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科学探索 正文

中国民企海在上发射全球最大固体火箭,600吨推力重塑太空格局

作者:eric 时间:2025-10-22
导读:山东海阳附近的海面上,一座钢铁巨物在轰鸣中撕裂云层,405吨的箭体腾空而起,600吨推力将海水震出涟漪,白色尾焰在蓝天上划出凌厉弧线——这不是国家航天局的“国家队”任务,而是无锡一家民营企业东方空间交...

山东海阳附近的海面上,一座钢铁巨物在轰鸣中撕裂云层,405吨的箭体腾空而起,600吨推力将海水震出涟漪,白色尾焰在蓝天上划出凌厉弧线——这不是国家航天局的“国家队”任务,而是无锡一家民营企业东方空间交出的“作业答案”。

2025年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精准送入轨道,这场发射没有彩排,直接宣告中国商业航天撕开了欧美固体火箭的垄断壁垒。

但随着引力一号的问世,传统的“运力小”之称就为其所抹杀了,它的出力与传统的同等级别的固体火箭相比,就可提高10-15倍以上。借助了其30米的高箭身的巧妙设计,这一座“长箭”就把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提升到了6.5吨的惊人水准,相当于一次性把3辆家用的轿车都扔进了太空;同时它的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也高达4.2吨,比欧洲的“织女星-C”高出近一倍。

而其最令人心服的还是其可谓“快反能力”十足的“秒回”功能,随时随地都能给予我们最及时的回复。与传统的液体火箭相比,其固体燃料的预先固化就可直接将其预先固化在箭体中,无需像液体火箭那样临射加注,接到任务的指令即可迅速转运、点火发射。

借助海上发射平台的灵活可调的轨道倾角,既可将发射场所从人口密集的陆地上转移到远离陆地的海上,又可将发射场所的轨道倾角灵活的调节,使其尽可能的避开人口密集的陆地上的城市和村庄,像一只高效的太空快递员一样随叫随到,极大地提高了发射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从外观的“硬核”到实际的“硬核”,这其中的差距就体现在了火箭的各个细节中,如一颗颗的螺丝钉都被精心的打磨一遍,直到都没有了丝丝的痕迹;如火箭的各个零部件都经过了严格的冲压、铸造、焊接等一系列的精加工过程,使得每个零部件都具有极高的精度和强度等等。

这些都使得火箭的外形和内部都充满了“硬核”的气质。通过将其四个助推器的直径统一为2.65米的设计,使其用捆绑的构型将其重心大大降低,甚至可将其比作给了火箭一副“稳的底盘”,从而更好地抵御了海上所带来的各种不利的颠簸。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能承受200吨推力的这台巨型的助推器,其与芯级的连接处却仅仅只有A4纸的大小,分离的瞬间也干脆利落地就脱了去,半点都没有拖沓的意思。

将一身“白色羽绒服”穿在了箭体的身上——充气式的防护罩不仅能将其厚厚的1米的防护罩的内部恒温维持在15℃的舒适的温度,而且还能防雨雪的侵蚀,甚至比一般的金属的勤务厂房都省下了上千万元的造价。

民企效率:3年干出世界纪录

东方空间2023年才成立,2023年立项研制引力一号,不到3年就完成首飞。团队仅约100人,却攻克了全固体捆绑构型、海上“三垂”测发等难题。所谓“三垂”,是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让火箭从出厂到发射能在5公里内搞定,最快支持24小时应急发射。

凭借对市场的深刻把握,既将高校的研发优势与长三角的制造实力相结合,将决策的便利性与用户的痛点相对接,形成了既能带动长三角的高效制造,也能将长三角的高效制造带给全国的高效的产业新模式。

供应链自主化是关键一步。东方空间在无锡梁溪区建发动机基地,涡轮泵、燃烧室等关键部件65%本土化,让“原力-110”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12024 上海居转户,undefined10吨海平面推力,设计复用20次以上,直接对标SpaceX的“梅林”发动机。

太空经济:中国拿到“定价权”

引力一号的6.5吨运力,正好卡在全球低轨星座组网的“甜点区”。它支持一箭30颗百公斤级卫星,或“一轨十八星”部署,把单颗卫星发射成本拉低5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当美国星链计划已发射5000多颗卫星,中国“鸿雁”“虹云”星座急需批量上天。谁能用更低价格、更高频次送货,谁就捏住太空经济的流量入口。

随后推出的“后续的引力二号”就又凶猛了,一般的太阳同步的运载能力就能达到15吨,甚至一次就能将30颗500公斤的卫星都送上天,成本的再砍一刀。

在“规模化+低成本”的双重优势的逐步凸显背景下,不仅使得中国的发射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增强,也让国际的发射市场不得不重新对中国的undefined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做出重新的认真地评估和反思,全球的客户也将用“订单的投票”来对中国的这一新起点的发射市场的可行性和可取性做出最终的表态。

通过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将军民的优势资源合理地发挥到最大限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了抗灾抗灾的能力,更能将军民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带来更大的战略价值!

固体火箭的不断完善同时,其快速的响应能力在军事领域的战略战术上越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应用,现代作战依赖卫星通信、侦察,一旦卫星受损,24小时内补网能力直接关系战场生存力。

引力一号的海上机动发射,可灵活选择点位,避免固定发射场易遭打击的弱点。其技术路径——大推力固体发动机、捆绑构型稳定性——也为洲际导弹、潜射武器提供借鉴,实现“军民双向赋能”。

但商业航天的终极战场仍是市场,东方空间计划2025年推出引力二号工程样机,未来通过可回收技术将发射频次拉满,这场太空竞赛的下半场,中国民企不再谈“追赶”,而是用405吨的钢铁身躯证明:星辰大海,从来不是少数国家的私产。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4 上海落户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100338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