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诡异解读,红楼梦的灵异故事
众所周知,《红楼梦》经过了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最终定稿的,所以《红楼梦》一书不免产生许多瑕疵,其中最明显的有四处灵异事件,只能运用现代物理才能解释清楚,读二十遍以上《红楼梦》也未必能解释清。这四大灵异事件分别是:
一、秦可卿的时间倒流与穿越虫洞;
二、天上掉下个蓉儿媳妇;
三、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尤老娘;
四、林之孝家的会易容术?
我们一个个看:
第一:秦可卿的时间倒流与时空旅行
第五回: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
梅花盛开在腊月底或者正月,也就是除夕前后。
第八回: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天下了雪,紫鹃派雪雁送来小手炉,体丰怯热的宝钗居然穿得很多(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晴雯登梯子贴绛云轩三个字,手都被冻僵了,宝玉还说“我替你握着”。
第九回:宝玉和秦钟去上学时,袭人为宝玉准备了大毛衣服和脚炉手炉。
所以从第五回到第九回正是寒冬时节,过年前后。
之后就是闹学堂,金寡妇来找秦可卿吵架。
第十一回: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
注意尤氏说上月中秋,意思是现在是中秋的下一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这就奇怪了,第九回第十回的时候还是腊月或者正月,怎么一下子蹦到九月了?而且第十回秦可卿已经病了,所以金寡妇才自找没趣地回去了。时间发生了倒流?
而且这一回王熙凤也说当前是九月:
凤姐儿说道:“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
注意如今才九月半。所以当前确实是九月半。刚下过大雪,大冬天闹完学堂,金寡妇来吵架,尤氏说秦可卿病了,时间突然一下子倒流到九月,看来只有爱因斯坦才能解释了。
更为诡异的是时间又一下跳跃了,再次进入冬至。在第十一回末尾写到”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秦可卿对自己的病非常绝望,认为好不了,说道”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过了冬至。。。。。。“:我自想着,未必熬得过过年去呢”,看来,秦可卿过不了几天了,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尤氏说宁府已经开始为她准备棺材了。所以在第十三回里,秦可卿死了,风光大葬。在这一年腊月王熙凤也没闲着,发生了贾瑞勾引凤姐事件,这发生在秦可卿死之前。凤姐狠狠地戏弄了贾瑞两次。紧接着贾瑞因惭因怒因冷一下子病倒了。“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假设贾瑞被戏耍是元年,那么添全症状不到一年,是二年,紧接着又腊尽春回,是第三年春天,所以前前后后应该是过了两次年,但是到了现在秦可卿还没有死,为她准备的棺材已经在家里放了两年了,秦可卿不仅成功地挺过了那年冬天,而且还熬死了贾瑞,甚至还熬死了林如海——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病危。秦可卿果真很顽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看来只能理解为秦可卿穿越虫洞,从元年冬天直接穿越到了第三年冬天,在这期间,贾瑞死了,林如海濒临死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灵异事件呢?只能解释为秦可卿的故事是后来加进去的,曹雪芹还没有将时间线理顺就去世了。其中神秘的贾蓉之妻也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天上掉下的不是林妹妹而是贾蓉之妻
众所周知,贾蓉之妻秦可卿在第十三回已经死了,然后在第二十九回又突然蹦了出来,着实吓坏了读书人。
