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起热点新闻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先是知名女作家六六发布的一条微博,因有网友指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公示的& 居转户&的名单中一位申请人女教师缪某此前曾有& 伤医行为&,其落户资格遭到质疑。当地媒体甚至主张对& 医闹&要一票否决,而后涉事女教师提出了& 因个人原因,自愿撤销&落户申请的书面报告。另外是关于国考的热议,因大部分基层乏人问津,而热门岗位则是高度激烈的竞争,一冷一热中,不少人感慨& 考生功利心理重&。
表面上看起来关联不大的现象却存在着某种共性,尽管涉事教师选择自动退出,看似以& 舆论&的胜利收尾,而对国考热冷不均的现象一时尚无解决之道。但透过两则新闻不难发现,某种伴随着情绪宣泄式的公众心态,已经在悄然间不经意或主观地涂上了道德绑架的色彩。这种道德绑架式的发泄与表达,长久下去必将演变为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和对公共规则的淡化。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年轻人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选择在条件优越的地方发展,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尽管我们说鼓励年轻人去基层艰苦地区创业发展,但愿意去的固然精神可嘉,不去的也无可厚非,因为一个人就业的选择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把不愿意选择到艰苦地区从事一线工作解读为& 功利心作祟&,这样的板子未免打得重了些。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因为道德问题被视为不过关而被剥夺了& 落户&这种近乎生存性权利,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想这样一个问题:道德的要求和规则的处理上如何是兼容的。
当然,不文明乃至犯罪行为必须反对,无论是何种名义。但若因此将公民的过失在网络上来一轮大曝光,并且以施压的方式迫使其放弃部分权利,就显得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和胸怀格格不入了。理论上来讲,无论是落户还是就业,只要符合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在当事人愿意的前提下,其他人是无权过多干涉的。以掀起讨论式的& 运动&将本来个人选择的自主行为& 扣上帽子&,毫无疑问是一种倒退。
此外,必须看到的是,很多问题之所以一曝出就引发一轮关注乃至质疑声,本身还是指向社会问题。换言之,说考热门岗位& 功利心重&、抵制有& 医闹&前科公民落户,毫无疑问都是暗合了当下就业压力大、医闹现象频繁的事实,这引起各界的关注并不奇怪。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若为此就在舆论或者行为上进行& 道德绑架&,反而容易让我们步入情绪表达的& 心理陷阱&。
公众舆论对进行职业选择的青年学生& 戴上有色眼镜&,城市试图拒绝在公众眼里& 劣迹斑斑&者的落户要求,这种情绪表达缺乏理性,充满了戾气和急躁。在某种程度上,社会进步的基础正是体现于我们对类似事情的表达应对上。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在于有多少精英在抬高& 上限&,而在于无数普通人包容行为中体现的& 下限&,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其应当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