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科学跳过悟空续作,放出钟馗:神话宇宙第一步?藏着啥野心?
昨天科隆游戏展一结束,我朋友圈里的游戏党全炸了——《黑神话:悟空》才卖了一年,游戏科学居然放着续作不做,转头扔出个《黑神话:钟馗》的预告!这事儿比去年《悟空》发售时还热闹,有人喊“终于有新东西了”,有人骂“放着悟空不做,搞什么钟馗”,我盯着手机屏幕,也忍不住骂了句:“这伙人可真敢玩!”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不是游戏科学不想做悟空续作,是去年《悟空》卖得火,但骂声也没断——地图跟个迷宫似的,找个“救唐僧”的任务点,绕了半小时还在原地打转;有的场景优化差得离谱,我那台刚买的显卡,跑起来都跟拖拉机似的,风扇转得能吵死邻居。游戏科学自己也明白,再做续作就是“换汤不换药”,早晚得被玩家骂“吃老本”,不如换个题材,先把之前的毛病改改。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钟馗这题材选得挺鸡贼——民间说他是“捉鬼天师”,拿把巨剑砍妖魔鬼怪,天生带点恐怖味儿,比悟空的“取经”更刺激。你想啊,半夜在幽冥世界里走,周围都是飘着的鬼火,突然窜出个披头散发的厉鬼,得用巨剑劈下去,血溅在脸上,这种感觉比打“白骨精”带劲多了。游戏科学选他,就是想换个玩法——之前《悟空》是“动作RPG+取经剧情”,这次可能加了“恐怖元素+硬核战斗”,相当于从“吃红烧肉”换成“吃辣子鸡”,味儿变了,但更够劲。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可这事儿也不是没风险。钟馗能像悟空那样让人有共鸣吗?年轻人都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但不一定知道“钟馗捉鬼”的故事,要是游戏里没把他的性格讲明白,比如他为啥捉鬼,他的执念是什么,容易让人觉得“没代入感”。还有,恐怖元素跟硬核战斗结合,会不会让玩家分裂?比如有的玩家就爱砍怪,不想看恐怖镜头;有的玩家就爱恐怖,觉得砍怪太麻烦,这俩要是没平衡好,容易两边不讨好。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更关键的是,游戏科学想搞“东方神话宇宙”——之前注册了《姜子牙》《小倩》的商标,明显是想把西游、封神、聊斋的角色都拉进来一起玩。钟馗就是这个宇宙的“开门砖”,以后可能还有姜子牙拿打神鞭抽妖怪,小倩飘着跟玩家谈恋爱,甚至孙悟空跟姜子牙打一架。可这砖能不能敲开门?得看钟馗能不能站得住。要是钟馗没火,后面的姜子牙、小倩也得凉。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技术上他们也没闲着,据说在做动态天气和物理破坏——比如打妖怪的时候,突然下暴雨,地面变滑,得调整脚步,不然会摔;砍断一棵树,树倒下来会砸到旁边的妖怪,这样战斗更真实。还有地图导航,这次应该不会再像《悟空》那样坑人了,听说加了“实时路径提示”,找任务点不用再瞎逛了。可玩家更关心的是“啥时候能玩到?”——现在项目才刚“新建文件夹”,按行业规矩,至少得2-3年,有的玩家都急得直跺脚:“等不及了,能不能快点?”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科隆展上的CG挺炸的,钟馗挥巨剑砍妖的镜头,评论区都在喊“帅炸了”,但没人傻到只看CG——去年《悟空》的CG也帅,可实际玩的时候,有的场景卡得跟PPT似的,大家都怕重蹈覆辙。游戏科学自己也压力大,冯骥说“既要做出清爽的变化,也要狠狠反思过去的不足”,就是怕做砸了,毕竟这次是“第一次吃螃蟹”,没经验。
我觉得,游戏科学选钟馗没毛病,总做悟空续作会腻,换个题材练手挺好的。但能不能成,得看两点:一是钟馗的故事能不能讲明白,让玩家觉得“这货真够意思”;二是之前的毛病能不能改了,别再让玩家找任务点找得想摔手柄。至于神话宇宙,慢慢来,先把钟馗做好了,再谈其他的。反正我是挺期待的,想看看钟馗砍妖的样子,也想看看游戏科学能不能把“神话大舞台”搭起来——要是成了,以后就能玩到“孙悟空vs姜子牙”了,想想就带劲!
随便看看:
- [科学探索]比毒品还容易上瘾?盘点会让人上瘾的十种食品
- [科学探索]中子态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上存在中子态物质吗
- [科学探索]NASA探测不死鸟小行星,2135.9.25将撞上地球(世界
- [科学探索]盘古墓真的存在吗?三大传说中的盘古墓分别位于何处
- [科学探索]最恐怖的麦田怪圈 人为制造或者外星人作祟
- [科学探索]中国隐形富豪四大家族 第一低调又爱国中国传奇
- [科学探索]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同样数字反复出现(脑力大开
- [科学探索]A爆了什么意思?网络语A爆了什么梗
- [科学探索]乌鸦悖论颠覆逻辑,天下的乌鸦并不是一般黑
- [科学探索]揭秘孟照国事件系列之二,孟照国事件真相大白(视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