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基督徒被杀「诡异基督徒为信仰甘愿杀掉儿子的人」
Oh God said to Abraham 'kill me a son'
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为我杀了你儿子吧."
Abe said 'man you must be puttin me on'
亚伯说:"主啊,您在逗我吗!"
God said 'no', Abe said 'what'
上帝说:"没有."亚伯说:"那?"
God say 'you can do what you wanna but
上帝说:"随你的便,
the next time you see me comin you better run'
但你下次见我时还是逃命吧."
——Bob Dylan,
Highway 61 Revisited
这是Bob Dylan发行于1965年的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中的同名歌曲。这首歌一开始提到了《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亚伯拉罕献祭。《圣经》一向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除了Bob Dylan,绘画中如何描绘这位受神庇佑的人?为什么他会甘心杀掉自己儿子?在这个诡异的故事之前,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他典型基督徒的一生。
Rembrandt van RijnAbraham,Entertaining the Angels, 1646
迁徙:为了神的旨意而漂泊一生
亚伯拉罕是诺亚之后的第十代,受上帝的指引,他与妻子撒拉和侄子罗德一同从哈兰城(位于今土耳其)一路向迦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以色列)迁移。
到达迦南地区之后,当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于是亚伯拉罕一行人逃往埃及。因为怕妻子的美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亚伯拉罕谎称萨拉是自己的妹妹。但法老还是注意到了这位美人,想把她召入宫中。在此之后上帝用瘟疫折磨着法老的全家,想弄清楚真相的法老终于发现撒拉已婚。于是他让亚伯拉罕带着妻子离开埃及,同时带走了名为夏甲的使女。
Marc Chagall, Abraham and Sarah, 1956
回到圣地伯特利之后,为了不要引起冲突,亚伯拉罕与侄子罗德分开,罗德到了所多玛地区,而亚伯拉罕在南部的幔利平原上定居,并在那里为上帝修建了另一座祭坛。
Wenceslaus Hollar, Depic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Abraham and Lot by
以撒:神庇佑下出生的孩子
一天,上帝在幔利平原的一棵橡树旁显现,对亚伯拉罕说,他将有如“天上星辰、地上沙尘”般众多的后代。
但十年过去了,他和妻子萨拉依然没有孩子。于是撒拉让使女夏甲与亚伯拉罕同房,生下了儿子以实玛利。
Matthias Stom , Sarah Leading Hagar to Abraham, 1637-1639
在亚伯拉罕100岁,撒拉90岁时,上帝与三位天使又来到他们身边,告诉他们第二年他们将有一子,而只有这一子才是上帝所说的亚伯拉罕后裔。
Marc Chagall , Abraham and three Angels 1964
这时撒拉早已过了可以生育的年纪,但到第二年,萨拉果然诞下一子,取名以撒。
Marc Chagall, Circumcision Prescribed By God To Abraham ,1956
一年之后,已经14岁的以实玛利戏笑以撒,被撒拉发现,于是她要求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她的儿子。亚伯拉罕在矛盾之下,向上帝祷告。上帝命他听从撒拉,并许诺他以实玛利也会受到他的保佑,第二天,亚伯拉罕给了母子俩饼和水,让他们离开。
Rembrandt van Rijn, Abraham Casting Out Hagar and Ishmael, 1637
上帝说:“把你的一个儿子杀死吧!”
一天,上帝对亚伯拉罕说,将你的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我。亚伯拉罕笃信上帝,所以他甘愿忍受这种命运,带着以撒来到山上。
在伦勃朗的这幅铜版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亚伯拉罕忧虑矛盾的神情,而依偎在他身旁的以撒依然毫不知情的笑着。
Rembrandt van Rijn Abraham Caressing Isaac , ca.
以撒问父亲,行祭为何不带祭品?
