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减负为什么遭到了激烈反对?究竟什么原因

最新资讯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当然,观念问题任重道远,也不仅是我们教化的问题,也需要社会本身的进步,社会阶层分化缩小,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基本面得到解决,才能化解家长根本性的焦虑。回首看看过去20,放眼未来中国发展,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就不应该有太多担心。

&减负,一个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似乎老生常谈却又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有种说法很流行,“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情况,要改变了。

教育部部长曾坦言,对中小学要有效“减负”。但是,应不应该减负呢,却成了一个问题,甚至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请不要给我们家孩子减负》的文章风靡网络,当天上午就迈上10万+,点赞过万。全国两会期间,这个话题不断发酵,此类主题文章不断涌现,流传甚广。这至少说明,不希望减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来啊,一起做学渣啊”,近日一篇名为“家长已疯”的网文被拉倒大众视野下,也引发网友们热议。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心情愉悦、心智健全的“学渣”,“该家长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引起了强烈的反弹。

减负,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虽然“家长已疯”此类网络热文对其中的矛盾和焦虑实际有所放大,但是背后反映了大家对有些地区减负极端做法的焦虑。

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相似的一幕。1997年,第一次大规模减负时,北京要求关停所有校外辅导机构。当时北京最大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校长最头痛的不是关停学校,营收减少,而是家长们的激烈抗议:你不能关!

减负为什么遭到了激烈反对?究竟什么原因(图1)

&

减负错了吗?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地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政府出力不讨好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从古至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如此类的传统思想便比比皆是,也是根深蒂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很高的。v
&& 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和很多中国家长的期望相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个别地区这种一刀切的减负,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一个适合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

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对于一部分同学学起来吃力的东西,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却是吃不饱。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无视这种区别的。如果承认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如果承认人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在减负上绝对不能一刀切!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体系里,对那些有较高期望的学生,对有天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学多教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

遗憾的是,伴随近年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减负措施,学习负担大规模向课外辅导班转移,形成了所谓的课内减下来,课外加上去,客观上造成了课外辅导机构的风光无限。

张女士说:”随着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像小婷这样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低年级孩子已经越来越多。一位从事教育辅导行业的人士透露,保守估计,现在至少有70%的小学生参加了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课外辅导班,甚至出现了年级越低的小学生课外辅导班越多的情况。“

谈到最近几年校外辅导班的快速增长,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板开玩笑地说:“感谢政府神助攻!一是早放学,孩子没地方去,去辅导班总比网吧强;第二,就是学校一味做减法,这种想多学的需求就被转移挤压到课外辅导班里了。”

这提醒我们,对合理的负担需要有一个准确认识,不给课内机会,课内就转课外。更重要的是,课内转课外,是需要经济支撑的。从另一个维度看,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的确是我们的减负政策之前所没有料到的,将来也需要考虑的。

如果说学校教得多,布置的作业多还有被迫努力的成分的话,那么在课外培训班里,每一分钱,都是家长主动排队交给培训机构的。不给课内机会,就转课外,负担没有减下来,却增加了经济负担。这种减负,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这的确是减负政策推行时所没有料到的,也需要考量。

在减负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拿出长远的计划,下决心解决一个根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一个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尤其是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一个是过高的期望问题。

当然,观念问题任重道远,也不仅是我们教化的问题,也需要社会本身的进步,社会阶层分化缩小,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基本面得到解决,才能化解家长根本性的焦虑。回首看看过去20年,放眼未来中国发展,其实大可不必紧张。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发展,就不应该有太多担心。
正如教育部专家所说的,推进减负工作必须保持定力,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的诉求,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此次舆论在减负上的反对声,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提醒我们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不该减的减了,或者做法不对,不减反增了,招致反对,及时调整我们采取的一些形式化的、一刀切式的减负做法,推进更多理性的区别化、精准化减负,相信会得到老百姓的赞同与支持。


&


应届毕业生上海落户标准细则

& 应届毕业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不仅要面对毕业论文答辩、找工作,外地生源的应届毕业生还要考虑落户问题。那么应届毕业生要怎么落户呢?有什么标准吗?下面大律师网就为大家介绍应届毕业生上海落户标准细则。
  5月4日,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直接落户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与基本相同,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直接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与保持一致。凡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可根据《通知》的相关要求,在6月15日前,向相关受理机构递交申请材料。其中,博士毕业生的受理时间可延长至12月31日。

  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直接落户标准分仍为72分,与保持一致。

  标准分为72分(供参考)

  一、毕业生要素分

  (一)基本要素

  1.最高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27分

  硕士、研究生 24分

  学士、本科生 21分

  2.毕业学校

  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 15分   (原“985工程”建设高校、在沪原“211工程”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名单)

&

减负为什么遭到了激烈反对?究竟什么原因(图2)

  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 12分  (其它原“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本科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名单)

&

  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 8分

  3.学习成绩

  *按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班级)综合排名对其等级进行评定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 8分

  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 6分

  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 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 2分

  4.外语水平

  *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所在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

  CET-6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八级 8分

  CET-4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四级 7分

  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外语课程合格 7分

  5.计算机水平

  毕业研究生 7分

  理科类计算机高级水平或免予此项要求的专业 7分  (本科2013年前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2013年(含)后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文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 7分

  理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 6分

  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初级或省级一级水平 6分

  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课程合格 6分

  (二)导向要素

  1.荣誉称号

  (校级及以上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

  经认定的国家级 10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 5分

  学校级(每次1分,不超过2分) 1分

  2.学术、文体竞赛获奖

  (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含地方赛区,不含专项竞赛)获奖。)  

  (1)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

  一等奖 10分

  二等奖 8分

  三等奖 6分

  (2)上述全国性比赛地方赛区奖项:

  一等奖 5分

  二等奖 3分

  三等奖 1分

  (以上奖励表彰仅限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同类奖励取最高分;荣誉类和竞赛类奖励可以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

  3.科研创新

  最高学历就读期间参加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发明专利 5分  (申请落户的毕业生应为该专利首次申请时的发明人,且对该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不包含该专利首次申请后变更的发明人。)

  4.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服务期满 5分

  (毕业生按照其毕业当年的评分办法予以评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分)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在校期间应征入伍按相关政策执行。

  二、用人单位要素分

  (一)基本要素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行为符合诚信规范,并与毕业生签订劳动或聘用合同期为一年及以上的就业协议,劳动派遣方式除外 5分

  (二)导向要素

  1.引进重点领域人才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专业) 毕业生 3分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中的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毕业研究生 3分

  2.承担重大项目

  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且录用的毕业生专业与行业相匹配 3分

  用人单位为远郊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3分

  (上述用人单位由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并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确认后予以公布。)

  3.自主创业

  在校或休学期间创业,企业经营情况良好 5分

  (毕业生须为符合相关要求创业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且为原始发起人(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补入资金的创业情况),在企业中持股比例不低于10%。)

  说明:毕业生学校及专业加分以学校及专业代码为准。

  积分有效期

  持证人积分有效期与《上海市居住证》有效期一致。

&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