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了一个关于家长会的家庭会议。
& & 爸爸说:“家长会上老师发了语文试卷,爸爸看到你的试卷心情非常沉重,试卷暴露了你的语文基础没打好,基本词语没有掌握。”另外,爸爸还告诉我了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具体要求。最后,爸爸说:“梁老师要求同学们做一个懂礼貌、孝顺的孩子。”
& & 听了爸爸的话,我决定以后学习要更加用心。我和妈妈一起制定了一个提高语文基础的计划。首先,熟读《成语故事》书三到四遍,弄清楚每个成语的意思;其次,把梁老师给我们的“成语归纳表”读熟,并自己添加一些成语;第三,每天读语文课文1到2课,并复习该课生字;最后,我写作文时要把句子写通顺完整,不要写错别字,不会写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日记后再查字典,将不会写的字在练习本上写三遍。对于我经常错的“得、地、的”,“到”和“道”,“在”和“再”的运用要分清。
& & 英语方面,我决定做听读作业时要认真听录音并大声朗读,不能只听不读;我还要每天晚上听一个英文故事,并且复习当天学习的单词和课文。
& & 另外,我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孝顺的孩子。见到老师和长辈要问好,在家听父母的话,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 & 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今天,我们开了一个关于家长会的家庭会议。
& & 爸爸说:“家长会上老师发了语文试卷,爸爸看到你的试卷心情非常沉重,试卷暴露了你的语文基础没打好,基本词语没有掌握。”另外,爸爸还告诉我了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具体要求。最后,爸爸说:“梁老师要求同学们做一个懂礼貌、孝顺的孩子。”
& & 听了爸爸的话,我决定以后学习要更加用心。我和妈妈一起制定了一个提高语文基础的计划。首先,熟读《成语故事》书三到四遍,弄清楚每个成语的意思;其次,把梁老师给我们的“成语归纳表”读熟,并自己添加一些成语;第三,每天读语文课文1到2课,并复习该课生字;最后,我写作文时要把句子写通顺完整,不要写错别字,不会写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日记后再查字典,将不会写的字在练习本上写三遍。对于我经常错的“得、地、的”,“到”和“道”,“在”和“再”的运用要分清。
& & 英语方面,我决定做听读作业时要认真听录音并大声朗读,不能只听不读;我还要每天晚上听一个英文故事,并且复习当天学习的单词和课文。
& & 另外,我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孝顺的孩子。见到老师和长辈要问好,在家听父母的话,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 & 我一定会做得更好!家庭会议”作用这么大,家里有娃的更需要!
在你匆匆忙忙赶去上班、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吗?在孩子或者是你大发雷霆的时候吗?在餐桌上,占用本该用来聊聊各自的一天的时候吗?
都不好,是吧?我建议你们家每星期召集一次20分钟的家庭会议。根据布鲁斯?费勒的《快乐家庭的秘密》一书,推崇这一做法的读者们都认为“家庭会议”能:
■ 减少家庭中的紧张与压力,增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让家庭的运作更顺畅;
■ 针对自己的问题,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满新意的“独创版”解决方案;
■ 日常决定往往变得更理性、更平和。(“我知道你对此很生气。让我们留待这个星期的家庭会议上再讨论吧。”)
具体怎么做
选定每星期中的某一天、某一时刻,并从此固定下来。比如说,星期天傍晚晚饭之后。要雷打不动,任何其他家庭安排或者计划都不能与此相冲突。会议的主旨须是以整个家庭为核心,而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批判会。3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参与。
会议以下面3个问题为主导:
1. 这个星期当中,我们家哪些事情挺顺当的?
你可以给每个人一个机会,用来称赞每一个家庭成员:“我觉得××在处理××的时候做得很好”“我很认同×××的做法”等等。
2. 这个星期当中,我们家哪些事情不顺当?
要注意维持用词的平和与理性。
3.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们该怎么改善?
着重处理一两个问题,不要铺得太开。请所有与会成员一起动脑筋,来个“头脑风暴”。有人提出某个建议时,不要一口否决掉,那会掐灭孩子充满创意的思路和念头。把所有的想法与建议都收集起来,然后大家一起评估,并选出其中某条作为最终方案。取得一致同意之后,先试行一小段时间,并可以在后来的家庭会议上重新审议。
刚开始推行家庭会议的时候,头几次可能会有些混乱与争执,毕竟大家都需要时间以及机会来适应和熟悉这一新的做法,因此,请多给些耐心。家庭会议的最后一项内容,可以是全家一起看电影或者享用冰激凌,这能让家庭会议变得更有意趣。
问题解决
晚餐过后,餐盘里还剩有不少食物。该怎么避免浪费?这是萨日娜?拿特金一家在某次家庭会议上提出来的主题。在随后的“头脑风暴”之中,孩子们提出了这么几个办法:
“要不要数好每个人的数量?”(妈妈于是想:哦?唔,一颗一颗地数豌豆吗?还是怎么做……)
“我们用家庭式就好了嘛。”(妈妈又想了:啊?家庭式?我们本来就是这么做的啊?不是分餐式,而是共餐式……)
“用秤来称过了,再吃!”
哟,这一条,居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试试看吧。于是,每天晚餐的时候,碟子里装上食物之后,都会去称一称;下了餐桌之后,残余着食物的餐盘还会拿去再称一称。孩子们认真监督并记录下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数字,张贴出来。
萨日娜?拿特金说道:“我真不觉得这种做法能有什么效果,不过,既然孩子都提出来了,那就试试看会怎么样吧。”
不出3天,餐盘中的残余量“暴跌”。孩子们要么会往自己餐盘里少装一些,要么就干脆多吃两口……总之不剩下最好。称量和记录,居然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每个人都变得对“量”有了明确的意识和责任感。没过多久,他们家晚餐时就不再需要称盘子了。这无疑令萨日娜?拿特金觉得神奇极了。
她后来对我说:“比起我一个人在那里的反复命令来,整个家庭一起参与的力量,显然要远远大多了,效果也远远好多了。这就是家庭会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