亚伯拉罕只能说,上帝为自己准备了羔羊。
Rembrandt van Rijn Abraham and Isaac, 1645
当亚伯拉罕正要把儿子放在祭坛上动刀砍杀时,神的使者出现阻止了他。
“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
于是亚伯拉罕经受住了这次神的考验。从此,神授命亚伯拉罕为他在世间的代理人。《圣经》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帝可以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试探他的信徒,只为知道信徒对他的信仰是否虔诚。然而如果反过来呢?神对他的信徒说:“不要试探你的神。”好公平哦。
The Angel Hinders the Offering of Isaac by Rembrandt
有关亚伯拉罕的艺术作品众多,伦勃朗就曾经多次描绘亚伯拉罕的故事。上面这一幅《奉献以撒》是伦勃朗在17世纪30年代的作品。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很有张力的戏剧冲突感,但是从30年代晚期到40年代,伦勃朗开始用宁静镇定的画面来描绘亚伯拉罕的故事。
比如文章一开始的那一幅创作于1646年的《亚伯拉罕招待天使》(Abraham Entertaining the Angels)中,这种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个神学启示中重要篇章被伦勃朗以最静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被微妙的手势和惊人的光所表现出来,所有这些都在一块不到9英尺宽的画板之内。
Rembrandt van RijnAbraham,Entertaining the Angels, 1646
本次在纽约弗里克收藏馆的展览“神的邂逅:伦勃朗笔下的亚伯拉罕和天使们”中,将展示这幅《亚伯拉罕招待天使》以及上面出现的众多铜版画、底稿,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将看到伦勃朗用不同的媒介为我们探究这场“神的试探”。
神的邂逅:伦勃朗笔下的亚伯拉罕和天使们
2017.05.30-2017.08.20
纽约 弗里克收藏馆
YT展览
#《YT大艺术家》#
中国第一部世界级艺术家传记纪录片
由文化艺术传播者YT CREATIVE MEDIA联合小米科技出品《大艺术家》系列。10位世界级艺术大师通过小米全渠道与YT新媒体,向1000万年轻观众敞开心扉,展现艺术与青春的故事。《大艺术家》让公众第一次让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解读名篇|画魂——小说《地狱变》主题解读
读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有种听单田芳说书的感觉。他的小说文风阴郁诡异用词雅致,叙事气定神闲娓娓道来,行文凝练透着浓浓和风,字里行间尽显邪魅之气。读完他的小说,常常感到后脊背有凛冽的阴风吹过。比如这篇《地狱变》。读这篇小说过程中,我先是鸡皮一地,不由生起强烈的窒息感,窒息感过后又深感震撼和敬畏,放下小说时苦涩与怜爱之感袭上心头。好吧,不得不说,芥川是个典型的日本人,小说写得真是好,很喜欢。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从旁观者角度,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宫廷画师为画而生的传奇人生。良秀是全国最牛的画师,为人孤傲,不通世俗。他作画态度极其认真,精益求精。宫廷权贵让他画一副关于地狱的画作,他不分昼夜苦心创作,不料却引来一场杀身之祸。随着故事的起伏推进,良秀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孤傲——怪诞——卑微——忍痛——壮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经过几个月呕心沥血地苦心创作,《地狱变》终于画好了,看者无人不生敬畏之情。然而,画师良秀却自杀了。
《地狱变》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下面,试着谈谈我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的心得。
一、艺术与伦常的关系。两者冲突时,艺术家选哪个?
读完这个故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月亮与六便》那个主人公——“画疯子”思特里克兰德。天哪,良秀和他简直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孪生兄弟啊——都是其貌不扬,为画痴狂,为画而生,最终为画而死。两人为画画舍弃一切,看似毫无人性,这疯狂劲,何其相似!
