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鸟类祖先,世上有恐怖鸟吗
母系时期真正觉得灵异是指鸟类——神化现象的历史真相
1、
笔者在去一些重要地点的路上,总是出现鸟的现象,或是从车前飞过,或是正好从车前走过。在湟源到宗家沟日月山野牛山的路上,更让笔者有些惊讶。而且,也存在天气就像是正好洗尘似的。
最近笔者因为思考宗教之类,想起河南卫视《隐秘的细节》,说古代祭祀是在一个公认的地方———睢。附近有睢水,又名濉河,古代著名河流。
查证“隹”字旁,又看到有“隹”字旁的字。
隹[zhuī]短尾鸟类的总称。汉字的鸡、雀、雉、雏等字偏旁都作「隹」,大都与鸟类有关。
隹[cuī]〔畏(wèi)~〕古同“巍崔”,高峻。
隹[wéi]古同“惟”,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
雒字是洛字的原型。洛水是很著名的。
睢维:自得貌,欢乐的样子。
睢的字义:仰目,仰视。仰视的样子。
“睢”是形声字,左边“目”指眼睛,有看、视的意思;右边“隹”为短尾鸟的总称。“目”“隹”合为“睢”,表示仰头看天空中飞翔的鸟,故“睢”的本义为仰目,引申作形容词为仰视的样子、欢乐的样子之义···
一些“隹”字旁的字:
唯
谁
准
维
崔:又大又高。
雋 [ jùn ] [ juàn ]贤良、杰出。通「俊」。隽才、隽秀、隽誉
雅 [ yǎ ] [ yā ]《诗经》体裁之一。周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
雕
雖 [ suī ]虽
離 [ lí ]离
隼 [ sǔn ]
隺 [ hè ] [ hú ]古通“鹤”。 [ hú ] 极高。
隽[ jùn ] 同“俊”。 [ juàn ] 1.鸟肉肥美。隽永。
雥 [ zá ] 1.群鸟。 2.聚“嘉贶~集。”
雦 [ chóu ] 古同“集”。
集 [ jí ] 集合;聚集汇~。 集市赶~。 集子诗~。某些篇幅较长的著作或作品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姓。
雙 [ shuāng ]双
雝 [ yōng ] 雍。
難[ nán ]难
雇
雎 [ jū ]用于古人名,如范雎、唐雎,都是战国时人。
雄
2、
也就是说,事实上,就是宗教迷信有神论,都是父系社会胡编乱造的,完全不是上古时期人类真正的意识。
比如,龙和凤凰,最早都是起源于母系社会。
赵家沟遗址开始出现鸟的图腾,这反映了一个人的认识和历史的进步。对自然界的理解从神化神秘的龙,转变为实际存在的遨游天地间的鸟儿。
应该是这样————上古时期的中华先人,先说根据自然界和动物还有银河想象了龙。后来意识到鸟好像和人有某些现象。
上古时期在睢县可能更明显些。商丘有燧人氏 颛顼 帝喾,睢阳区就是商丘南面市区。
也就是说,父系社会开始的装神弄鬼,完全胡编乱造,完全背离上古时期人们的认识。
应该是这样:母系社会的人们比较准确的认识到,鸟好像和人有无形中互动似的。
有熊皇帝刚开始是以云任命官职。历史明确记载少昊颛顼已经是鸟图腾。商朝起源传说是女祖宗吃了鸟蛋。
黄帝时期,图书档案馆的名称是羽陵。
《山海经·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穆天子传·卷四》:“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
最早的御林军其实是羽林军,羽毛的羽。
《史记·秦本纪》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翳”本义是“华盖”,即有羽饰的车伞,引申有遮蔽、掩盖义。
俄罗斯国徽是双头鹰。美利坚国徽是鹰。
3、
人类实际完全证明,任何宗教有神论迷信都是编造的,也利用人类身心和外界一些现象和需要狡猾的误导而已。
鸟即使有一些现象,人类祈祷也是不管用的。可能也就是有一点点提示作用,这必须也要有正确认识才行。
神秘感咧,祈祷咧,祭祀咧,都是适得其反的,都是愚蠢无知的。
可能是这样,微能量的存在。鸟类的不迷路,在空间活动良好,应该较多的感受微能量。
动物也存在,但是小一些。老马识途,证明马都有一些感知是人类体会不到的。
庄子梦见能飞的蝴蝶,但是人类很少梦到鸟,著名的鸟类更是很少梦到,为什么?
