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钟子逸论坛暨文学与科学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
2025年11月6日至8日,“2025钟子逸论坛暨文学与科学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法德文学与思想研究平台、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刘永强教授和海德堡大学Andrea Albrecht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共设25场大会报告,吸引了来自德国、法国、韩国以及中国近20所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位学者,以及数十名本校师生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大会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文学与科学的共生交叉关系。以C. P. Snow提出的“两种文化”为思想起点,本次研讨会的诸多报告构建出一条跨越人文与科学的广阔对话脉络,将文学、艺术、音乐与数学、逻辑、考古学相联结,也将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量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医学、光学、电磁学、化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自然与社会科学纳入共同讨论的范围。会议还聚焦技术批评、人工智能、人文性、诗性科学、超人类主义、反乌托邦和文化技术等重要前沿议题,从多维视角对“两种文化”这一经典命题展开了深入的质疑与反思。C. P. Snow 所提出的“两种文化”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在过去数百年的文化史中,“两种文化”的对立逐渐被更为多元的知识形态所取代,而这些知识文化(Wissenskultur)在细察之下彼此紧密交织、相互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会学者之间的热烈交流与跨界视野,使文学、艺术、音乐与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对话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动力,为人文、社会、自然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大会开幕式于11月7日上午举行,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闵尚超教授和德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永强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怡、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媛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佳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诸位领导分别从浙江大学的文科建设、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愿景、德国学研究的专业特色以及法德平台的建设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预祝大会圆满举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范捷平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包灵灵出席开幕式。在领导和主办方致辞之后,十余名浙江大学2024级德语专业本科生在赵蔚婕(Weijie Ring)老师的指导下演绎了奥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Ernst Toch)的德语说唱作品《出自地理学的赋格曲》(Fuge aus der Geographie)。学生们清晰而富有节奏感的吟诵之声,为开幕式注入了隽永而动人的艺术气息,为论坛奏响了隆重的序曲。
在开幕仪式后,会议以紧凑而充实的节奏展开专题研讨,专家学者围绕“文学与科学的交叉研究”主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
启发性的交流。
Norbert Schappacher教授
大会以国际著名数学家与数学史家Norbert Schappacher教授、国际重要期刊Scientia Poetica首席主编Andrea Albrecht教授和中国著名日耳曼学学者吴晓樵教授的报告奏响首章。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Norbert Schappacher以作家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为例,展现了如何用文学之笔表达数学的理性之美,指出文学与数学相互映照、共同追求真理与创造。由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搭建。
Andrea Albrecht教授
随后,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Andrea Albrecht阐述了作家穆齐尔(Robert Musil)与数学家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如何克服诗性与逻辑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二分法:通过呈现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作为两种彼此关联的智识活动方式,从而使文学研究得以被理解为对诗性语言的理性认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晓樵通过分析冯塔纳(Theodor Fontane)小说中的考古学意象与人物,用文本实例指出文本阐释与考古话语的深刻关联,在文本阐释方法论的层面展示了考古学与文学如何在“挖掘”与解读“历史遗迹”和“文本遗迹”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特有的共通精神,以及对历史变迁、学术精神和文本阐释范式的深刻反思。
吴晓樵教授
在第二组大会报告中,复旦大学教授李双志通过分析特罗亚诺夫(Ilija Trojanow)小说《冰融》(EisTau),揭示文学如何以地质学视角反思气候危机与人类中心主义,展现科学理性与生态伦理的冲突与困境。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Karl Kraatz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技术哲学为基础,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从“科学主义”到“数据主义”的转变,呼吁在人机共存的语境下反思语言、意义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7日下午的议程包括四组共八场大会报告,内容丰富,主题多元。第一组大会报告以文学与物理学的互动关系为研讨主题。德国爱因斯坦论坛副主任Franziska Bomski通过分析迪特马尔·达特(Dietmar Dath)小说《狄拉克》(Dirac),探讨文学如何借助量子物理的思想模型重塑社会想象,将科学思维转化为一种既富诗意又具有政治乌托邦色彩的表达方式。北京科技大
学副教授刘冬瑶通过分析瑞士作家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作品,探讨文学如何吸纳天体物理学的思想模型,构建科学、伦理与想象力交织的“宇宙诗学”,在其中科学、伦理与想象力富有成效地发生碰撞。尤其在核威胁与全球权力冲突加剧的时代,科学与文学的责任问题变得格外紧迫,这样的互动尤为重要。
第二组大会报告聚焦文学与科学的人文性。同济大学教授庞文薇追溯“humanities”一词从拉丁语humanitas到德语Humanität的思想演变,呼吁学者在技术理性与功利思维盛行的时代坚守人文学科的伦理与精神核心,维护“人道”的传统。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Christopher Gutland从胡塞尔(Edmund Husserl)现象学出发,揭示科学主义自伽利略以来造成精神与自然的分裂,呼吁重视感性经验在重建整体世界理解中的哲学意义。