良秀是宫廷画师,才华横溢,一身傲骨,放荡不羁。但即便是全国最牛的画师,他也不过是一个画师而已。画画既是他最热爱的事情,也是他的本分。要画,就要画出别人无法超越的绝世精品。这是他一生的信仰。为了画好画,他干出了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荒唐事:为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他去街头临摹死尸腐烂的脸和手,用铁锁捆住徒弟画他痛苦的表情和姿态,等等。为了画出真实的地狱惨景,他向权贵提出想火烧槟榔毛车的过分要求。他的请求被采纳了,不料,大火烧起来时,他却亲眼目睹了女儿被捆葬身火海的惊悚骇人情景。看着女儿被大火一步步吞噬,他的表情先是震惊,继而痛苦,待女儿灰飞烟灭后,这时他脸上居然出现了神性、庄严和欢悦之情。女儿被烧死了,他的《地狱变》也终于完成了,画面逼真得令人震惊。画完这幅画,良秀上吊自杀了。
良秀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然而追求完美是一种病!可这种病,对于病人而言,偏偏又是那么迷人,甘愿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莫扎特累死在谱曲上,路遥累死在码字上,欧阳锋疯“死”在练蛤蟆功上,程蝶衣拔剑自刎于戏台上。热爱什么,往往就会死在什么上,似乎成了一个魔咒般的规律。初看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了解了背后的原理, 这些行为,不足为奇。说到底,无论绘画、音乐还是文学,任何艺术都是作者自己自我交流的一种外显形式,别人看不懂听不懂不理解,很正常。一旦有人能看懂听懂理解,那这人无疑是艺术家的知音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他们在精神上达到同频共振,其感受妙不可言。从某种程度说,艺术品就是艺术家自嗨之后的高级产物。所以唯有真正热爱孤独享受孤独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唯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物我合一,人境不分,持久地专注于同一件事,不受任何外界打扰,将自己的心血全然倾注于热爱的事物,才有可能创造出撼动人心的、一流的艺术作品;天性爱热闹喜人多的人,已失去了深度思考的独立空间,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先天条件,只能作吃瓜群众。因为今年一直在读契科夫小说,一直在听中岛美雪歌曲,对“何为专注”感受特别深。这两人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热爱的事情上,专注而且勤奋,所以才能在各自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我想任何领域里的杰出人物莫不如此吧。从这个角度讲,还是挺理解良秀的。但良秀为画《地狱变》渐渐走火入魔,连做梦都梦见地狱惨景,后来已经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了。尼采说,你凝望着深渊,深渊也凝望着你。所以完成画作后(以付出女儿生命为代价),上吊自杀是他的唯一的宿命。他的一生也可以理解为不作死不会死。令人惋惜。
面对艺术和伦常冲突时,真正的艺术家一定选择前者。太多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了。个人觉得如果实在不能理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之外的所作所为,只要告诉自己“艺术家嘛,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啊!”似乎这个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面对真正的艺术家,的确不能用常人思维去解读,呵呵。其实,灭绝伦常这种疯狂的事情不仅发生在某一个领域,它可能发生在任何领域里。梅里美有篇小说是讲基督信仰与伦常冲突的。故事主人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故事结尾,为了确保自己信仰的纯洁性,也为了保住自己的清誉,父亲动手杀了做坏事的儿子。
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学画画的人比较疯狂。原因是在网络上接连看了两个人物介绍:一男一女,本来都是普通人,男的是卡车司机,女的是餐厅服务员。这两人因为痴迷绘画,分别半路出家,开始独立创作之路,不但画出很多很不错的作品,还搞的动静挺大,吸引了专业的艺术机构的目光和投资。也因此,他们走上了真正的绘画创作之路,很了不起。