重求觉得要实现一切正义前人的理想心愿美好愿望,可能就是比较大的感受先人思想意识行为活动留下的微能量,或是微能量的改变顺序之类。
还有就是,人们死不瞑目的心愿心情遗憾···········微能量或是微能量现象应该更大。
神仙鬼呀,星宿下凡呀,都是胡说八道。可能是涉及微能量,但只是其中因素而已,其实是因果更大更多的集中反映。
求神拜鬼呀 修仙呀 神秘感呀 祖宗保佑祭祀呀,都是胡编乱造,事实证明不管用。还是看看可能是什么因果,自己要端正。
而且上古时期,人们只是觉得鸟有一些表现而已。至少中华先人出现了女娲传说人定胜天的思想。
4、
这样的事儿,有的地方一贯不会不嘚瑟的,竟然发明了——次睢社。
《左传》:僖公十九年(前641),“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临沂“有丛亭”。注引《博物记》曰:“县东界次睢有大丛社,民谓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
也就是宋国派个混蛋到琅邪鼓捣了个次睢社,邪恶的邪来历———民谓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
社这古代史不能乱用的,是很严肃的国家行为。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后来泛化了,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上古人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号之曰有巢氏。这段材料讲的是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上古,远古的时候,人民少而禽兽多,有一个叫有巢氏的人,这是中国最早建房子的人。为了躲避野兽,大家开始造房子。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bai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
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它与同时出现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样,虽均出自后人虚拟,但也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
扩展资料:
在中华大地上,丛林猛兽之中主要是虎、豹、狼和熊四种。毒蛇虽然非常恐怖,但毒蛇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不以人类为食,只要不去招惹它,毒蛇也不会乱杀无辜。人吃饱喝足之后,不过寻个安全处所休息而已,也不招惹是非。
所以,对于毒蛇之类大可不必考虑。熊是一种猛兽,其体力大于人,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但熊是杂食性动物,一般也不以与人类体型差不多的动物为食。所以,只有虎、豹、狼三种猛兽有可能捕杀人类为食,虎以体型巨大而捕食,狼则以群体战术求胜,豹子主要捕食比自己体型的动物为食。
其中虎和狼是不能上树的,至于豹子,其体形比人要小一些,一只豹子很不容易杀死一个成年人,所以尽管豹子能够上树,但对人的威胁比虎和狼要小得多。因此,人在休息入睡时也不必太考虑豹子的威胁。
这样以来,人只要避到树上,要中华这片大地上,还是有一定安全保障的。所以用木材在树上建造巢穴,或说原始房屋,基本上可以有效防止毒蛇猛兽的偷袭,人在其中能安然入睡,能得到更好地休息,生存能力提高了一大步。
诗经 大雅 生民 全文翻译 (厥出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中国古代诗歌。收录于《诗经》,属《诗·大雅》第十一篇,周人记录关于始祖后稷的传说,歌咏其功德和灵异的民族史诗。大约早就在周人内部口头流传,西周初年写定。全诗64句,分8章。
为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史诗之一,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话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话的因素。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词句注释】
[1] 本篇选自《诗经·大雅》,也是周民族的史诗之一。诗歌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主要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话里,后稷是被当作农神的,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话的因素。厥:其,指示代词。这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民:人,指周人。
[2] 时:是。
[3] 姜嫄(yuán):传说中远古帝王高辛氏(帝喾)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姜是姓。"嫄"亦作"原",是谥号,取本原之义。以上二句说姜嫄始生周人,就是指生后稷。
[4] 禋(yīn)祀:一种野祭。祭时用火烧牲,使烟气上升。这里指祀天帝。一说指祀郊禖(méi)。禖是求子之神,祭于郊外。
[5] 弗:"祓(fú)"的借字。祓是除不祥,祓无子就是除去无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6] 履:践,踩。帝:天帝。
[7] 武:指足迹。敏:脚拇指,"武敏"就是足迹的脚拇指。
[8] 歆:欣喜。姜嫄践巨人脚印而感生后稷的故事是周民族的传说。(一说履迹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就是代表上帝的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
[9] 介:同"愒(qì)",息。这句是说祭毕休息。
[10] 震:娠,就是怀孕。夙:肃,意思是谨守胎教。
[11] 时维后稷:即是为后稷。后稷又名弃。
[12] 诞:发语词,有叹美的意思。弥:满。弥厥月:意思是满了怀孕应有的月数。