刚要说话,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尤氏和秦可卿?)来了,彼此见过,贾母方说:“你们又来做什么,我不过没事来逛逛。”
第五十三回,秦可卿又出来诈尸,批书人都看不下去了。
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
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庚辰眉批: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
尤氏用茶盘亲捧茶与贾母,蓉妻捧与众老祖母,然后尤氏又捧与邢夫人等,蓉妻又捧与众姊妹。
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
贾蓉是贾府一个显赫的人物,长房三代单传,比贾琏贾宝玉地位要高,他的妻子秦可卿病故引来众多达官贵人,甚至北静王亲自来路祭。所以贾蓉续弦也不会平平庸庸,也是要大操大办,起码也要有酒席家宴等等,然而在文中却只字未提,贾蓉莫名其秒地就有了一个媳妇。真是天上掉下了个贾蓉之妻啊。而且这个贾蓉之妻在后回中多次出现,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出场率却挺高的,所以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贾蓉之妻压根没死,秦可卿是后来加进去的,加在了贾蓉的头上。宝玉有个神仙般的妹妹,贾蓉也被加了一个神仙般的妻子(警幻仙姑之妹)。
另外在清虚观打醮,贾珍居然当着下人的面啐贾蓉,还让下人啐贾蓉,很不给贾蓉面子,看来贾珍对与秦可卿扒灰事件从来没有过愧疚感,而且之后父子两个好像关系还不错(一起检阅乌进孝的租子,一起玩二尤,天香楼射圃开赌局等等)。所以秦可卿的故事完全是后加的。
第三: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尤老娘
尤老娘第一次出场是在贾敬的葬礼上,第二次出场是在贾琏偷娶尤二姐的问题,第三次出场是尤三姐自刎后,尤老娘与尤二姐贾琏将尤三姐埋葬。之后尤老娘便消失的无影无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假如尤老娘死了的话,作为女婿的贾琏一定去哀悼,如果尤老娘回老家的话,贾琏肯定也会送的,而且文中又明说尤老娘偏指着尤二姐过活呢,怎么会离开贾府呢。到了后来尤二姐吞金自逝的时候,尤老娘也没登场,女儿都死了,不应该出来看看啊?书中只写了尤二姐死后,尤氏与贾蓉贾琏不胜悲痛,尤老娘居然没有出场。
而且在二尤事件中,善姐与秋桐的出场很怪异,之前没有善姐和秋桐,之后也没有善姐和秋桐的影子,难道尤老娘与善姐和秋桐同归于尽了?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二尤的故事是后加的,善姐与秋桐这样的角色不容易被已有角色替代,所以只能新加入一个角色。比如善姐这个角色让谁替代?让平儿去虐待尤二姐吗?显然不合理。让丰儿或者林红玉,性格一下子就崩了,所以只能新加入一个角色。秋桐这个角色也是同理,秋桐这个角色必须受贾琏宠爱还要有醋意,还有野蛮一些,倒是有点像赵姨娘,但是也不能让赵姨娘改嫁贾琏啊,所以只能贾赦赐妻贾琏,新加入一个角色。
第四:林之孝家的会易容术?
众所周知,林之孝是贾府的管家,权力非常大,甚至在贾母大寿的宴会上能够指手画脚。之后林之孝在贾府众主子之后,也做家宴宴请贾府宾客。所以林之孝家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大管家赖大家的。甚至是贾府的纪律检查人员,柳五儿被污蔑偷盗,林之孝的派人将柳五儿抓起来,甚至还私自做主,将柳嫂的位置让给秦显家的。林之孝有一个女儿叫小红(林红玉),居然是怡红院的粗使丫头,这显然很不合理。有人说这是林之孝的想让女儿基层镀金。可问题是为什么晴雯、秋纹、碧痕为什么敢欺负小红?我们要知道,林之孝去怡红院查夜,晴雯在林之孝家的面前可是像一只小绵羊啊!
第63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说着,晴雯便倒了一碗来。
袭人、晴雯都要拍林之孝家的马屁,居然敢欺负她的亲生女儿,显得太不合理呢!
而且最为诡异的是佳蕙居然说小红出身不好!!!
