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NASA对华零共享vs中国对美两机构开放 差异尽显大国气度 | 深度报道

作者:eric 时间:2025-07-05
导读: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5年第10期科技新闻-深度报道中国公布获得珍贵月球样本的外国科学家名单——来自6个国家的7个科研团队将获得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球岩石与土壤样本“嫦娥五号”返回器于20...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5年第10期科技新闻-深度报道
中国公布获得珍贵月球样本的外国科学家名单——来自6个国家的7个科研团队将获得由“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球岩石与土壤样本


“嫦娥五号”返回器于2023年底在内蒙古着陆,自1976年来首次将月球背面的岩石与土壤带回地球(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嫦娥五号”任务将人类近50年来首份月球土壤与岩石样本带回地球的5年后,中国开始与遴选出的海外科研团队共享这些珍贵样本。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4月24日在上海举行仪式并宣布,来自6个国家的7家科研机构可获得少量月壤样本。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因美国国会限制,中国科研人员至今仍无法获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样本,但美国石溪大学与布朗大学2家机构仍旧在中国的获批名单上。
获得“嫦娥五号”样本的团队
获选团队的研究人员表示深感荣幸。“非常荣幸能够入选……既令人振奋又深感责任重大,尤其是了解到筛选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后。”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宇宙化学家Frédéric Moynier表示。
2023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中国内蒙古广袤草原着陆,携带着来自月球表面及钻探在1m深处取得的1.731kg月壤样本。这是继1976年苏联最后一次月球任务后,首次带回地球的月球岩石样本。中国科研团队与海外机构合作,迅速对样本展开研究。2023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向国际学界征集研究申请,最终收到24份提案,并于今年年初低调通知了获选团队。
这些样本采自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区域一座名为鲁姆克(Mons Rümker)的死火山,是由硬化熔岩组成的巨大月海,目前研究人员已基于样本发表了数十篇科学论文。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样本的年龄仅为20亿年,较之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计划带回的样本年轻约10亿年,这证明月球火山活动持续时间比学界认知更久。中国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提出,在缺乏水分与可产生热量的放射性元素的情况下,驱动火山活动的能量来源仍属未解之谜。
此次获准研究样本的外国科学家表示,他们将借助各自独特的分析设备与专业知识助力解答这些科学难题。英国开放大学地球化学家Mahesh Anand团队计划采用定制仪器,测量氧同位素特征,探究月球在太阳系中的起源位置。Anand表示,“这能帮上海特殊人才引进流程,undefined助我们验证月球起源的大碰撞假说”,假说认为月球是早期地球与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发生剧烈碰撞产生的。
Moynier表示,他的团队尤为幸运,不仅获得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直接提供的样本,还额外获得了202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赠予法国总统马克龙的2份月壤标本。中国国家航天局此次提供的样本是一小块玄武岩,他表示这很罕见,因为“嫦娥五号”带回样本主要为松散岩屑。研究这块玄武岩有望深化对月球火山活动史的理解;同时,对比这块样本与阿波罗任务样本的挥发性元素丰度和成分,可以揭示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科隆大学宇宙化学家Carsten Münker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仪式,他认为将其团队的分析专业知识应用于“嫦娥五号”样本,将有助于揭示月球岩浆洋,一种在月球形成初期覆盖其表面的熔岩结晶最终形成月幔的过程。
此次样本共享标志着中国在太空科学国际合作领域迈向了新高度。已发表的“嫦娥五号”研究成果中,多篇论文有国际团队参与,协助解读中国实验室所获取的分析数据。此前的“嫦娥四号”及即将发射的“嫦娥六号”任务,均搭载了4台国际载荷。例如,“嫦娥六号”在月球轨道释放了巴基斯坦立方星(CubeSat),用于月表成像;“嫦娥六号”着陆器是首个可以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航天器,搭载法国用于研究挥发性化合物的仪器。计划明年发射的“嫦娥七号”,将搭载6个国际载荷。
Anand说表示:“希望更多国家能效仿美国与中国”广泛开展样本共享机制。中国凭借开放、竞争的样本遴选机制,“为国际科学合作树立了积极典范”Moynier补充道。
Moynier因未能出席上海签约仪式,于4月底收到样本。石溪大学行星科学家TimGlotch透露,该校与布朗大学正在就样本借用协议进行最终审批,预计2025年晚些时候将领取样本并启动研究。(Glotch表示,根据美国国会长期禁止使用NASA经费与中国开展双边合作,项目资金将由各机构自行筹措。)其余4个国际团队已于4月24日在北京完成样本交接。
中国探月工程的样本共享范围仍在扩大。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带回近2kg月壤样本,中国国家航天局表示,这批样本也将与国际学界共享。科学家们迫切希望这些土壤样本能够揭示月球的演化进程。
文/Dennis Normile

(译自Science,2025,388(6746))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友情链接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