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几个月了,上海落户分数线还是卡住了不少人。一位学历不低的女研究生,就因为这310分的线没够上,被某些人嘲讽“不算上海人”,听着是真刺耳。分数线成了丈量身份高低的尺子?这想法该扔进黄浦江了。看看官方数据,今年每十个在上海打拼的人里,至少有四个是外来的。人才引进政策一年比一年宽松,多少高学历、有本事的人扎根在这座城。金融街、科技园、创业园里,操着各地口音但贡献真金白银的“新上海人”比比皆是。谁规定户口本上的数字比实际贡献更能代表身份?那些拿“310”开嘲讽的,本质还是抱着旧标签不放。但上海能成今天的上海,靠的从来不是画地为牢。多少“外地人”凌晨两点在
张江敲代码,周末在徐汇谈融资,凌晨四点给城市打扫街道?归属感是汗水浇出来的,不是户口簿上印出来的。分数线只是个冷冰冰的工具,但人心不该跟着冷下去。真正的上海气质,是弄堂里阿姨给租客送碗小馄饨的暖意,是写字楼里不同省份同事协作时的默契,也是这座城给每个认真生活的人留的那盏灯。把身份认同简化成三位数代码,未免太看轻了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数据不会说谎:过去五年人才引进落户人数翻了一倍多。城市进化论里,“本地人”的定义早该更新了。与其纠结那几分,不如问问自己:有没有为这座城市添过一块砖,加过一片瓦?这才是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