第26回: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
佳蕙居然说晴雯、绮霰仗着老子娘的脸面,晴雯有什么面啊,她只不过是赖大家的买来的,而且只有个多姑娘和多浑虫的亲戚。她们谁有林红玉的出身好?林红玉是贾府管家林之孝的亲闺女。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贾府的管家并不叫林之孝,而叫秦之孝。因为在某些版本上,林之孝就写作“秦之孝”。
所以贾府管家叫秦之孝(也就是当前版本的林之孝),林红玉并非管家之女,林红玉的亲生父母是那对天聋地哑林之孝。后来曹雪芹修改红楼梦考虑到缩减人物,将一些不太重要的人,比如媚人、檀云、焙茗等等这些人全部合并,林之孝也与秦之孝合并。
还有一点能证明为什么管家是秦之孝。柳嫂被冤枉,林之孝将厨房让给秦显家的,为什么是秦显家的,因为秦显姓秦啊,是管家秦(林)之孝的亲戚啊!贾母查赌,其中有一个就是林(秦)之孝的亲戚,这个亲戚是谁啊?秦显啊!
所以在早本中,秦之孝是秦之孝,林之孝是林之孝。秦之孝是管家,林之孝是贾府最低等的奴才,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与管家秦之孝没有血缘关系。
《红楼梦》的四大未解之谜是什么?
我认为不止四大之谜,应该是十二大谜一:《红楼梦》的题旨之谜。二:皇权巩固的诸多问题之谜。三:书中人物的原型之谜。四:四大家族之谜。五:十二金陵(都会和皇家陵园)之谜。六:薛小妹十首怀古诗及其他诸谜语之谜。七:贾家及大观园之谜。八: 《红楼梦》的书名之谜。九:《红楼梦》的创作之谜。十:书中故事情节(历史真相)之谜。十一:各种版本之谜。十二:作者和评论家之谜。
第一个题旨之谜是全书的纲谜,解开此谜,其它目谜即可迎刃而解。可谓—— 一锁俱锁,一解俱解。书中所有之谜都是相关联的。为此我给《红楼梦》的诸谜取了个新的名字,叫涟漪谜。 个人见解,慬供参考。
红楼梦的四个未解之谜是?
对于曹家的家世是比较清楚的。曹家任江宁织造的这段历史,也是有历史记载的。根据国家档案馆公开的档案资料,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上元县志》中的《曹玺传》中也说:“曹玺,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大父世选,令沈阳有声。世选生振彦,初,扈从入关,累迁浙江盐发参议使,遂生玺。玺少好学,沉深有大志,及壮补侍卫,随王师征山右有功。康熙二年,特简督理江宁织造。……子寅,……仍督织江宁。特敕加通政使,持节兼巡两淮盐政。孙颙,字孚若。嗣任三载,因赴都染疾,上日遣太医调治,寻卒。上叹息不止,因命仲孙頫复继织造使。頫字昂友,好古嗜学,绍闻衣德,识者以为曹氏世有其人云”。这里,将曹世选——曹振彦——曹玺——曹寅——曹颙、曹頫曹氏五代记载的清楚。可惜,到曹雪芹这一辈的历史,便湮没了。 我们只知道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可曹雪芹与曹家的关系就变的模糊了,这也正是争论的一个问题。据红学家胡文彬先生的《红楼梦探微》书中讲:江南曹家在雍正年间,是以“经济罪”被抄没的,调京治罪以后,在北京是有“酌量”拨给的房屋和人口的。“档案”中提到的外城鲜鱼口一带,可能就在现在的崇文门外卧佛寺附近。至于在人迹罕至的西郊著书黄叶村的曹雪芹,其名“沾”,“雪芹”、“芹溪”是作者依据周围的环境而取的笔名。根据以上得出曹雪芹与曹家仅有的可推证的联系:一是都姓曹,二是同在北京,三是写出了反映曹家的书。从其一生立志著书,“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情况看,其为曹氏后人因愤著书的可能性较大。从书中的立足点以及表露出的思想感情来讲,更有这种可能性。说到曹雪芹著书,当然不排除改书的可能,以下同。
虽然存在着曹雪芹与曹家模糊的一面,可《红楼梦》与曹家的家世确有着一定的联系,《红楼梦》中有曹家的影子却是不争的事实。说到《红楼梦》与曹家的联系,首先是作者的署名是姓曹,再有就是书中涉及到江南甄家的几处描写上与曹家有相同的经历,象写省亲时提到的甄家的四次接驾、甄家上京朝贺送的都是织造之物以及后来甄家被抄家调京治罪等。胡适的《考证》让《红楼梦》与曹家的联系得到了确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我们可以从这一背景下,了解《红楼梦》写作的思想基础以及写作的动机。说到曹雪芹之谜,既然已经将《红楼梦》与曹家联系到了一起,回过头来再研究曹雪芹,是为红楼梦研究找一些辅证罢了,曹雪芹之谜不应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曹雪芹既可能是曹寅的后人,也可能是其他的人去写曹家的事,总之,《红楼梦》的现实基础是任江宁织造的曹家。
