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共有9个单位入选&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是昨天下午召开的& 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命名暨宣传推介会&上传出的消息。
这9个单位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宝钢集团公司、复旦大学、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上海国际汽车城,约占全国总数的1/7。
给责给权给待遇
九大基地成为引进人才
& 特区&。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九大基地& 各显神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现有专业职务体系,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设立总设计师助理、副总设计师助理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规定职责内有责、有权,享受相关待遇。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采取国家、中科院、上海市、上海生科院、聘用单位等联合支持的方式,对& 千人计划&入选者给予个性化支持。原则上,除国家、中科院、上海市等支持外,聘用单位支持的启动经费为200万元;上海生科院以& 首席科学家项目&方式支持,原则上,实验科学领域支持强度最高可达300万元,理论和管理科学领域支持强度最高可达200万元。
■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对符合国家& 千人计划&条件的,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配套资助;对符合上海市& 千人计划&条件的,按要求给予配套资助。对回国留学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5万到10万元的研发经费资助。
■张江高科技园区制订了《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暂行办法》,按照& 就高不就低、补缺不重复&的原则,对到园区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30万到5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创业资金匹配;帮助企业办理一般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期限不超过2年的贷款担保。
& 千人计划&建高地
会议还透露,下一步,上海将制订出台本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上海& 千人计划&),形成本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梯队,并通过创新机制、政策和服务,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探索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色的国际人才资源开发新模式,把上海建成海内外最具创新力、最具吸引力、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高地之一。
据统计,2003年以来,本市已经实施了3轮& 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累计引进3万余人,其中留培学通员2.2万人。2005年1月以来,本市引进的符合海外高层次人才标准的人员共有1100多人,其中获得海外博士学位900多人。自去年底中央组织部启动中央& 千人计划&的评选以来,上海共有61人入选,其中23人入选2008年度& 千人计划&,约占全国总数的1/10;38人入选2009年第一批& 千人计划&,约占全国总数的1/7。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沈红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市长胡延照主持。
人才落户上海新政第一单:42人通过审批8人来自比亚迪
42人大部分来自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70后、80后占多数
42名引进人才
即将落户上海,其中部分人的配偶、子女也将一起落户。
他们大多在上海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行业工作,仅比亚迪就有8人,中芯国际也有7人。
他们没有经历落户上海的打分制,也没有经过居住证满7年的漫长等待,而是直接申办了上海户口。他们中,70后、80后占了相当多,最年轻的生于1985年。
他们只是8月直接申办上海户口新政实施后的第一批人才,很快,更多的引进人才
也将通过同样的方式落户上海。
东方网12月10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昨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21世纪人才网,公示了经审核批准首批直接申办户口的42名引进人才
名单。
这42人能落户上海,得益于今年8月6日市政府下发的《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规定11类人才可申办上海常住户口。9月16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又公布了该试行办法的实施细则。
从发布实施办法到公示首批获准落户的名单,上海只用了大约三个月。
申请手续较此前简便
锐迪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周思友名列公示名单的第一位,他来自安徽,今年10月中旬开始提交落户申请材料,没想到这么快就已经审核通过。
& 我们本来准备在9月初就递交申请落户资料,但人事部门告诉我们马上要出新的政策,让我们再晚一个月。&康化(上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人事部的赵先生昨日说,康化公司为去年引进的高职称人才仲卫星夫妇申请落户上海,& 但没想到这么快就已经通过审核进行公示。&
& 以前公司也曾经按照老的《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办理过引进人才 落户,现在感觉手续更加便捷了。&赵先生说,这次为仲卫星夫妇申办上海户口,不少表格可以直接在网上填写和递交,让他感觉方便了不少,& 虽然还是跑了好几次,因为准备的材料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说来可以通过网络交表,比以前简单了。&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的何爽原来也是根据老办法准备落户材料的,当新的政策公布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少交几份材料,& 不过,最终递交的各类申请材料堆起来还是约有2厘米厚,希望以后能越来越便捷。&
年纪最小的只有25岁
