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果父母听之任之,一旦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自然,它们必将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专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坏习惯,赶快防患于未然,并寻求迅速制止的办法。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矫正,就逐渐形成陋习,它将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如不搬走它,前进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滚动。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多种多样的,产生的原因更是错综复杂的。那么老师要及时的有效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环节。
一、开展“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症药方” 。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形成,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思想片面和认识上的偏差。我在高一下学期就开展了“不良行为诊断活动”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的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良陋习以及形成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措施。对于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制订出了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成绩显著进步奖励制度。对于少数同学在活动缺乏正确认识,并且在活动期间存在较严重的不良行为,要请家长来校协同学校和本人,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共同制定“对症药方” ,并予以落实,防止搞形式,走过程。
二、进行情感交流,启开学生心扉;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在教育学生改正错误时,最大的障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作为一个老师要在平时各种各样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寻求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激起他们内心震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发出闪烁的光。这时要抓住思想上醒悟的良机,给予耐心的启发,引导帮助,促使他们扬长避短,促使其向更好方向转化。另外利用“闪光点” 给予恰当表扬,不仅能激发受表扬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令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四、增强道德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批评,培养集体荣誉感。
只有具备正确,深刻的道德意识,才能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知荣辱,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进而纠正不良行为。老师要抓住道德认知环节进行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使其自觉产生“悔过感” 、“内疚感” 。深刻感受家庭、学校、国家对自已的期望,同时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信任,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恢复名誉” ,努力使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调正目标,反复强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遇不良诱导因素的刺激,便会反射式地“犯脖”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都是正常的。老师必须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对他们的每一言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必要时以严肃的校纪,严厉的班规来强化管理,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