据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得出的结论,《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故贾府在“长安”都中,而甄府始终在江南。)胡适考证出《红楼梦》与曹家的联系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可断言甄、贾两府都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就有些问题了。前面说过甄家与曹家有着对应的关系,如果胡适的《考证》只走到这一步,那是一步一个根据走过来的,可他偏偏迈出了没有根据的一大步,说贾家也是曹家,于是将人们带入到一片茫然的天地。在这里人们分析来分析去,始终走不出怪圈,不是这里对应不上,就是那里出现问题。疑问随之产生,难道“真事隐去”的意义,就是自传的藏头去尾这样简单?持索隐观点的人更是不认同,以至于人们又怀疑起《考证》的基础来了,须知根本的问题是出在这错误的一步上。四川一作家在他的著书中就有质疑:“细考曹家当日状况,与书中的贾家实在相去甚远。无论历史、爵位、政治地位、亲戚、财富、土地、人口,两家都不能相比。一家是骆驼,一家不过是头小毛驴。”
从《红楼梦》书中分析,甄家与曹家有着对应的关系,曹既是甄,这正是作者为什么名之曰:“甄(真)”,是作者隐去的真,“甄”在书中很少提及,将重点都放在了“贾”上。贾府实际是一个“大杂烩”,是一个在作者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虚拟出来的家族,这正是作者为什么名之曰:“贾(假)”。既然是一个“大杂烩”就多少有些“甄”家的成分,这才是“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贾作甄时真亦假)。贾府对应着有“太虚幻境”也体现出虚幻的意思;贾府里有“大观园”,其“大观园”的“大观”之意就有洋洋大观,万象汇集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是作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文学塑造,如果离开这一面,成不了精美绝伦的《红楼梦》。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讲到《红楼梦》是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运用了许多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是艺术加工的结果;讲到《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是经过了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讲到《红楼梦》的影响很大,是因为《红楼梦》在虚假的美丽描写掩饰下,对事件及语言进行了巧妙的安排,透露出一些捉摸不透的思想性的东西来,深深的吸引着读者的心。如果象胡适认为的是直述其事,那《红楼梦》达不到这样的美,也无法体现出思想性的一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既然贾府是一个虚幻的塑造形象,这一形象又代表了什么呢?在书的前面就说,贾家是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之首,在后面的描写上,四大家族都汇集到贾府中来了,成了四大家族的中枢所在,其家产、人丁等无不体现出皇家才有的气派来。贾家是在天子脚下的侯门之家,作者提示是运用了“假语村言”,说明了这个家族在侯门之上。从甄家与贾家的定位关系上,我们也不难判断贾家的形象。从书中我们容易看出,甄家与贾家并不是并列的平等关系,书中时常提到甄家给贾家送礼,以及贾家到甄家随便提取银两使用,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这两个家族有点主、从关系。甄家已经明确定位为曹家,那贾家对应的显然就是皇家了。将贾家直接描写成皇家(或是王爷家)自然是万万不能的,即使“假语村风”降格描写,如果有明确的一一对应,一眼看穿明显是在影射皇上,那也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将贾家描写成一个即不象皇家,又高于侯门之家的这样一个大家族。