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在教导孩子的言行上,都会把应该知道的基本礼貌与品行教给孩子,拿分享这件事来说吧,大都会在看到别的小朋友时,让自己的孩子把零食玩具分享给对方吃或者玩。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家长不在意这个,或者有的家长在教导分享的问题上没有成功,下面就来跟大家说一下关于分享这个话题。
很多自私自利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如果比较吝啬,在交朋友方面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在孩子学习分享的过程中,有可能会不习惯,不想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但是在他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之后,就会形成分享的意识,在以后就会知道分享了。
让孩子尽快的学会分享,家长应该注意下面这几点:
1、在家中就要给孩子提供分享的环境
(1)其实很多孩子是愿意分享的,我们习惯于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跟孩子说,给XX尝尝,孩子就真给你,结果这位家长却只是表扬一下孩子,然后说不吃让他自己吃。时间久了,孩子就知道家长只是逗自己,以后你如果真得吃的话,孩子可能接受不了了。这就是家长自己造成的不分享。
(2)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私的行为,家长要及时想办法纠正,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或者讲故事让孩子知道自私会造成的后果。
(3)在学习分享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强硬,否则让孩子更加抵触。
(4)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自己也不能自私。
2、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
孩子会觉得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要让孩子了解到,分享给了对方东西,让对方得到帮助,你也得到了满足和快乐,是互相的。
3、通过实践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1)很多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分享,需要家长进行引导。
多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可以让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零食给对方玩。
(2)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在孩子做到分享之后,适当的表扬他,因为做一件事情得到肯定,他会更加开心下次做得更好。
4、分享不是家长把孩子东西给别人
有的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行为,比如自己的亲戚到家里做客,对方的孩子喜欢自己孩子的某个玩具,你没有征得同意,就在对方走的时候把孩子的玩具拿给对方。孩子一看自己的玩具被拿走会不乐意而哭闹,家长不能训斥孩子,因为这事是你不对。玩具虽然是家长买的,但是给了孩子就是孩子的东西了,他有种对自己玩具支配的意识,你不征得孩子的同意把他的东西送人,这种行为不可取。“感恩”是对别人的帮助给予感激,即对外界施与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感谢。
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或一种习惯,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满意度高,心态平和,有能力享受此时此地的生活,懂得感恩的人懂得自律、知道珍惜和敬畏。
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对感恩似乎有点陌生,而现在的孩子既不知道为什么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不会懂得感恩的快乐,同样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注定不会有良好的发展,因此家长应该从小注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家长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1、家长对待孩子的“给”
我们在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点上看,孩子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2、必须要让孩子真正的了解你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孩子索取回报。家长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3、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用心
家长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太满足孩子,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孩子也就不会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得到太容易,也就不会珍惜。
4、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亲和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比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5、培养家庭责任感
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6、生活处处实践“分享”
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责任来保护它不受污染。
7、与人交往不忘感恩
乐于助人,关爱他人,不管是家人团聚,伙伴交往,不称王称霸,不以“我”为中心。说出自己最感谢的人或事,学会赞美人或微笑,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大家分享,彼此互动,来培养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