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办居住证需要个人档案,为了档案,我整整花了8个月,用掉近万元,才搞定它。真是太累了!&白领干奇贵日前对记者无奈地表示。其实,眼下,像小干一样不知道自己档案的去向的人还真不少。记者从市人才服务中心获悉,去年2月本市执行办理居住证需要档案以来,该中心调集了居住证人员人事档案约7000多份,经审核发现其中30%档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断档现象,有的信息断档严重,影响到了居住证申办的审批。
要办居住证想起沉睡6年档案
& 累,太累了。&17日,干奇贵第三次来到市人才中心为自己档案补充材料,如果这次的补充材料不再出现瑕疵,那么他可以在8个月后将 & 断档&补齐,而这次调档案也让干奇贵感受到,原以为& 没啥用&、被抛在一边六年的档案,却让他焦头烂额。
干奇贵2004年从郑州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去了吉林市的一家国企工作,当时档案也随之调往吉林。2006年底,干奇贵辞去了吉林的工作,来到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工作。而之后的两年时间内,他又先后换了三份工作。而无论是吉林的公司,还是上海这几家公司,在离职和入职时都没有问起过档案问题。
今年4月,干奇贵办理上海居住证,而根据本市2009年2月开始执行的《关于加强本市跨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试行意见》,办理居住证需要将档案调到上海,于是干奇贵便开始回忆和四处打听自己的档案。
跑吉林跑河南花费万元补全档案
& 后来打听了一圈了解到吉林的公司在我离职后将档案转到了吉林市人才中心,于是我便飞到吉林去办理调档手续。&不过这次吉林之行却让干奇贵大吃一惊,已经毕业六年的他被告知,他的档案还属于& 学生档案&,里面的材料只能上溯到大学毕业时期,而工作经历全是空白。
& 没有工作经历,不仅办不了居住证,对将来也会有影响,所以只能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补材料。&干奇贵第一站来到第一家单位,被告知要交3000元才能补办,& 我从吉林市离职时属于合同期内离职,而这次回单位补充资料,原单位还让他补交了3000元的违约金。&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干先生回到上海,将这些材料带到市人才中心,然而在材料审核时又出现问题,& 吉林的那家公司后来名字改了,只好再回吉林再开证明。&
& 从4月到现在,一直忙着档案的事情。&干奇贵告诉记者,他先后请过好几次假,上海吉林来回飞了两趟,还坐火车来回原籍河南几趟,总花费超过1万。&干奇贵告诉记者。
记者从市人才中心获悉,2009年2月市人保局 《关于加强本市跨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试行意见》实施后,市人才中心调集了居住证人员人事档案约7000多份,经审核发现其中30%档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断档现象,有的信息断档严重,影响到了居住证审批。
记者调查
档案到用时方恨无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毕业2年以上的职员,发现大多数对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有4人表示,不知道档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我一直认为现在都是聘用制了,档案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已工作6年的小徐称,其实她一直有个疑问,大学毕业时,老师曾向她说过,她的档案会& 随人走&,& 毕业这么多年了,我还真没见到过自己的档案。&
对此,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档案部副主任王海鲲表示,档案绝不是没用,如果内容不齐全会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调动。
企业录用先查档案摸底
& 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关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还是绕不开档案这一关。&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档案部副主任王海鲲说,目前工作调动、考研、考公务员、职称申报、计算工龄、办理各种社会保险以及因公出国、升学等都没办法离开档案。
而由于承载着个人最原始的信息,这种& 唯一性&和& 权威性&也使得档案不仅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看重,还有一些外企也开始在新员工录用过程中进行档案考察。& 现在不少著名外企,尤其是银行证券行业的一些单位,在录用新员工之前,会查看档案,看看其真实工作经历,以及有没有违纪违法历史记录。&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到该中心办理背景调查的数量逐年上升,2004年刚起步时,办理数为2200份,而2009年则达到了6813份,五年内数量增加两倍。
#
弃档、断档成跳槽绊脚石
人事档案放进档案管理中心后,个人是否就可以不闻不问了?
& 答案是否定的,&王海鲲说,其实个人还需不断增加新的材料 & 延续历史&,真正使人事档案不 & 断档&,能动态反映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等情况。
王海鲲告诉记者,现在许多30来岁的人,个人档案自毕业后就是一片空白,这对其今后跳槽、升职、出国等都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缺少了必要的经历证明。& 有很多人在应聘时,简历上会写在哪里工作过,但是这些工作经历信息并没有及时地归到档案中,这样用人单位查看档案时看不到相关证明,会认为求职者在撒谎,而这时求职者往往百口莫辩。&而此外,职称申报过程中,也常出现因为学历材料、前一个职称材料没有归档造成的不利影响。
档案& 挪窝&一年内要查
& 一般来说,档案都是存放在专业管理机构,档案的转出和接收,也是通过机要途径,接收和转出过程中都需要双方签收确认,因此档案基本上不可能丢失,而如果个人发觉自己‘找不到档案’,多半是忘记档案在哪里存放着了。&王海鲲向记者介绍说,如果个人需要用档案时发现自己档案& 丢了&,那么只需要回忆档案可能经过哪些部门,然后逐个部门去查询,一定可以找出来的。
不过,王海鲲同时提醒,这种& 随用随找&的方式很容易误事。& 需要用档案时,往往时间急迫,而查询又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随用随找可能会影响办事。&因此,对于档案在哪里,自己一定要心中有谱,而每一次档案调动,最好在调动一年时间内进行查询确认。
【提醒】
哪些人易成& 弃档族&?
1、大学毕业生。按规定,大学生毕业后经个人申请,档案可以在学校寄放两年。于是一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毕业生便将档案丢在学校,并在日后无暇顾及档案,这一类人群在& 弃档族&中所占比重较大。
2、自费出国留学及办理移民手续的人员。他们可能在国外停留多年,由于身份的变化及国外不同的人事政策,档案对他们来说已经无用。
3、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的人员。由于有些单位没有保管档案的权限,而他们自己一时也用不着,于是这些人员对档案不闻不问。
4、跳槽者和异地求职人员。由于和原单位的一些人事问题尚未解决,或因档案异地调动手续繁琐,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个人档案。
& 弃档族&该怎么办?
& 弃档&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把档案留在人才市场,但长期未交档案保管费;另一种是自己的档案放在自己口袋保管,即& 口袋档案&;第三种是& 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而没有办理转档手续。针对第一种情况,只要补齐代管费用,再办理相关手续,就可正常享受人才市场提供的人事服务;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要抓紧时间把档案交回原单位或当地人才市场,如果档案袋被打开了,里面的资料就得经过相关的部门核实;如果档案资料遗失,还得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如果是第三种情况,要赶紧和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新的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