落脚在侯门落的恰如其分,写出皇家的气势,影射出皇家的影子,以达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效果,这才是作者的用意。作者用贾府去影射皇家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就又回到胡适考证的曹家的身世了。曹家在康熙年间盛极一时,与皇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可到雍正年间,被抄家调京治罪,因而曹家与皇家有着很深的恩恩怨怨。作者正是带着这种恩怨愤而著书的。开始在讲到四大家族时说: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在描写省亲时有意提到甄家接驾时对皇帝的挥霍;以后又说:万不能自杀自灭;故事的发展又预示着贾家的彻底败落。这才是作者对曹家抄家的看法和对皇室的真实态度。
明白了作者写贾家是影射皇家的用意,我们也就明白了作者“真真假假”的根本原因,说是“非伤时骂世之旨”,实是骨子里的真东西;说“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只是表面文章,实际是借“风月宝鉴”反面的东西去表达出作者的暗喻。越是作者想掩饰的,越能证明是作者想说而不能明说的。隐藏不能明说的那个时代,那就是清朝时代;躲躲闪闪、真真假假不敢明指的这个家族就是皇室家族;不敢明示只能假托于故事暗喻的就是这个朝代的灭亡,这是对皇家的警示。曹雪芹是拿一部《红楼梦》做为一面“风月宝鉴”给统治者“治治病”。胡适的自传说解释不了《红楼梦》的思想性问题。
在《红楼梦》出现的满清王朝是一个大兴文字狱的时期,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被牵连治罪,何况是一部书。满清的统治者作为曹家抄家治罪的知情者,是容易从《红楼梦》中体会出其中味道的,但从《红楼梦》中找不出任何有碍的字眼,这正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作为《红楼梦》的作者,即使真是曹家后人,从其书中的署名“曹雪芹”和日常利用的名“曹沾”来讲,使用假名的可能性很大。据资料记载,曹家在北京期间允许少留房屋,保留人口,这要比他的至亲李煦的结局好的多。如果能明确找到曹雪芹与北京曹家的联系,恐怕曹家至少会受到无端的迫害打击。从这方面讲查不出曹雪芹为曹家后人是正常的现实问题。
曹雪芹在西山著书期间,与皇室宗亲的敦诚、敦敏兄弟二人交往甚密。从此可以得出两方面的推测,一方面曹家后人有交往这方面的条件,增加了曹雪芹是曹家后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推测其交往的目的,可能也有了解皇室生活的成分,是为描写贾家获得素材。
再回到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上来,据胡适的考证,《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在多处与前半部分不符:(1)和第一回自叙的话都不合;(2)史湘云的丢开;(3)不合作文时的程序。又如香菱的结果也决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此外,写贾宝玉忽然肯做八股文,忽然肯去考举人,也没有道理。因而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实际上这几个方面只是表面上的不符,在隐含的思想性方面就更加不符了。后四十回已完全没有了前面影射皇家腐败没落的成分,相反却替皇家歌功颂德起来,因而也就没有了“一声二歌”的效果了。贾家的架子小了,缩成了真正的甄家,因而贾家的败落也就落笔于抄家上,而不是前面隐含的结局--“大火”和“大地真干净”了。胡适之所以认为小说是自传,认为贾家描写的是曹家,是因为他仍然受了后半部的影响,象甄家抄家,贾家也跟着抄家;甄宝玉用功,贾宝玉也去考学;甄家蒙恩复用,贾家也官复原职等等。一方面既看到了后半部的问题,腰斩了《红楼梦》,另一方面又没有彻底摆脱后半部的东西,这正是胡适的错误之处。分析胡适的《考证》,也是为了肯定《考证》中有根据的基本面,而不是全盘的否定。
《红楼梦》的论证结果绝非是一部仅仅隐去时间、地域以及主人公身份的爱情自传体小说这样简单,《红楼梦》研究也绝不是考证出作者是谁,与小说的点点联系就万事大吉。这正如作者说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只这几句就让你感受出《红楼梦》所具有的深刻内含!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