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探索对在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 双自&地区)工作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经自贸试验区或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允许注册在& 双自&地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聘用世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沪就业。
解读: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俗称的中国& 绿卡&,原来申请起来非常难。去年上海放宽申办条件后,外籍人才在沪申请& 绿卡&的量占全国50%以上。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陆卫东说,人才新政30条吸收了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对重点支持的领域、行业制定职业清单,进一步畅通从就业居留向永久居留的转换机制。同时,还允许外籍高层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
【亮点二:发挥户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政策:重点引进建设& 四个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人才,优先引进重大科学工程、重要科研公共平台、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领域高层次人才。
解读: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一方面仍然求贤若渴。统计显示,去年年底至今年8月,上海通过国内科创人才政策引进的人才达到4638人。
上海市人社局副局长毛大立说,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籍、直接落户的引才政策体系,但市场发现、市场评价的机制未得到充分发挥。未来将强化市场导向,主要以薪酬、投资和第三方评价(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
【亮点三: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政策: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下放。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进人才
,主管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备案和审批。
解读:释放人才活力,很关键的一环是放活用人主体。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说,科研人才的管理不能沿用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
【亮点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政策: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政府部门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逐步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等。职称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逐步与相关福利待遇脱钩。
解读:毛大立说,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突出业绩导向,把过去的& 敲门砖&和& 硬杠杠&调整为用人单位的岗位任职要求。例如,对大型建筑设计集团,企业认为需要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可以作为聘任条件。对以小高层建筑、道路小区设计为主的小型建筑设计所,单位也可以用其它条件代替外语、计算机的要求。
【亮点五: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
政策: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高校、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
解读: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说,上海将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和团队分配力度,允许将不低于70%的转化收益归属团队。同时,确立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法定责任,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
【亮点六: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政策: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探索实行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解读:科研经费管得过死,一直被广大科研人员所诟病。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金为民说,科研经费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允许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课题组人员的劳务费,同时可在间接费用中安排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绩效支出,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亮点七: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
政策: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在上海部分三甲医院实施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在海外人才集中的区域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解读: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来了还能留得住,宜居宜业的环境是关键。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的配套服务上,上海此次新政有新突破。尤其是保障房配建、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的大力创新,为缓解高房价背景下人才的后顾之忧探索新路。近日,上海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卫计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适应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简称《实施意见》),出台10项举措破除城乡户籍限制,实施城乡职工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适应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完善就业、社保、人事相关政策,并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引进和稳定郊区公共服务人才的力度。
改革目的
对于此次改革的目的,方案明确指出& 基于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趋势,以及上海所面临的人才不足和各地人才竞争形势,对上海居住证转户籍人口提出一个基本的政策设计框架&。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第四次户籍松动,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吸引人才,或许为众多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士及外地人才打开入沪之门。
政策目标
由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端人才的缺乏,上海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人才,而解决这些人才的户籍问题也成为上海相关部门的考量事项。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的户籍新政规定了四条原则,具体包括:
1.不调控急需人才;2.满足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3.重视教育背景,同时更要重视能力业绩;4.强化准入,明晰预期。
对于第一条原则,方案给予了详细的解释,& 不调控急需人才;不调控急需劳动力流入;调控传统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流入,不调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流入。&
对于第二条原则,指出& 要着重引进创业投资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必须的职业技能人才&。这显然符合上海目前着力打造的两大产业的人才需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显示,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金融等诸多领域都属于上海紧缺的人才。
第三条则强调,除了重视教育背景之外,在引进人才 要强调能用、有用,要更加注重工作资历和实践能力。&& 比如一个造船焊接工,尽管教育背景可能不太好,只有初中水平,但如果是十分紧缺的话,并且符合条件就应该可以考虑入沪上海。
至于第四条原则,方案明晰了预期会让大众对居住证转户籍标准有了明确的了解,这样可起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
转户条件
居住证转户籍也是方案的另一个主要内容。
此前据媒体报道,上海正在细化第四次户籍改革以吸引人才。其中一种方案建议实行打分制,凡满足七大类指标累积得分达到100分者,即可具备入户上海的条件,包括:1.学历;2.在沪就职;3.在沪缴纳社会保险;4.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5.外省市(海外)工作资质;6.特殊成就;7.在沪创业投资纳税。
这一方案在公平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比以前有所提高。它事实上给了公众对于未来的明确预期,有利于公民通过合理合法的努力,去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比起当前很多地方过于严苛地规定哪一类人才可以入户,上海的综合积分制更科学、更普适、更公平。
这样的综合积分,也使户籍人口的增加始终处在有序的、财政和社会都能容纳的范围内,防止入户& 井喷&导致可能的公共资源紧张,是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