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社交平台发文炮轰“读研红利还剩多少”的讨论,直言这类话题“毫无意义”,并强调不同专业、院校的读研价值天差地别。他的观点迅速引爆网络,单条动态阅读量超3000万,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
争议焦点:读研是“金钥匙”还是“沉没成本”?
张雪峰指出,计算机、医学等专业读研仍是刚需。例如,普通院校计算机本科生起薪约8000元,而硕士学历可突破1.5万元,且更易进入头部企业核心技术岗;临床医学专业若不读研,连县级医院编制都难触及。但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实践型专业,三年工作经验可能比读研更具竞争力。
企业视角:要的是“抗折腾”能力
从用人市场看,研究生优势并非仅在于知识储备。张雪峰援引企业HR反馈称,研究生在课题攻坚中培养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性远超本科生。数据显示,研究生求职时简历通过率比本科生高47%,起薪平均高出25%。某央企中层透露,团队中研究生员工加班时长比本科生多30%,但离职率低22%。
普通家庭的红利:用学历对冲资源短板
对于“三无家庭”(无人脉、无资源、无背景)学生,读研仍是重要上升通道。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政策可覆盖80%以上研究生学费,部分学生通过“三助”岗位月入2000元以上,实现“零成本深造”。而硕士学历在考公、落户、人才补贴等方面优势显著,如上海落户政策中硕士直接加15分,比本科多5分。
小编认为别让学历焦虑遮蔽人生赛道
这场争论背后,是年轻人对未来的深度迷茫:
- 大四学生小林:“张老师说得对,机械专业不读研只能进工厂,但新媒体运营读研反而浪费黄金三年”;
- HR王女士:“我们给研究生高薪,买的不是知识而是耐折腾的确定性”;
- 农民工父亲老李:“儿子读研两年没问家里要钱,但村里人都说他26岁还没工作”。
正如网友@教育观察者所言:“读研不该是逃避社会的防空洞,而是精准打击目标的导弹。”当舆论场热衷讨论“红利还剩多少”时,或许更该追问:我们是否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认清专业本质、评估自身条件,才能在学历与能力的平衡木上走出精彩人生。
(综合@张雪峰、九派新闻、中国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