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光先生的新著《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出版了。这是他10年来深耕产业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读之,收益、感悟良多,置喙一说。
&&&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价值创新
余祖光的这一研究成果是当下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指导职业教育的产业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文化育人是一种横向交融的跨界育人。从职业教育性质看,职业教育是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的跨界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职业教育作为“另一类型”教育的内在依据。因应这一本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鲜明特征,亦成为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特殊规律。余祖光从事物分层的角度解读这一规律,认为产教融合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宏观层面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中观层面的;工学结合是工作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是微观层面的。产业文化的跨界育人正是在这三个层面整合而共同实现的。
产业文化育人是纵向提升的高端育人。从教育教学内容看,职业教育还有一个纵向层级问题。比如知识、技能、方法、文化的传授和赋予,是一个逻辑递升的内容序列。知识是基础性的,具有文化生成性;技能是本位性的,蕴含文化应用性;方法是理论化的,具有“术”的工具性;文化是高端性的,指向育人的目的性。可见文化具有统摄性,文化育人既是根本,又是形而上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教育都是服务于文化的;文化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
&&& 系统产业文化观的建构创新
《产业文化育人》结构体例分为产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育人上下两篇。著者以坚实的研究积淀,开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语言功力,将“产业文化”这个学界还很陌生、模糊的核心范式予以理性观照和系统阐发,建构起一个系统的产业文化观,具有独到的创新品质。
《产业文化育人》认为,“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涵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并没有限于仅仅给出一个定义,而是利用逻辑划分的手法,从外延上对产业文化进行三个层级的划分和梳理,描绘出整个产业文化的完整谱系。在这个谱系中,行业文化是一级划分母项,划分后得到了ABN三个行业文化的二级子项,对子项再次划分又得到了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作文化三级子项,从而实现了对产业文化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应当说,这一产业文化体系结构的建构,层次上是清晰的,外延上是周延的,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在我国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未见到专门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论述的背景下,这一研究创新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
&&& 产业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创新
产业文化育人,理论的澄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育人实践之中,在落地践行中取得实效。产业文化育人实践的探索创新,主要体现在其所提供的育人方案、建议、方法、途径等必须是富有创意、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笔者从书中做了如下提炼。
基础文化与产业文化共生互补。产业文化育人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和基础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重视基础性工作价值观养成,又要加强产业文化中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知识教育,并努力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的联动方式予以落实。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育人。产业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内在环节,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文化育人的缺失。回归文化育人,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即生涯社会化与专业社会化相结合,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相结合,学校文化育人与企业文化育人相结合。”
学习过程中渗透产业文化要素育人。“在职业教育中,所处的社会文化就是产业文化,所受的影响就是企业、职业工作环境的影响。”课程学习活动往往是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发生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技能整合、知识与文化融合的前提下建构的,整个课程学习过程渗透着产业文化育人要素,是产业文化育人的主渠道。
上海人才落户明起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材料更简化,流程更优化,过程更透明
8月1日,上海人才落户“一网通办”系统将全面启用。引进人才 申办常住户口、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常住户口、夫妻两地分居调沪和留学回国人员申报常住户口等4项申报工作,都将在这一系统中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办”系统可通过市人社局官网(rsj. sh.gov.cn)“网上办事一证通”栏目登录。
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丁峰介绍说,通过数据充分共享和系统优化改造,人才引进“一网通办”基本实现了“材料更加简化”“流程更加优化”“过程更加透明”。
图说:今后在市人才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拖着拉杆箱来办事的现象将越来越少。鲁哲 摄
数据一网共享
在市人才服务中心一楼的办事大厅,“拖着行李箱来办事”是常见现象,今后这个现象将大大减少。丁峰说,在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人才引进中的“数据孤岛”现象大幅减少,以往需要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格要件,比如营业执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地区总部批复等等,以及需要个人提供的社保缴纳、随迁子女就读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用人单位和个人都不需要提供,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不仅简化了申报材料,也极大提高了审核效率。其中,人才引进直接落户从原来的16-18项,减少到最少仅需4项;留学回国人员落户,从原来的22-25项,减少至最少仅需5项。丁峰说,过去一个人的材料一个大号文件夹装不下,现在一个小号文件夹就够了。
对于丁峰说的申报材料简化,上海电气集团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负责人吴江深有感触。吴江每年都为一两百名集团员工办理落户手续。原先办理落户,单位要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介绍信,个人要提供社保证明、未婚承诺、集体户口同意落户证明、个人19年以前的纳税清单等,今年三四月开始试运行的新系统,企业注册时,一次性提供企业相关材料,系统实现大数据比对,前置调阅人才档案等举措,这些材料都不需要提供了,大大简化了纸面材料,减轻了经办人员和人才在准备材料中的负担。“原来像这种大热天,还要顶着烈日跑到办事窗口,现在在空调房里就能提交电子版材料完成预审,方便多了!”
上海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人事专员陈春燕也说,过去公司办理“国内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居住证转常住户口” 和“夫妻分居解困”等四项人才落户类业务要分别在不同的网页注册登记,还要分别跑不同窗口递交相同的单位材料。新系统试运行以来,只要一个公司CA数字证书登录“一网通办”自助经办服务平台,在网上就能全部搞定。
材料一次递交
按照优化营商环境、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的要求,市人社部门通过人才引进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新举措。如,实行“在线申请”“批件寄送”等,实现用人单位 “只跑一次”;通过“网上预约”,减少现场办理的等候和办理时间;通过审批数据的跨部门传送,实现引进和落户办理“一次申报、自动串联”。
图说:上海人才落户“一网通办”可以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登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过去所有材料都需要提交窗口,现场审核,有问题再回去补充或更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部人才引进专员刘娟说,“我们单位在闵行,来趟市人才中心,单程至少需要1小时,来回就要2小时,很不方便,原来的流程让经办人员耽误不少时间,办事效率低。现在通过新系统网上先预审,有问题的话,可以通过网上操作完成。预审通过后再根据网上反馈的提交清单只跑一次现场就够了。而且,现场提交材料也不再需要厚厚一沓,通过大数据比对,简化了不少材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以往审批通过拿到批复后,在公安办理落户过程中,还需去人才中心开具“落户证明信”。现在,新系统人社部门和公安部门都联网了,这一步也省略了,又一次简化流程。
进展一目了然
在系统再造的基础上,市人社部门充分运用互联网+人社等信息化技术,通过“网上预审”等方式,让用人单位足不出户,即可了解申报信息的进展情况,同时,办理流程也可在“一网通办”系统内准确查询,实现流程公开透明。
陈春燕说,公司招聘的留学生特别多,这些年轻人在公司为他们提交申请后,特别关注审批进程。以往的老系统,公司对审批的进程较难掌握,申请落户的人才可能会比较焦虑。现在新系统做到了审批进程“网上能看到、短信有提示”,大家感觉新系统的审批流程更加公开、透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