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里讲述”解手"一词的由来

在沪上学
  • 2024-05-04
  • 浏览

摘要:移民分布移民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移民分布

移民分布: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剧照

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 "多是无人之地"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这虽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词,但也说明晋垌带比较安定,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到了明朝,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上海居住证积分申请,undefined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移民传说

移民途中手被捆在一起

"解手"一词的由来:明朝初年,发生了"燕王扫北"战争,两军会战于山东境内,山东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山东人民十之八九死于战乱。血染大地,尸骨遍野,无人掩埋。当时的地方官员,因无法完成上缴国家的税收任务,纷纷上奏朝廷,朝廷准奏,决定从山西河北向山东大移民。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各路押解大队都是这样,时间长了,便用"解手"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又把"大便"演变为"解大手",把"小便"演变为"解小手",沿用至今。

还有两个和手相关的词汇。一是"背手",有许多人说,背手也是大槐树后裔的典型特征,因为在大槐树下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都是被反绑着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习惯,至今大槐树后裔们还有这种习惯,如今背起手来走路,倒也觉得挺舒服。另一个是"连手",在洪洞当地和很多地方还把朋友称为"连手",是因为移民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这个词来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只有对很好的朋友才会用到。

古大槐树下老鸹窝

"思乡鸟"是什么: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进入节日高潮,从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仪式,文艺表演,好一番热闹。黄昏时分,只见那槐树上密密麻麻的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那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推推搡搡,拥拥挤挤,翻翻飞飞,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时,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更加惊异的,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于是,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时至今日,寻根祭祖节年年举办,祭祀的形式、规模、祭品、礼仪等等,几乎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唯只有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

古大槐树

折槐枝与供神树:在晋、豫、冀、鲁、秦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过去undefined都喜欢在大门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树,并把那些古老的槐树视为"神树",常常在数上钉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更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源自明代迁民时的"折槐枝"的传说。当初,移民们被困了手,官兵刀枪相逼着上路时,不少人纷纷拽住大槐树,就像拉着亲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驱赶不开,便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移民启程。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仍然不愿扔掉,直至移民们被押解着越走越远,故乡的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们心目中古大槐树的象征。到了移民地后,移民们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就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顽强的槐枝,在新土上生根发芽后,移民们眼看着回归无望,渐渐也就安心垦荒耕作,繁衍子孙了。但他们始终把自家院子里的槐树,作为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做先祖的象征,家里有了什么难事或疾病,人们也习惯对着槐树,祈求先祖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着。

大槐树 移民剧照

"一家庄"的来历:河北省定县沙河古道上有一个万户人家的大村庄,称为"一家庄"。其缘由还得从明朝迁民谈起。传说远在五百年前,有一对青年夫妇,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逃荒到此落户。临走之前,这对夫妇请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天皇皇,地皇皇,平安无事上东方。"(河北、山东一带)。当问到在何处落脚时,算命先生又说:"你们一见到鱼上树、牛上房,安家落户保无恙。"算命先生之说,当然不足为信,他们可能看到一些难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带,为迎合难民心理才这么说的。至于"平安"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了,饿死冻死的难民在路上何止千千万万。不管怎样,这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总算侥幸活上来了,来到河北定县沙河一带。此时正好赶上沙河发大水,河水泛滥,沿岸的村庄被洪水冲毁,庄稼淹没,当地人早就投亲靠友搬迁了。这一对青年夫妇被洪水阻于沙河南岸,乞讨度日。洪水下去之后,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顶,大树也只留有树梢。田园变成了沙丘,无主沙滩成了淤泥地,到处是茂密的杂草,只见牧童牵着牛羊来这里放牧,牛跑到屋顶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说的话来,心想,"这不是牛上了房吗"这对年青夫妇拔草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死猫烂狗晒干的死小鱼一起挂在树梢上。这一对青年夫妇高兴的说:"这不是鱼上树了吗"从此以后就在此地住下来,但他们一无房二无地,三无生产工具,还是以乞讨度日。除讨饭之外,为了过冬御寒还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过程中,看到被淤泥漫过的无主地里有无数横七竖八的裂缝,两口商量道,这样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到了种麦季节,我们既没犁耙也没牲口,就在这泥缝里撒上些麦种不行吗。商量好后,就到附近村庄地主家借贷,租了些麦种,两口见缝就撒麦种。第二年麦子长的又好又壮,获得了迁居后第一个好收成。麦子收割后除了还清借贷之外,夫妻俩节食俭用,精打细算,还购置了些农活逐渐富裕起来。过了些年,除了洪洞来的两个男孩外,又生了六个男孩子。带来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龄大小顺序就取名五儿、六儿、七儿、八儿。人们给八个孩子编了个顺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儿、六儿、七儿、八儿"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裕,八个孩子都结了婚,而且有了孙子、重孙。据说这一家发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村子越来越大,但是"一家庄"的称呼仍然没变。

寻根祭祖节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旅游景点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举办。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