为什么绘画领域像这样的“画疯子”特别多,而相比之下文学、音乐等领域好像稍微少一些呢?这真是个很奇特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猜想也许这与人的视觉感受有关:绘画视觉冲击力比文学和音乐要直接和强烈得多,更能诱发人内心的自我表达欲望吧,所以画画的人感情会更热烈更奔放更易冲动,也许吧。
二、权贵与平民之间的阶级矛盾
小说里,良秀的女儿是最大的牺牲品。文章前半部分不惜笔墨,花了很大篇幅在描写她的善良、美丽和纯洁,又写良秀如何如何疼爱他这个独生女等等,这些都是为后文做铺垫,极力渲染结尾处她被宫廷权贵捆在车里活活烧死的惨烈景象,前后文形成强烈对比,达到憾人心魄的悲剧效果。良秀女儿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无论宫廷权贵到底有没有强奸她,她的身份地位早已决定她的命运必将悲惨。
在宫廷权贵面前,画师良秀不过是的供人取乐的玩物而已。任你再才高八斗,铮铮傲骨,也不过是个小小蝼蚁,死不足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宫廷权贵表面答应良秀的烧车请求,目的却是要故意整良秀,杀杀他的傲气,所以良秀女儿竟被捆在车里,活活烧死。这里达到了小说的第一个高潮。权贵本以为这样可以狠狠惩戒画师的傲慢做派,让他臣服于自己,同时也让不屈从于他淫威的良秀女儿受到最严酷的惩罚。哪知画师脸上最后竟露出神性和庄严之色,这时作恶的权贵居然吓得瑟瑟发抖丑态毕现。这个细节把小说再次推向高潮。这实在是对集权势力的极大讽刺。
三、关于报恩与忠诚
良秀的女儿在王府里曾经救过一只小猴子,从此小猴子以她为主人,形影不离。在女儿被人侮辱时,小猴子想方设法搭救主人;当女儿被大火包围之时,小猴子又意外出现,跳入火海之中,自愿殉葬主人。这种知恩报恩的精神,很东方,很感人。在此,小猴子的行为与良秀本人的行为形成了强烈反差。让读者唏嘘不已。
《地狱变》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震撼心灵、引人深思的优秀小说。小说伏笔众多,几处暗示设计得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创作苦心可见一斑。尤其是结尾火烧大车活烧美女的惨烈场景,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毛骨悚然。足见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建议最好不要在夜晚读这篇小说,不然可能会彻夜失眠。
小说开篇就提到秦皇隋炀,提到佛教,那种顶礼膜拜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芥川对中国古典文化绝对是真爱。这也使得作为中国读者的我,读到这篇小说时感到分外亲切。还有,这篇小说由一个家奴的口吻讲述,表面处处都是奴才口气,实际上却流露出作者对奴性的批判,可见作者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赞。以第一人称代入故事情节的小说很多,但这篇却贵在能不落俗套,给予读者以很大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空间,这种写法真的十分难得。总之,这是一篇极其精彩的小说,很值得一看!
2016.12.3
中国历史杀儿子的
李世民:废太子承乾,李承乾死于流放地。(年纪轻轻怎么就死了呢?为什么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的十四个儿子,最后只剩了两个,李福和唐高宗李治(虽然不是他害的,但这也算报应了吧)。
武则天:
她杀过自己尚在襁褓中的一个女儿(为登后位陷害王皇后)。
还有杀太子李弘和李贤(章怀太子),先立后废继而被杀。(以上三个都是亲生的)
她还杀掉了李治(唐高宗)的兄弟李贞(反武失败,被逼服毒)和李慎(未参与反武,但仍被杀)
她还杀过怀孕的第三代,经常是一尸两命。
汉景帝刘启:
太子刘荣被逼自尽(严格说来,他不应该算是被他爹杀死的,应该算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娘是汉景帝的宠姬,遂立他为太子,但窦太后想立刘武为太子。后刘荣被废,继而被逼自尽)
汉武帝刘彻:
直接杀死阳石公主(刘娟)、诸邑公主(刘媚),一个太子,间接逼疯逼死一个女儿卫长公主(当利公主)刘妍。他也杀过第三代,还给杀人者封过侯。