根据昨日公示的第一批42人落户名单,此次上榜人数最多的是属于汽车行业的上海比亚迪有限公司,一共有8人,占了近1/5;紧随其后的是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有7人上榜;位于紫竹科学园区的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申报了4人,也全部获得审核通过;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也有3人上榜……
从引进人才 所服务的单位性质来看,不仅有奉贤区中心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还有英特尔这样的外资企业,有比亚迪这样的民营企业。
这些单位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属于上海正在大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从申请落户人才的年纪看,多数年纪较轻,刚来上海工作不久,70后、80后占了很大比例,年纪最小的只有25岁。与上海去年实施的居住证满7年可转户口政策相比,他们通过直接申请落户上海,无须经过漫长的等待,生活和工作都可以更稳定。
落户人才素质都很高
在比亚迪看来,该公司申请落户上海人才的数量之所以占了整个名单的近1/5,或与新能源是比亚迪重要发展方向有关,新能源也正是上海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此外,此次比亚迪申请落户上海的人才素质都很高,几乎每人手中都有专利和重点项目,符合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大方向。
此前,比亚迪在招聘人才时,统一为他们办理了深圳户口,许多人此后被调派到位于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工作。& 虽然深圳户口也有相当吸引力,但随着这些人才在分公司的发展趋于稳定,特别是结婚成家有了孩子以后,不少人考虑到未来孩子的就学等问题,都需要当地户口。&比亚迪公司表示。
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4名通过落户上海审核的人才全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均为研发型人才,而该公司也是英特尔全球最大的海外研发基地之一,不仅设计了全球首个上网本原型,还建立了中国首个基于英特尔架构的高清媒体中心、云计算服务器及软件方案研发中心。
上海同悦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建筑学硕士陈怡也在获准落户的名单上,他成为该公司第一次帮助落户的引进人才 。& 以前我们引进人才 ,也很少考虑到户口问题,但这次正好看到新政出来,就帮助陈怡一起办理了申请手续。&同悦咨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
户籍政策放宽后原先有人担心的申请高峰未出现
& 本来,政府部门中也有人担心,一旦放宽落户政策后,会有大量的人员申请落户,但事实证明目前并未出现高峰,公众的选择还是理性的。&人事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大犇昨日分析说。
他表示,随着居住证转户口政策的落实、引进人才 直接落户政策的实施,上海户籍制度正在进一步放宽。
& 人才落户会越来越松&
& 上海‘十二五’发展最需要的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这些都代表了产业先进的方向,所以上海在这类人才落户的审批上会相对宽松一些,这在大学生留沪落户口的审批中也可以感觉得到。&王大犇分析昨日公示的首批引进人才 直接落户上海名单说。
他认为,从居住证满7年可转户口到引进人才 可直接落户,上海的户籍制度正在进一步放宽。& 虽然现在还不可能像有些城市一样完全放开,但大方向是越来越宽松的。&王大犇认为,未来上海对技术型人才的落户要求会越来越宽松,这也有利于上海引进产业发展转型急需的人才。
事实上,康化(上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正准备为更多的人才申办上海户口,出现在昨日公示名单上的仲卫星只是一个开始。
& 我们公司至少还有4位博士在等着申请上海户口,如果仲卫星的户口能顺利办下来,我们就会接着帮他们申办,这些人才都是在研发领域有着技术专长的。&康化(上海)新药研发有限公司人事部的赵先生说,上海户籍政策走向宽松化,肯定会对公司吸引高学历人才大大有利。
& 户口作用将逐渐淡化&
王大犇还认为,随着户籍政策的宽松,户籍的作用也将越来越被淡化,今后,人才流动的导向将更多地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
& 人才能够在一个城市获得什么样的收入,以及在当地获得怎样的生活条件,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王大犇表示,& 就像上海正在试点户籍人员属地化管理一样,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公共服务跟着居住地走,而不是跟着户口走,户口的作用未来将会被逐渐淡化。&
11类人才可直接申请上海常住户口
按照市政府今年8月6日下发的《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引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沪工作稳定的人才,专业(业绩)与岗位相符,可以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
(一)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人员。
(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核心成员。
(四)列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
(五)在本市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中担任高级经营管理职务且具有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人员。
(六)本市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地区总部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七)本市重点引进机构、项目或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八)本市重点产业发展紧缺急需、取得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师),或取得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技师)且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的高技能人才。
(九)本市文化艺术、体育、传统医学、农业技术及其他特殊行业紧缺急需的专门人才。
(十)在沪投资于本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为投资所在地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中担任高级经营管理职务的创业人才。
(十一)其他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