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知识,自问自答式的“自我解释”,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和提升“自我解释”能力。
●第一、教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和强化自己在某方面的深入思考,例如:我有什么困惑?我真的知道吗?我是怎么知道我知道什么的?……学会与自己对话是一门学问。首先,就是要具备是非观念,在我们没有到达佛陀境界的时候,是非观念是很重要的修养。因为在四维以下时空的世界,好与坏是清清楚楚衡量一个人善恶的是非标准。所以,要懂得是与非,并根据社会普遍公认的约定俗成来区分好坏与善恶,并依此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甚至思想动机。
●第二、让孩子进行转述、总结。如果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转述所看到的新知识时,就有助于促进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积累,只有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取真理的甘露,而令自己悟性不断提高,的确是一个人努力学习,善于总结的结果。肤浅的人是没有悟性的,因为不善于思考。而知识既有先人的经验---比如书本,也有自己的归纳---比如自己的经验。而生活中充满智慧,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就一定能从生命中不断发现真理、发现智慧,从而无所不知。
●第三、引导孩子在不同事物间寻找和建立联系。如果想自我解释一个想法,就需要尝试寻找不同事物间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联系,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记忆力。自问自答,将让你感受到是胜过一切没有主见的请教。须知,所有上师都仅仅是领你入门的人,却代替不了你的所有修行。修行的核心是修心,此心与彼心,实质并无不同,但在你没开悟时,将是两两各立的,当你开悟时,将是毫无分别的。故此,当你明了所有诵经持咒和善行功德,都统统是为修出你的一颗大善之心而搭建的桥梁的时候,你将坚定的选择独立思考,并将所学的一切转变成自己的智慧,此刻此刻,你的修行才可以算是初见成效。一、洗手
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并让孩子说出洗手的方法:将左右袖子卷起,双手冲湿后,抹肥皂进行搓洗(分手心、手背、手指和手腕),冲净肥皂,轻甩三下,用毛巾擦净,再将袖子放下。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孩子的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运用游戏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再如,游戏“脸盆里的水变黑了”或“小手变白了”等。可以使孩子主动去洗手。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于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
3、巧设提问,检查指导。如,当妈妈领着孩子进家门时,可以问孩子:“进家的第一件事应先干什么?”若孩子回答“洗手”时,家长应及时鼓励,使孩子进一步增强洗手的意识,养成进家后第一件事要洗手的习惯。
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每当孩子饭前、便后在没人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洗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亲小手,说一说鼓励的话,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穿脱衣服、系鞋带
1、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地穿衣、系鞋带方法,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头儿伸进帽子里,手儿伸进袖子里,腿儿伸进裤子里,小脚伸进袜子里,袜子伸进鞋子里,宝宝开始做游戏”、“小小鞋子摆摆好,看准左右伸进脚。用手拉紧小鞋带,小手分工记得牢。两节先后打得紧,我把鞋带系好了”。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有趣。
三、整理收放物品
1、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冼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它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摞在一起收入柜中。
3、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家长可利用孩子每晚在家的睡前时间,教育孩子将脱下的衣物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平时乱放衣物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提示,如“宝宝,脱下主衣服应该怎么办?”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应注意自己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