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擘的世纪回望,一文解读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密码
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从1957年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到21世纪初清华园的宁静讲堂,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与中国现代科学史紧密交织的壮丽篇章。他是一位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在宏阔历史背景下始终心系故土的智者。一文解读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密码——
传奇人生
1、12岁立志要拿诺贝尔奖,35岁如愿以偿
1934年,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视频加载中...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特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颁发给杨振宁,颁奖文告中说:“(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相关报道:
“我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12岁少年梦想,35岁如愿以偿
2、杨振宁曾与爱因斯坦做同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6岁时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留学。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杨振宁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相关报道:
传奇杨振宁,西南联大学生,与爱因斯坦同事
3、杨振宁回忆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谈话内容
1973年7月, 杨振宁在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
杨振宁说:“毛主席的兴趣非常广泛,那次一个半钟头的见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我们谈的话题。最后走到门口,他跟我拉手照了一张相,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想在近代科学方面做一些贡献,可是后来没做到,我很高兴你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绩。这几句话我想是他由衷讲出来的话。”
相关报道:
杨振宁回忆 |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与他聊了些什么?
4、几乎倾其所有奉献给清华
杨振宁81岁才定居清华大学,是因为清华太需要他了。
事情起初是清华大学希望建立高等研究中心,需要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师来主持其事。时任清华校长的王大中在1997年向杨振宁发出邀请,而此时杨先生在美国还没退休,不能回国担任全职教授。他全职回到
清华任教是在2003年。据统计,多年来杨先生和翁帆向清华捐赠的钱款,总数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他没有向清华索取什么,但是他几乎是倾其所有地奉献给了清华。
相关报道:
《天才杨振宁》:没有他,就没有清华物理系的今天
5、杨振宁对诗词气韵、气势的认识
杨振宁先生自述幼年时没有学过音韵学,不会作格律诗,只读过一些古诗,但对诗词的气韵、气势有认识,他说:“诗言志,心有领悟,才有好诗。”我在杨先生赠我的《杨振宁文集》《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中读到几首诗,如《空间与时间》:
玲珑晶莹态万千,雪铸峻岭冰刻川。
皑皑逼目无边际,深邃凝静亿万年。
尘寰动荡二百代,云水风雷变幻急。
若问那山未来事,物竞天存争朝夕。
这是杨振宁先生1978年7月21日赴西藏拉萨途中,飞越那木桌巴尔瓦山时所作。
相关报道:
有翁如画更如诗——杨振宁先生谈诗与美
潘建伟等学者眼中的杨振宁
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等三位学者通过几个关键词,呈现了一名享誉世界的物理大师的风貌。
关键词1:治学之道
1957年,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陈方正在讲述中说,这个理论在后来至少促成了6个诺贝尔奖的诞生。
“在科学贡献和成就上,杨先生是可以跟6个人相提并论的,这6个人就是狄拉克、海
森堡、普朗克、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尔、牛顿。”陈方正说。
潘建伟在分享中提到,杨振宁的治学之道一直让他深受启迪。
“做学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也是正在快速发展的方向。”潘建伟说。
关键词2:文化烙印
在杨振宁身上,有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
杨振宁说:“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我是从很早对中国就是很乐观的态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乐观。我想这个所以乐观的地方,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
关键词3:家国情怀
杨振宁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50年代前后,很多在美国留学、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选择回到中国,当年,杨振宁在抉择时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杨先生一直心系祖国。1971年在中美关系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回到中国,受他的影响,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潘建伟说。
杨振宁的至交邓稼先比他早半个世纪回国。1971年,杨振宁回国临别时收到邓稼先的来信,信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意思是二人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4:奖掖后人
杨振宁推动了国内多所科研机构的成立,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培养和延揽优秀人才。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24年间,基金会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余万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
1986年,他推动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院。
1997年,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推动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后来引进了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等著名学者。
相关报道:
101岁杨振宁“露面”西湖大学:立德立功立言我做得还不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胡德成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除了榴莲还有什么水果臭?世界五大最臭水果
- [科学探索]宇航员死亡后 身体将何去何从?
- [科学探索]沉默的双胞胎吉布森姐妹 一人离世另一人恢复正常
- [科学探索]抖音上流浪的大师是谁 真实身份揭秘(原是公务员)
- [科学探索]黑洞有人进去吗?黑洞里面到底是什么(首张黑洞照片曝光)
- [科学探索]世界上花期最长的花,扶桑花日日樱一次开花看一年
- [科学探索]艾滋病的起源与发展解析,起源野生动物黑猩猩(源于非洲)
- [科学探索]死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遗体怎么处理?不能带回地球(可怜)
- [科学探索]洪都拉斯蓝洞水下照片曝光,简直美得让人窒息(深不见底)
- [科学探索]鬼谷子失传在日本?鬼谷子为什么两卷失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