[13] 先生:首生,第一次分娩。如:同"而"。达:滑利。这句是说头生子很顺利地出生。
[14] 坼(chè):裂。副(pì):裂开,剖开。这句是说生得滑利不致破裂产门。
[15] 菑(zāi):"灾"的异体字。
[16] 赫:显。这句是说因上述的情况而显得灵异。
[17] 宁、康:都训"安",意思是:"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吗?"这是写姜嫄的惴惧。践大人迹而生子是大怪异的事 姜嫄疑为不祥,所以下文又说"居然生子"。
[18] 居然:徒然。生子而不敢养育所以为徒然。这里三句辞义和下章紧相连接。
[19] 寘(zhì):即"置",搁。
[20] 隘:狭。这句是说将婴儿弃置在狭巷。
[21] 腓(féi):隐蔽。见《小雅·采薇》篇。
[22] 字:乳育。
[23]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24] 会:适逢。这句是说适逢有人来伐木,不便弃置。
[25] 呱(gū):啼哭。
[26] 实:与"寔"同,作"是"解。覃(tán):长。吁(xū):大。
[27] 载:满。以上二句言婴儿哭声壮大。
[28] 匐:古音"必"。匍匐:伏地爬行。
[29] 岐:知意。嶷:古音"逆",认识。克岐克嶷:是说能有所识别。
[30] 以:同"已"。
[31] 就:求。以上三句是说后稷当才能匍匐的时候就很聪颖,能自求口食。
[32] 蓺(yì):种植。
[33] 荏(rěn)菽:大豆。这句的"蓺之"两字贯下"禾役"、"瓜瓞(dié)"等句。
[34] 旆旆(pèi):即"芾芾(fèi)",茂盛。
[35] 役:《说文》引作"颖",禾尖。
[36] 穟穟(suì):美好。
[37] 幪幪(méng):茂盛覆地。
[38] 唪唪(běng):《说文》引作"菶菶(běng)",多果实貌。以上五句是说后稷知道游戏时候就爱好种植,所种瓜谷无不良好。
[39] 相:助。以上二句是说后稷的收获有助成之道,即指下文茀草等事。
[40] 茀(fú):拔除。
[41] 黄茂:指嘉谷。
[42] 方:整齐。
[43] 苞:丰茂。
[44] 种:同"肿",肥盛。
[45] 褎(yòu):禾苗渐长貌。引申为出众。《汉书·董仲舒传》:"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后以"褎然举首"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
[46] 发:舒发。秀:初长穗。
[47] 坚好:言谷粒充实。
[48] 颖:垂穗。栗:即"栗栗",众。以上五句依禾生长成熟的次第描写禾的美好,表现出耕种人的勤劳。
[49] 邰(tái):地名,又作"斄",音同。邰故城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这句是说后稷到邰地定居。相传后稷在虞舜时代辅佐禹有功,始封于邰。
[50] 降:天赐。
[51] 秬(jù):黑黍。
[52] 秠(pī):一种黑黍。《尔雅·释草》:"秠,一稃二米。"
[53] 穈(mén):赤苗嘉谷(初生时叶纯色)。芑(qǐ):白苗嘉谷(初生时色微白)。
[54] 恒(gèng):遍;满。"恒之秬秠"言遍种秬秠。
[55] 是获是亩:收割而分亩计数。
[56] 任:抱。
[57] 肇:始。以上五句是说遍种四种谷,成熟后收获抱负而归,始祭上帝。
[58] 揄(yǎo):《说文》引作"舀",取出。
[59] 蹂(róu):通"揉",揉搓。
[60] 释:淘米。叟叟:亦作"溲溲(sōu)",释米之声。
[61] 烝:同"蒸"。
[62] 浮浮:《说文》引作"烰烰(fú)",热气上升貌。以上四句写准备用于祭祀的米和酒。
[63] 惟:思。言思念于祭祀的事。
[64] 萧:香蒿。
[65] 祭脂:即牛肠脂。祭祀用香蒿和牛肠脂合烧,取其香气。
[66] 羝(dī):牡羊。軷(bá):祭道路之神。因为将要郊祀上帝,先祭道神,就是《说文》所说"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这句是说取牡羊为牲以用軷祭。
[67] 燔(fán)、烈:烧烤。这句是说将萧与脂烧燎起来。
[68] 岁:古读如"雪"。嗣岁:来年。这句是说祭祀是为了兴旺来年,意思就是祈求来岁的丰年。
起黄帝至俈四世。号高辛。"
[69] 昂(áng):我。
[70] 豆:盛肉食器,木制。
[71] 登:瓦豆。
[72] 居:安。歆:享。
[73] 胡:何。臭:气息。即指上文"其香始升"的香。
[74] 亶:诚。时:得其时。这句是说:"为什么那馨香之气这样地真正得其时呢?"这是赞美的话。
[75] 迄:到。以上三句是说后稷始创周人的祭祀制度,直到后来,庶几乎没有获罪于天,遗恨于心的事了。
【全文翻译】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
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
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
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
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
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
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
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
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
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
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
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
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
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
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粒饱满质量高。
