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80后&婚姻:学历不再& 男强女弱&,& 门当户对&看户籍
& & & & 婚前同居率占四成,年过30未结婚比例攀升,婚后2/3和父母同住,八成妻子学历不比丈夫低,更重& 门当户对&;收入增幅跑赢CPI,四分之三自认 & 人生幸福&;四成以上不锻炼、睡眠不足……这些有关经济、家庭、生活的调查数据,有没有颠覆你对& 80后&的印象?如果你是& 80后&,看有没有掉队、落伍;有没有感慨& 世道都变了&?
历时8年,首次全方位跟踪调查& 80后&
6月6日,复旦大学发布& 80后的世界&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Fudan Yangtze River Delta Social Transformation Survey, 简称FYRST)结果。此项调查历时8年,先后开展1次基线调查和2次追踪调查,入户访问近1200户上海地区& 80后&家庭。
在由复旦大培学通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数据中心联合主办的发布会上,部分数据结果公布,聚焦& 80后&的经济禀赋、家庭生活和生活方式,通过截面数据与长趋势跟踪数据的对比分析,深刻描绘& 80后&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轨迹并记录中国社会变迁。
据复旦大培学通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介绍,FYRST调查是第一次以特定人群为主体的全方位跟踪性调查,研究内容包括& 80后&一代的家庭、婚姻、就业、迁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各个方面。在研究者看来,& 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传统与自主并重、压力与韧性兼具,在社会变迁和代际夹层中展现出日渐多元的态度、行为与未来愿景。这一调查对于剖析和解读中国社会在产业(后)工业化、生活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全方位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 80后&很牛:近五年收入增长快,并不想& 拼爹&
2012年至间,上海& 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现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其收入分布形态体现为较健康的橄榄型,2012、2014和的上海80后收入平均数依次为6.1万、8.1万和10.2万元,涨幅高于同期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更远高于同期上海CPI增幅。收入中位数的三次调查数据依次为5.0万元、6.5万元和7.8万元,与平均数的差距呈逐渐拉大趋势。显然,80后群体收入的个体发展水平差异正日趋展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进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门槛为12万元和30万元,已分别提高至20万元和50万元。
上海 80后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较高,平均达到14.7年,而且随着教育水平的上升,高收入及较高收入群体的比例直线上升,其中研究生学历者的较高收入比例近65%、高收入比例近4成。与一般人印象相反,80后们更换工作并不频繁,近3成没有换过工作,超过1/3只换过1-2次,高频率更换工作者比例仅8%,其中偏低收入群体(后25%,5万-/年,下同)的更换频次则相对高,高教育水平的受访者换工作次数显著低。换工作的两大原因是& 待遇差&和& 其他单位吸引&。
上海80后的受教育水平与其父母受教育水平呈现强正相关,父母教育水平为大专以上者,近8成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但在询问& 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因素&问题时,80后受该者最多认可的是& 努力&、& 受教育水平&和& 家庭的价值观&,而& 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排名并不靠前,& 家庭的社会地位&甚至排在末尾。& 这显示,80后父母们似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拼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胡湛这样解说。
按家庭来看,上海80后家庭丈夫的收入仍高于妻子,平均差距在3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总收入,中位数为17万元/年、平均数为21.6万元/年。男性未婚群体的高比例出现在年收入3万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和15-20万的较高收入群体,女性未婚群体的高比例则出现在15万以上的收入群体。男性离婚群体的高比例出现在5万以下的低收入群体,而女性离婚群体的高比例出现在年收入15-20万的较高收入群体。
上海80后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97.6平方米,约6成有存款。在有存款的家庭中,7成家庭存款低于20万元,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仅占一成。80后家庭压力前三位依次是& 经济压力&、& 子女教育&和& 住房压力&。& 赡养照顾老人&排在第4位。
80后的婚姻围城:哪些事儿已经大不同?
80后,作为中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的婚育行为是否呈现新的模式?调查显示,80后的结婚年龄明显推迟。2005年人口小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30-34岁人群中从未结婚的比例,男性仅为12%,女性仅为7%;然而FYRST跟踪调查数据显示,男性这一比例已上升至19.2%,女性为12.5%。
& 但目前我们无从得知的是80后,特别是85后,到底只是推迟了婚姻,还是放弃了婚姻,这一代人的终生未婚率是否会像日本、新加坡等国持续走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可说。
上海& 80后&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 80后&的婚前同居率上升至四成,但对于他们而言,同居更像是婚姻的试水,而非婚姻的替代品,其中近六成的同居时间不超过半年。
婚姻中学历男强女弱的现象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妻子受教育年限与丈夫相当或更高的婚姻已占83%。但& 男长女幼&& 门当户对&的婚姻依然是主流,近七成的婚姻中丈夫年龄超过妻子;& 户对&指的是户籍的匹配,夫妻双方均为农业户口以及夫妻双方均为非农户口的婚姻、夫妻双方均为上海户籍与夫妻双方均为外地户籍的婚姻都占据近八成;近一半& 80后&的配偶是通过介绍认识的,且主要介绍人是长辈亲戚或父母。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也是& 80后&的一个行为特征:随着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 80后&的理想子女数已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的1.7,但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孩子的前三个理由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家庭内部决策权的分配呈现出男性主管家庭重大开支,女性主管日常开支与子女管教,特别是子女教育。值得欣慰的是,在关于妻子是否应该工作这一话题上,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已形成共识应由妻子自己决断。
80后这代人,在父母的期盼的目光中成长,依然对自己的下一代寄予了厚望。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80后希望把孩子送出国念书,在这一群体中,超过80%希望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将孩子送出国。& 养孩子太贵&部分原因与这种高期望有关。
代际关系方面,仅有20%的上海& 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理想中与父母保持& 一碗汤&的距离,却在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未能实现,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 80后&与父母同住。超过六成80后的父母经常帮助其料理家务,在照顾下一代过程中是更不可或缺的角色,超过90%的80后在孩子上学前都离不开自己父母的帮助,而且多数父母每天都会帮助照看(外)孙子女。。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80后每周至少有一次为父母提供日常帮助,将近四成的80后每天会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方式联络问候父母。近九成的上海& 80后&认为自己作为子女应承担照料父母养老的责任,但同时又希望在自己家或养老院度过晚年,不再有养儿防老观念。
生活方式趋于多元:三成人勤锻炼四成人不锻炼,睡眠不足很突出
& 80后&的生活方式趋于多元。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四分之三的人自评 & 人生幸福&。约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分别是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不健康饮食、喝酒和吸烟,其中睡眠不足最突出、占4成以上,同时具备四种以上不健康行为的高危群体达到14.3%。
从运动行为看,约三成勤锻炼,近四成几乎不锻炼,& 散步+跑步&为主要形式。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已出现分化,高收入群体一方面或因压力大而表现出更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承受着更多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有更多的健康资源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其体检率、运动频率、健康信息获取、健康消费支出等指标都更优,因此平衡下来高收入群体的行为身心健康指标优于低收入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