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年末公司评优机制引热议 职员吐槽:业绩好不如人缘好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末岁尾,又到一评先评优时。 无疑,终评先评优既是规定动作,又是衡量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打分机制,对众多被考评单位和被考评者来说,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个人而言,评先评优结果往往直接关系着物质奖励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机遇;而对

年末岁尾,又到一年评先评优时。

  无疑,年终评先评优既是& 规定动作&,又是衡量单位和个人工作的& 打分机制&,对众多被考评单位和被考评者来说,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个人而言,评先评优结果往往直接关系着物质奖励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机遇;而对管理者来讲,如何通过评先评优更好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是重要课题。

  那么,在当下的评先评优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年终考评究竟应看中哪些指标?怎样的评选程序才能既鼓励先进,又能让评选结果形成示范效应?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年终走访调查。

  现象 1

  不走民主程序,领导& 一言堂&难服众

  霍晓鹏是一家主营钢材出口生意的外贸公司职员,企业共有员工16人。被问及年底评先评优的细节,小霍简洁明了,& 就是老板说了算呗。&

  他向记者回忆起了单位去年评选优秀员工时的情景。当天,公司全体员工围坐在会议室里,HR给每人发了一张选票,并告知大家勾选出3名优秀员工。几分钟后,选票上交,评选结束,& 并没有现场唱票。&

  一周后,公司年会如期召开,这是霍晓鹏第二次参会,同往年一样,公布优秀员工名单和奖品依然是& 重头戏&。

  名单揭晓,前两名奖励I鄄phone6一部,第三名奖励Ipad一部。& 第一名是老板的弟弟,第二名是老板弟弟的同学,获第三名的人会办事、人缘好。&霍晓鹏觉得获奖名单& 毫无悬念&,都是& 套路&。

  这几天,今年的优秀员工评选马上近在眼前,但他对此已经漠不关心。

  和霍晓鹏一样郁闷的还有在有机化工厂工作的张志斌。一年来,他工作勤勤恳恳,技术水平和业绩一路领先,在一个月前的班组评先考评中名列第一。& 原以为今年的先进非我莫属,想着得个先进明年评职称更有优势。&但事与愿违,由于企业并没有走民主程序,先进名额最终给了同事小李。& 他是领导儿子的大学同学,跟领导走得近。&张师傅很不服气。  & 评先评优不就是为了树立榜样,让职工去学习、去赶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吗?&张师傅觉得,领导& 一言堂&点名的& 先进&难以服众,到头来损害的是职工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现象 2

  论资排辈轮流坐庄,不看业绩看资历

  当一些单位的员工正在& 运筹帷幄&拉关系、攒人气、争取年终评先票数的时候,张文静单位却风平浪静。因为大家都深谙年终评先评优的& 潜规则&———论资排辈、轮流坐庄。  这是小张来这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第3年,部门一共5个人,每年一个先进名额,& 这样算下来的话,的时候应该会轮到我吧。&作为部门新人,27岁的张文静只好等着自己慢慢& 变老&。

  对于这种& 排排坐,分果果&的评优方式,她觉得,虽然少了竞争的火药味,气氛比较融洽,但是不看能力、不看业绩,只看资历的做法,对年轻人多少有些不公平,& 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因为优秀员工等荣誉获得晋升机会了。&她不明白,& 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怎么能充分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呢?&

  然而,在张鑫杰看来,& 轮流坐庄&搞平衡的方式,恰恰就是为调动更多职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家国有企业做部门主任的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 领导经&。

  & 先进名额每年就那么几个,如果纯按业绩和能力,那先进就总是属于少数业务骨干的‘个人秀’,别人还有啥奔头?&在他看来,评先评优如果没达到激励所有人的效果,就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对于论资排辈的现象,他的理解是,& 中年职工普遍有职称职务晋升的压力,年轻人以后的路还长,机会也多着呢。&

  作为领导,他总体感觉还是& 费力不讨好,很难让每个职工都满意&。




  现象 3

  业绩好不如人缘好,& 酱油党&被参与

  公务员黄文欣入职5年来一直与先进无缘,后来他渐渐摸清了其中的& 门路&,& 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好人缘&。最近他也开始向同事们& 献殷勤&,取快递、送文件的活儿都被他& 承包&了。

  黄文欣所在单位的先进评选规则是,每月进行匿名投票,从30个人里选出6个& 优秀&,然后年底进行汇总,谁的& 优秀&最多谁就当选年终先进。

  在他看来,这种方式选出的先进个人几乎全是& 功夫下在平时的老好人&。

  & 谁也不得罪,总是帮大家干活,给大家买好吃的,还隔三岔五请大家吃饭。&小黄如是总结& 先进&的特点。

  在外企工作的程序员李明清对于& 混个好人缘&的重要性同样深有体会。

  & 虽然外企采用的是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体系,倾向用业绩和数字说话,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固定的数字里依然有灵活的空间。&李明清对记者说。

  & 不可能所有的岗位工作都能够做到完全量化,况且一些量化的数字也是由人算出来的,比如‘员工配合态度’这一项,就是弹性考核项目,需要部门其他同事的反馈以及跨部门同事的反馈,人缘好不好至关重要。&李明清告诉记者,人缘好的人年初在制定KPI数据时,也往往容易得到实现难度小的指标。

  评先评优中拼人气的现象也让孙皓然很郁闷。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前几年的评先评优他都被卡在了民主测评环节。今年,明知& 群众基础不好&的他,本已放弃参评,却在几天前被迫报名当了& 分母&。

  小孙解释说,因为需要走民主程序差额评选,一个人评奖要有6个人报名才符合规定,所以在领导的说服下,他也报了名,而且还为此准备了5000字的个人材料。

  & 人缘不好选不上就算了,现在明知选不上却还要陪跑。&身为& 酱油党&,他觉得心里很& 搓火&。

资深HR支招

  完善量化考核指标+细化奖项设置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王一新建议,对于不同岗位,应设立清晰的岗位职责及考核指标,让员工建立清晰的工作规划及工作目标。

  资深HR严枝密对此持相同观点。在她看来,年终考核需要尽量设计出可量化的指标,以制度设计挤压可能出现的& 灰色空间&。以她所在的制造类企业为例,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直接人力通常都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比如产量、质量和考勤等。同时需要对弹性考核项目所占权重进行控制,以保证考核结果仍以绩效和工作表现为主导,避免领导& 拍板&的现象发生。资深HR戴宝林补充说,对于领导主观评价的项目,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并畅通申诉途径。

  这一切,在互联网时代都有新的要求和变化。在智联招聘此前举办的&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中,王一新发现,许多企业内部出现了一个或多个职工& 社群&,形成了能够充分赋权员工的职场形态。对此,他建议打破传统等级森严的考核制度,打造伙伴型关系。

  年底评先评优并不仅仅与年度奖金、加薪幅度等物质奖励挂钩,也与下一年度的发展机会紧密相关。

  对此,王一新认为,可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设立奖励项目组或者部门集体奖项,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与价值感。戴宝林则建议通过细化奖项设置达到激励员工的目标,比如设置服务类、创新类、销售类等不同的奖项,& 明确优秀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可以设立年限服务奖、最佳进步奖这样的奖项,在提升员工忠诚度的同时,达到了鼓励所有员工的目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