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习惯性的“催促”,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孩子会缺乏时间概念
当父母一味的催促孩子,那在这场时间战中,家长就成了主力,孩子也只是一个附庸罢了。因此,家长越是催促,孩子就越缺乏时间概念,总是想着再等一下,愈发依赖家长。孩子缺乏时间概念,做事拖拉,效率不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缺乏恒心的人,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又该如何立足呢?
2.易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有时候,家长的过度催促会让孩子萌生叛逆心理。家长却让他这样做,他越不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与家长产生矛盾,且间隙越来越深,家长的所谓的千叮咛万嘱咐,也只是他的耳旁风罢了。
3.性格胆怯、不敢声张
家长的过度催促,易给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孩子总以为自己不够优秀,才让父母这样督导自己。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更加胆怯,不敢声张,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会一味的隐藏。这样的孩子,日后不管在面对任何事情,都会陷入迷茫和惆怅,最终只会在人群中随波逐流罢了。
看到这里,有许多家长也许会心中疑惑,自己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反倒成了一种祸害。那么,家长的过度催促,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良影响?这一切又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家长的“催促”,为什么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
1.容易导致家长与孩子产生身份错位
在父母催促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就成了主导,父母和孩子的身份也因此而错位。久而久之,这些事情就被孩子以为是父母的事情,而孩子再怎么做,也只是“顺从”父母的旨意罢了。为什么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在替父母学习?原因就在这里。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懂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一味的迎合家长,最终孩子就会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浮萍。
2.家长的过度催促,极有可能是引发孩子叛逆的导火索
家长总是过度催促,会给孩子施加太多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不愿听家长的所谓“安排”,这样一来,家长的所谓“催促”,有有什么意义呢?家长的所有努力都会功亏一篑,结果也只是适得其反罢了。
3.父母的过度催促是导致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重要原因
许多父母喜欢碎碎念,殊不知,父母的过度催促却是导致孩子产生性格缺陷的重要原因。当父母学会坦然,孩子也会淡然:当父母总是焦虑,孩子的内心也不会安宁,了。因此,父母的过度催促,的确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许多家长对此心生疑惑,自己催促孩子并非有意,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习惯。那么,如果家长不加以催促,面对孩子的“慢、磨、拖”,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家长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呢?
三、不使用催促,面对孩子的“慢、磨、拖”,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1.给孩子设定时间,让孩子拥有时间观念
孩子之所以做事拖拉,需要父母督促,就是因为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因此,父母以给孩子设定时间,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必须要完成哪些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必须做哪些事情。当孩子在心中有一个框架后,他便会努力朝这个框架迈进,可能一开始收效甚微,但时间久了,效果便会立竿见影,只是父母需要耐心等待罢了。
2.设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有时候,父母不必多言,只要多做就可以。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设定一定的奖惩制度,当然,这要在合理的的范围内才能实现。当孩子做对事情后,父母可以奖励,而当孩子做事拖拉,马虎不认真时,也要相应的惩罚他。在合理的奖惩制度下,孩子便会明白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并努力归正自己的行为,逐渐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自主成长
直到今日,许多孩子仍然生活在父母的“隐蔽”下,无法展翅翱翔。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提供独立空间,并让他拥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让他独立成长,并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当孩子懂得自主学习,自然就会懂得如何自理生活,父母也就不必对他加以催促了。
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一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犯一些小毛病。因此,家长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从而使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四、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
1.家长应耐心、细心,放平心态
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教育没有成效,总会心生焦虑。其实,父母应该做到耐心、细心,让孩子慢慢的生长,并给他生长空间,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有所增益。相反,若家长一味督促,也只是干着急,说不定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家长要有恒心,不可半途而废
教育孩子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许多家长一开始说的信誓旦旦,进行不到一半便半途而废。家长应该要有恒心,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贯彻到底,否则,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3.家长教育孩子时,要多鼓励少责骂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少责骂,当看到孩子做事拖拉又或者成效不大时,家长不应过分的指责,反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教育他。在爱和呵护下,孩子便会感觉身边的温暖并努力生长。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但只要家长耐心等待,美好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