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之一》。《报告》显示,有创业打算的593名学生中,8.4%的打算毕业后立即创业(占所有受访毕业生的2.4%),47.8%的打算工作3-5年后,15.5%的打算工作5-10年后,28.3%的表示& 没有时间表,待时机成熟&。
《报告》还显示,28.6%的受访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其中大专类院校学生、大专生、男生、非上海户籍学生有自主创业打算的较多。因此,尽管不少毕业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真正付诸行动比重很低。
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虽然学生们在校时获得自主创业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内在条件并不成熟。是否创业,何时创业,应由学生自己规划和掌握。
六成人启动资金不足10万
项目、资金、团队等是大多数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时面临的几大首要问题,其中资金问题尤为现实。纵然按照目前的扶持政策,政府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创业者自身也需要有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
《报告》显示,有创业打算的593名毕业生中,近六成所能承担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其中,12.8%为2万元以下,45.3%为2万-10万元;另有32.5%为10万-50万元。可见,毕业生所能承担的启动资金对大部分创业项目而言,距离实际运作所需资金仍有一定缺口。
不打算创业有三大主因
调查中,有71.4%的受访毕业生没有自主创业打算。在没有创业打算的1478名毕业生中,缺乏启动资金(58.8%)、社会经验贫乏(55.6%)、缺乏创业方向(50.1%)是他们不打算创业的三大主要原因。不打算创业的其他原因中,既有个人性格和认知方面的因素,比如自身性格等不适合创业(33.3%)、害怕风险(25.3%)、更愿意在体面的单位工作(11.4%)等。
创业来自家庭支撑者不少
《报告》显示,近五成打算创业的学生其创业项目主要来源为入伙亲戚或朋友的产业和生意(29.8%)、家族产业和生意(19.9%)这类原先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而在校课题和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拓展和市场化运作(13.6%),在校参加创业比赛等活动时设计并得到资助的项目(8.3%)、学校和有关组织面向毕业生的创业推介项目(8.3%)比重较低。
可见,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来自于家庭支撑,完全依靠自身创意和学业积累的创业活动不多。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有过创业经历、创业实践的却寥寥无几。
●调查对象
涉16所高校2071人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16所高校的2071名应届毕业生。受访毕业生中,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生)比例分别占29.1%、59.5%、11.4%,非上海地区生源占四成。从调查样本的学历、性别、生源类型和专业结构来看,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学生创业
要给予宽容、耐心和时间
调研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提到,首先创业是一项风险很高的活动,需要创业者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仅有创业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能够落地的项目、真实的市场需求、足够的资本支出、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等。因此,选择自主创业应是大学生理性分析和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舆论推动下的一时热情,更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支持和鼓励,更要给予足够宽容、耐心和时间。
更多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