禾穗沉沉收成好,颐养家室是个宝。
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
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
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
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
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
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
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
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
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创作背景】
《生民》选自《诗经·大雅》第十一篇,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迹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文学赏析】
汉族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现代学者的充分关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这样的作品。 《毛诗序》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的长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说:"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郑玄认为:"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而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另外,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才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这首诗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关于后稷遭弃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的题材,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这首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矿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所以周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至于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唐宋人多以为是穄,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现代学者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表现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读者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这首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周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结尾赞颂的对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他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史诗记录了部分周部族发展史的重要的部族大事,再现了周部族发展史,并且这首诗歌中也蕴涵了周部族所特有的部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毛诗序》中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朱熹《诗集传》:此诗未详所用,岂郊祀之后,亦有受厘颁胙之礼也欤?
俞樾《群经平议》卷十一《毛诗》四:初不言其弃之之由,而于其卒也曰后稷呱矣。盖没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乃学者则莫之能得矣。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后稷是上古中国氏族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的一个伟大人物。传说他是最初教民稼穑的一个农官,他是仅亚于神农的一位农神,不是没有来由的。
【诗经简介】
《毛诗序》中说:《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朱熹《诗集传》:此诗未详所用,岂郊祀之后,亦有受厘颁胙之礼也欤?
俞樾《群经平议》卷十一《毛诗》四:初不言其弃之之由,而于其卒也曰后稷呱矣。盖没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乃学者则莫之能得矣。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后稷是上古中国氏族社会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的一个伟大人物。传说他是最初教民稼穑的一个农官,他是仅亚于神农的一位农神,不是没有来由的。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