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宇宙中最可怕天体,它是恒星的毁灭者,但它却因恒星而生!
黑洞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但原本只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产物。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力,而是质量和能量弯曲时空的结果。时空像一张薄膜,物体质量越大造成的弯曲越强。他的场方程描述了物质如何塑造时空几何。
191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得出了一个真空解。这个解描述当物质密度极高时,时空弯曲到极端,会形成一个“奇点”,周围环绕着“事件视界”,这是一个不可逃逸的边界,史瓦西半径定义其大小。 史瓦西解暗示,如果物质压缩到极小体积,引力会强到连光都无法逃脱。这就是黑洞的雏形。
但爱因斯坦本人对黑洞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史瓦西解是数学上的“奇异解”,不代表物理现实。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黑洞只是理论产物,宇宙中不会存在。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益于理论突破和观测进步,黑洞才从理论走向现实。
黑洞无疑是最令人可怕的天体之一。虽然他是恒星的毁灭者,但是他却因恒星而生。一般来说黑洞的形成源于30倍左右恒星在生命末期坍缩而成。这个过程像一场死亡之舞,其源于核燃料耗尽和引力的胜利。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曾讲过,恒星的一生需要依靠核聚变来维持平衡,起初核心利用氢融合成氦,然后释放能量对抗引力塌陷。当氦消耗之后他会继续聚变碳释放能量,从而一步步消耗下去。然而恒星的燃料并非无穷无尽,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当耗尽之时,就是恒星毁灭之日,因为燃料耗尽之后便无法继续聚变产生能量抵抗引力,最终内部引力被打破,导致恒星瓦解走向灭亡的命运。
根据恒星质量的差异,死亡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低质量恒星的内部聚变相对温和,他们通常聚变到碳便无法进行聚变,因为所需的压力更高,低质量恒星无法达到,最终没有了能量来源,外层会膨胀成红巨星,并将物质抛射出去,留下一颗致密的核心,也就是白矮星。
但大质量恒星不同,它们由于质量更大引力压缩更强,核聚变反应也更加剧烈,当层层耗尽之后,最终会在铁停止。因为铁融合不释放能量,反而吸收能量,最终导致核心无法支撑,发生可怕的爆炸。
在爆炸后会留下一个更致密的内核,假如这个内核超过太阳质量的1.4倍,也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那么电子简并压无法抵抗引力,内核会继续坍缩,并将物质的电子都压入原子核中,同质子结合形成紧密的中子,就形成了中子星。
假如内核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3.2倍,这个极限也称奥本海默极限,那么中子简并压也无法抵抗引力,最终中子崩塌,形成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黑洞。黑洞一旦形成,便开始疯狂“吞噬”周围物质。没有任何物质可以逃脱他的引力魔爪。
即便是光也无法逃脱,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通过肉眼一睹它的真容,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发现它的行踪。比如看见一颗奇怪的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引力源运动,或者它在吞噬物质后形成的吸积盘才能发现它、
不过黑洞并非单一类型,除了恒星级黑洞外,还有超大质量黑洞,他们一般都位于星系的核心,维持星系的稳定运行,质量通常是恒星级黑洞的数百万倍。如我们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其质量就高达400万太阳质量。
然而这类黑洞的形成至今是一个谜,天文学家推测可能源于气体云直接坍缩或多次合并形成。但目前还没有实质的证据。因此超大质量黑洞仍是目前科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