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家长们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应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借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具有这样的意识。在孩子长大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所以家长们想要培养出一个礼让的好孩子,就应该注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在孩子出现一些错误举动,或者是有一些错误思想冒出来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加以阻止,并且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够避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让孩子学会知礼懂礼讲礼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成为一个好人,首先就要先学会做人,而这些都与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脱不开关系,所以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一定要注意,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无论在居民小区,还是在休闲广场,老人和孩子是最多的地方。越来越多忙碌的年轻父母们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成为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 & 昨天看见一个孩子直接叫着奶奶的名字,老人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到觉得没什么,认为孙子很聪明。有人说这孩子真没礼貌,老人七十多了,还叫名字。老人自己反到觉得等孩子长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礼貌。
& & 很多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爱,尤其是祖辈对孩子的爱,却变成了"溺爱"。这种无原则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约束。
& & 孩子的礼貌都去哪里了?周围的邻居都说这孩子是大人惯坏了。作为父母,应该注意孩子的行为在成长路上可能导致的恶劣影响。
& & 这个称呼从孩子说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也不能认为长大就变好了,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 。
& & 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们做不到,而是成人没有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父母在与老人相处中,态度应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 人。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顺,孩子就不可能学会尊敬老人. &
& &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教育责任。需要父母精心进行引导。父母多数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与人友好,关心他人,见到他人主动打招呼,见到长辈主动问好等朴素的道德准则,从不向孩子提起,甚至放纵孩子的错误。
& & & 一旦事件发生,及时让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指导孩子分析场合、对象、事件上,让他们了解,有些话要换种方式说,说明这么做的理由。要让孩子知道有些话不能说,对长辈要有礼貌。&
& & 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他们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反而会越来越没礼貌,甚至不止是对爸爸妈妈,对家里的客人、邻居都会这样没大没小。这样时间久了,可是会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个性。
& &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有礼貌、守规矩的孩子,会让周围的人觉得愉悦、舒服与温暖,且受欢迎;相反的,如果你是一个没礼貌、没规矩的孩子,就会得不到喜爱,朋友也会疏远你。
& & 如果家长平时就不注意对待长辈的态度,不懂得尊重长辈。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孩子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 & 让孩子懂规矩,也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家长每天的叮嘱、提醒才能慢慢形成。在重复练习和感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秩序。如果任意发展,受害的不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
& & &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能做良好的引导及示范,相信孩子会学习的更好。如遇到长辈师长及同学要问好、公共场所不大声争吵、把“请、谢谢、对不起”作为和他人对话中重要的元素……
& & &幼儿时期是一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说话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它也是幼儿品德教育中的重点,从小养成说话有礼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幼儿一生受益。
& & &童年学会讲礼貌,其实是为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教会孩子有教养、有礼貌,学会称呼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