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全面放开户籍制度,为各城市抢人破除制度障碍。
& 今天,小雅拎出重点信息为大家解读:
超大特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户规模
100-500万规模大城市全部放开落户限制
对于大部分人才来说,本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户口放开方面的变化了。
国务院推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中,要求的是「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规模」,但是,随着人口出生数量和劳动力趋势的改变,政策的变动显然急迫起来。
目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了落户限制(之前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是& 有序放开&);
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 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之前是& 合理放开&);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主城区500万人口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主城区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都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之前是& 严格控制&),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 & &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超大城市,落户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了许多。
当然,如果瞄准的是各省会城市和较大的计划单列市,户籍放开的步伐更大。
目前,超大城市中严控户籍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常住人口均出现了负增长;与之对比的是,深圳和广州都在迅猛吸引大学生入户,而杭州、武汉、西安、南京、成都、长沙等特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有增无减。
比如上周四(4月4日),杭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
其中第十八条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这一规定并未提及对本科、专科学历落户者的年龄限制。这是杭州在放宽落户条件进程中,又迈出的坚实一步。可以想见,其他正在猛烈追求人才落户的特大城市,会迅速跟上。对于求职者来说,这是一大利好。
都市圈内产业合理梯度分配,
制造业服务业人才何去何从
除了户籍政策放开之外,这份文件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城市间的产业梯度分配,强调要以超大特大城市为辐射中心之外。
要引导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发挥在产业选择和人才引进上的优势,提升经济密度、强化创新驱动、做优产业集群,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换句话说,在超大特大城市里,受青睐的是高端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等以创新和要素集聚为特征的行业;而中小城市才是「先进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地方。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作为龙头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而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十分发达。目前,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而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人才在选择流入地和长期居住发展地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行业集群的方向。例如,尽管北京上海会很快加大落户规模,但如果你是以精益制造或者生产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人才,可能苏州、嘉兴、无锡等先进制造业集聚之地,会让你更能发挥所长。
说到都市圈,《任务》也提出:
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要在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更好服务于城市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
总的来说,这次的《任务》文件,对于人才的择业和长期定居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读。
昨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发改委印发《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这份文件石破天惊,马上引发热议。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全面放开户籍制度,为各城市抢人破除制度障碍。今天,小雅拎出重点信息为大家解读:
超大特大城市大幅增加落户规模
100-500万规模大城市全部放开落户限制
对于大部分人才来说,本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户口放开方面的变化了。
国务院推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中,要求的是「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规模」,但是,随着人口出生数量和劳动力趋势的改变,政策的变动显然急迫起来。
目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了落户限制(之前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是& 有序放开&);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 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之前是& 合理放开&);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主城区500万人口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主城区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都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之前是& 严格控制&),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超大城市,落户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了许多。
当然,如果瞄准的是各省会城市和较大的计划单列市,户籍放开的步伐更大。
目前,超大城市中严控户籍的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常住人口均出现了负增长;与之对比的是,深圳和广州都在迅猛吸引大学生入户,而杭州、武汉、西安、南京、成都、长沙等特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有增无减。
比如上周四(4月4日),杭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
其中第十八条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这一规定并未提及对本科、专科学历落户者的年龄限制。这是杭州在放宽落户条件进程中,又迈出的坚实一步。可以想见,其他正在猛烈追求人才落户的特大城市,会迅速跟上。对于求职者来说,这是一大利好。
都市圈内产业合理梯度分配,
制造业服务业人才何去何从
除了户籍政策放开之外,这份文件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了城市间的产业梯度分配,强调要以超大特大城市为辐射中心之外。
要引导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发挥在产业选择和人才引进上的优势,提升经济密度、强化创新驱动、做优产业集群,形成以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导中小城市夯实制造业基础,发挥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换句话说,在超大特大城市里,受青睐的是高端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等以创新和要素集聚为特征的行业;而中小城市才是「先进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地方。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作为龙头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而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十分发达。目前,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而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人才在选择流入地和长期居住发展地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行业集群的方向。例如,尽管北京上海会很快加大落户规模,但如果你是以精益制造或者生产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人才,可能苏州、嘉兴、无锡等先进制造业集聚之地,会让你更能发挥所长。
说到都市圈,《任务》也提出:
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要在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更好服务于城市间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
总的来说,这次的《任务》文件,对于人才的择业和长期定居有着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