第三组大会报告以文学与医学的交叉互动为研讨重点。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刘环探讨传统中医与现象学在生命理解上的契合,指出二者通过经验与意识的互补方法,共同致力于重建人类对身体与世界的整体认识。魏玛包豪斯大学学者Diego León-Villagrá通过研究1900年前后德语文学中的“X光想象”,揭示文学如何再现“伦琴热”背景下科学发现所引发的焦虑和幻想,并探讨文学、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组大会报告以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来自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两位青年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文学阐释的具体实践。Gaeun Kim以拉图尔提出的“广义对称性原则”与“行动者网络”等概念为理论依托,解读施托姆(Theodor Storm)的中篇小说《白马骑士》(Der Schimmelreiter),展示文本世界中狭义的理性与神话、科学与自然如何彼此交织。Taekyung Kim则在分析塞巴尔德(W. G. Sebald)的小说《土星之环》(Die Ringe des Saturn)中,将行动者网络的理论视角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语言哲学相结合,指出“翻译”应被理解为语言与世界、人与非人之间创造性互动的过程。她提出无论在文学还是在翻译之中,伦理与认识论层面的诉求都紧密相连。
11月8日的第一组大会报告由浙江大学刘永强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贾涵斐副教授和慕尼黑大学的Christoph Schmitt-Maaß教授主讲。刘永强的报告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散文集《自然观》(Ansichten der Natur)为例,探讨其提出的“诗性科学”这一理念构想和文本实践,揭示科学叙事如何在审美表达中实现知识与诗性的融合。贾涵斐通过分析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Adalbert Stifter)的小说《南美雄鹰》(Der Condor),探讨文学如何融汇气象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科学视角,构建科学与诗意交织的“认识宇宙”,并考察不同主体在这个宇宙中的转变。Christoph Schmitt-Maaß的报告以斯皮里(Johanna Spyri)的名著《海蒂》(Heidi)为核心文本,探讨残障研究与生态批评如何在文本阐释中相互融合,由此提出“义体生态学”的理论视角,主张思考身体、自然与文化之间互为依存、互构共生的紧密关联。
第二组的大会报告由南京大学副教授卢盛舟和和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睿主讲。卢盛舟通过分析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剧作《洪堡亲王》(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探讨18世纪电磁学知识如何参与构建“有机共同体”的文学想象,揭示科学隐喻在民族情感与身体政治中的作用。李睿通过分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巨著《浮士德》(Faust),探讨从“人造人”到“人类世”的思想演进,揭示作品如何预示超人类主义的科技乌托邦与伦理困境,主张从文学视角出发,反思技术时代的人文界限。
11月8日下午的第一组大会报告由复旦大学博士后张嘉楠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徐胤主讲。张嘉楠通过分析诺瓦利斯(Novalis)作品中的“万能溶剂”意象,揭示其“消解的诗学”如何以炼金术隐喻表达人与自然、个体与神性的融合,以及这种隐喻如何有助于将浪漫主义诗学中的流动性与超越性观念加以语言化。徐胤通过分析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的文学与科学双重属性,揭示其在经验与理性之间的张力,指出“自我”在调和人文关怀与科学规范时所处的困境与矛盾。
第二组大会报告以文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关系为研讨重点。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赵蔚婕(Weijie Ring)以20世纪初的文学与声音艺术为切入点,探讨朗诵歌唱与留声技术在文学表达中的交织方式,展示了艺术形式如何受到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并由此催生新的言说方式和声学表达样式。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大学教授Reinhard Ring从节奏性的艺术构成要素出发,指出节奏、情感与表达等概念需兼顾理性与感性,唯有如此,才能在艺术与艺术科学的意义上充分把握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复杂性。
第三组大会报告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学者Carl Junginger、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晖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原主讲。报告主题时间跨度广阔,涵盖从魏玛共和国时期至21世纪当代文学的多个阶段。Carl Junginger以奥地利犹太作家诺伊曼(Robert Neumann)的作品为例,探讨文学如何在社会学与艺术之间架起桥梁。他指出,诺伊曼通过对人物的类型化处理,在文学叙事中对种族歧视的社会结构和话语进行反思与批判,将小说定义为介于社会学认识与社会反思之间的“活的知识”。张晖通过分析德布林(Alfred Döblin)的小说《山、海与巨人》(Berge Meere und Giganten),探讨“冰世界小说”这一类型在地缘政治与社会心理中的象征意义,揭示德国早期科幻文学如何以“北极时空”折射现代性的危机与未来想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薛原以奥尔斯伯格(Karl Olsberg)的文学作品《黑镜》(Mirror)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情感与感官的异化,指出技术统治下人类主体性的丧失与后人类世界的人性危机。
在各场报告之间,会议特别设置了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们围绕报告内容以及全球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交流。跨主题、跨学科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思考为本次大会研讨注入充沛活力,现场气氛空前热烈,专家和现场听众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深受启发。
最后,大会主席刘永强教授和Andrea Albrecht教授分别向与会嘉宾和会务团队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对大会内容进行了精彩总结。他们指出,本次研讨会在跨学科对话中拓展了文学与科学交融的认知边界,使人文学者对自身在当代社会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新的思考与启发。与会学者之间的积极交流和热烈互动,共同彰显了本次大会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加强跨学科研究方面的深远意义。伴随持续而热烈的掌声,论坛在思想的共鸣与人文精神的交织中圆满落幕。
本次“钟子逸论坛暨文学与科学交叉研究”国际研讨会以文学与科学的深度对话为核心议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法国及韩国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跨学科思维在当代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会议不仅呈现了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之间跨学科融合的丰硕成果,更以思想的交锋与学术的回响,回应了当代人文学科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深刻威胁之时代背景下,重新确认想象力、语言与人文精神不可替代的价值。凭借其开放与跨界的定位,本次会议为文学与科学之间持续的对话架设了新的桥梁,并在内容与方法上为未来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而富有前景的思考空间。
闰思琪 陈子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拉斯·特维德:我们即将经历下一个技术奇点,超智能时代人类会更
- [科学探索]第二十七届高交会开幕 未来太空医院等新技术吸睛
- [科学探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 [科学探索]“水韵园”开展“科技教育·太空农场”志愿服务活动
- [科学探索]科学防治,让电磁职业病风险有“防”无患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交付科学家开展研究
- [科学探索]太空会师非意外!中国空间站硬核实力秀,常态化运营稳了
- [科学探索]神舟二十号没按时回家,六人挤在空间站,意外撞出科学新路子
- [科学探索]小鼠、斑马鱼、涡虫……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地球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