给中心,自己却分文不取,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作为科学战略家,杨振宁对中国的科技政策和重大科学工程始终保持着深切关注。他高瞻远瞩,很早就建议中国研制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并多次上书。如今,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世界领先的实验装置。近年来,他关于中国建造超级对撞机的见解,不管持何种立场,都能感受到他热爱中国、一心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杨振宁还是香港“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首任主席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创始顾问。他确立的“雪中送炭”颁奖宗旨,使得求是基金会在1994年奖励了邓稼先、于敏等10位杰出科学家,1996年更授予屠呦呦等10位青蒿素研究人员“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这在当时是独具慧眼的肯定。

率真坦诚君子风度,融汇中西文化使者

杨振宁的性格可用“率真”二字概括。在《父亲与我》一文中,他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这种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只有极度坦诚的人才会公之于众。这种率真也体现在他的学术态度上,他曾因《物理评论快报》的审稿不公而毅然转向中国本土期刊,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

作为融汇中西文化的学者,杨振宁对中美教育有着深刻洞察。他认为“中国大学教育有利于70—85分的学生,而美国大学教育对于90分以上的学生是有好处的”。他指出中美教育哲学的根本差异:英语“educate”源自拉丁文“养育”,而中文“教育”则“教”与“育”并重,这一差异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的教育理念。

杨振宁坦言自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12岁那年暑假,父亲请清华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教他《孟子》,这对他一生影响深远。他认为自己1960年代初与费曼等人关于物理学发展前景的争论中之所以判断正确,正是因为受到“吾日三省吾身”儒家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得他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中国气质。

在2023年百岁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曾深情回忆起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与邓稼先的往事。邓稼先在给他的信中改写苏轼名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五十年后,杨振宁动情回应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杨振宁用一生诠释了“共同途”的深刻内涵——与祖国科学发展同途,与科学真理探索同途,与民族文化复兴同途。他从清华园出发,走向世界科学巅峰,最终回归清华园,不仅画下了人生的圆,更开辟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新道路。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格风范,将如北斗星辰般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学人为科学强国梦想而不懈奋斗。(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杨振宁逝世#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