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天地科研不停摆,“太空博导”背后的地面支撑网

作者:eric 时间:2025-11-03
导读:张洪章的学生们很快发现,“导师上天”并没有让科研节奏掉档——早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前三个月,大连化物所就为这个课题组搭好了“双轨支撑体系”:副导师李研究员牵头日常工作,所以,还专门协调了空间应用工程中心...

张洪章的学生们很快发现,“导师上天”并没有让科研节奏掉档——早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前三个月,大连化物所就为这个课题组搭好了“双轨支撑体系”:副导师李研究员牵头日常工作,所以,还专门协调了空间应用工程中心的专家,组成“地面智囊团”,确保太空实验与地面研究无缝衔接。

研二的王磊最开始犯愁的是实验样本比对。他负责的地面全钒液流电池实验,数据总是和导师之前在地面的预实验有偏差,原本每周三的组会是固定答疑时间,现在导师远在400公里外的太空,他只能抱着数据册找到李老师。没想到李老师直接打开了一个加密共享文件夹:“张导出发前把所有预实验参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都整理好了,你看这里,他预判到地面重力环境对电解液流动的影响,特意标注了‘太空数据需乘以地面修正系数0.87’。”更让他意外的是,文件夹里还有一段张导录制的视频,专门讲解太空实验与地面同步的注意事项,背景里留学生落户办理中介,undefined能看到正在打包的实验器材。


数据比对更棘手的是实验方案调整。研三的陈雨婷负责跟踪太空小鼠的生理指标,原本计划每周采集三次血液样本,但空间站里张导发现小鼠在微重力环境下应激反应比预期温和,需要调整采样频率。当天下午,李老师就收到了张导通过空间站测控链路发来的加密邮件,附件里是详细的调整方案和初步观察记录。“张导特意强调,让我们同步修改地面对照组的采样计划,保持变量唯一。”陈雨婷说,李老师带着他们连夜调整了实验流程,第二天一早就把确认后的方案回传给了太空,整个过程只用了18小时,比地面跨校区沟通还高效。

组会也没有因为“导师上天”而中断,反而多了“跨星际互动”。每周三下午,学生们会准时坐在实验室的视频会议前,李老师负责主持,张导则通过空间站的双向视频系统接入。虽然信号偶尔会因为飞船过境出现短暂卡顿,但丝毫undefined不影响交流。有一次,研一的新生问起“太空电池实验中电极材料的损耗问题”,张导直接转身对着舱内的实验柜,用摄像头展示了电极的实时状态:“你们看,微重力下没有沉降现象,电极表面的活性物质分布更均匀,损耗率比地面低3%。”说着还随手拍下照片,实时传输到学生们的电脑上,成了最直观的教学案例。

更让人安心的是,整个科研团队的协同支撑。张导在太空开展的实验,数据会实时同步到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数据库,地面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进行初步处理和筛选,再由李老师转发给学生们做深度分析。遇到复杂的技术难题,李老师还会组织跨课题组研讨会,邀请材料、电化学、空间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会诊。“其实我们背后不是‘找谁’,而是有一整个支撑网络。”王磊笑着说,现在他们不仅能顺利推进研究,还因为参与了太空实验的地面配套工作,眼界开阔了不少。


随着天舟十号货运飞船的逼近,学生们又有了新的期待——他们精心准备的新型电解液样本和小鼠行为观测装置,将随货运飞船送上空间站。陈雨婷在包裹里放了一张课题组的合照,背面写着:“张导,地面实验一切顺利,等你带着太空样本回来,我们一起冲击月球基地电池技术新突破!”而此刻的空间站里,张洪章已经完成了对货运飞船补给物资的初步清点,看着照片上学生们青涩又坚定的笑脸,他在工作手册上写下:“天地同心,科研无界——下一代航天人,正在成长。”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