(“巫蛊之祸”,征和二年(前91),有人举报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又派人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并且在汉武帝经常经过的甘泉宫驰道埋偶人,祝诅之言十分恶毒。数月之后,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都因为巫蛊罪而被处死。巫蛊案逼反戾太子置太子于死地(武帝没有下令杀太子,只是命令搜捕,结果太子走头无路背逼自杀得!)。在“巫蛊之祸”中卫长公主之子曹宗亦遇害身亡。)
汉成帝刘骜:
杀死过自己刚刚降生的两个孩子,一个是间接杀死,一个是亲自动手的。
(赵飞燕正式被宣布为后,但她与妹妹都不能生下子嗣。她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成帝因赵氏姊妹宠幸有年,但未生一男半女,时常忧心,便开始偷偷招幸其他宫人。宫婢曹氏不久便怀孕,生下一男。成帝听到后暗暗高兴,特派宫女六人,服侍曹氏。却不料被赵合德察觉,赵合德假制圣旨将曹氏系入廷狱,迫令她自尽,将所生婴儿,也立即处死,甚至六个伺候的婢女都勒毙而死。成帝却怕赵合德姊妹,不敢救护,坐看曹宫女母子毕命归阴。还有一个许美人,临幸数次,也生下一个男婴。成帝为讨好赵合德,竟诏令许美人交出婴孩,用芦苇编的箧装进赵合德住的地方,由成帝亲自扼死。先前长安曾有童谣:“燕飞来,啄皇孙!”此时真的应验了。终成帝一生,再也未有子嗣。)
刘备:
杀刘封,这是个义子。
杀阿斗未遂,长坂坡刘备摔孩子,谋杀幼儿,惨无人道。
王莽:
把三个儿子都给害死了。
吕太后:
杀孝惠帝太子少帝,这个是她亲孙子,另外她杀高祖儿子N个,那些名义上也都是她儿子。
北魏孝文帝:
太子恂(反对孝文帝汉化措施而被杀)
北魏太武帝:
杀太子晃(爷俩宗教信仰不同,一道一佛,而且互相鄙视彼此的宗教,这导致他们在江山社稷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
晋献公:
杀世子申生,这厮杀一子尚且不足,重耳夷吾若是腿脚不好也都被砍了,假若如此连杀三子也可以博一个纪录了。
后赵石虎:
先后杀太子石邃和石宣。
五代李克用:
杀义子李存孝。
辽道宗:
废太子浚,耶律浚死于权臣乙辛之手。
西晋贾后:
杀废太子司马遹。
(应该差不多齐了,想到在告诉你。)
元代以后就没有这种事儿了(“雍正杀子弘时”那是个疑案,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觉得元朝统治者凶狠残暴,但元代还真就没出过这种事儿(本人蒙古族),而且元代太子与其他王

虽然你问的是杀死自己的骨肉,但我认为最下得去狠手,以数量来论“变态”的话,这最变态的应属胡亥(秦二世),为了登上皇位逼死其兄扶苏,他虽是最得宠的皇子但却是排行最小(秦始皇第十八子),所以他知道虽然秦始皇死的突然并未立太子,但以他的排行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的,秦始皇生前子女众多,除了扶苏,还留下了二十来个公子公主。在他看来,这些哥哥统统都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者。于是便罗织罪名,让赵高来审判。赵高本来就阴险刻毒,而且除掉这些公子也是预谋好的,所谓审判,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便把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旧臣近侍若干人一起拘捕,在严刑拷打之下,全部问成谋逆重罪。结果,公子十二人戮死在咸阳,公主十人则在杜邮(今咸阳城中)被肢解,所有财物抄没入官,被株连者不可胜数。
秦二世杀得兴起,就连自己同母的兄弟也不肯放过。如果说公子对秦二世的皇位还有潜在威胁的话,那么,处死十个公主却未免有些无谓。女子向来是不能参与政事的,秦二世的这些姐妹其实对他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但也被处以如此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二世的疯狂杀戮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其实秦始皇刚死的时候,胡亥年幼并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都是他的老师赵高一手打造出了后来的这位“疯狂皇帝”,弑手足,杀群臣,一步一步都是赵高的教唆,所以最狠毒的其实是赵高。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