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家卢琴说:“哭是婴儿的本能性反应。婴儿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哭闹是他们表达感情、对外界刺激反应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哭声表示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同时宝宝适当的哭也是一种劳动,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育儿专家刘晓雁说 80% 的小宝宝换一个新环境(譬如开始放进新买的摇篮或者秋千),都会哭闹,其实这是一种求抱性哭声 开始哭声缓和,断断续续。当一直得不到家人抱时声调逐渐提高,哭声变为连续性。被抱起后,则哭声立即停止。这常见于某些已养成爱抱习惯的孩子。 & & 为了从出生就培养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要多次让宝宝在新环境中适应,不要认为是宝宝不喜欢新环境或者害怕新环境。就像部分成年人住酒店睡不好觉,但是在家里睡的很好一样,其实是个习惯问题。 很多妈妈非常心疼孩子,孩子一哭几心疼的不得了,其实对孩子的从小培养宝宝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有着直接负面的影响,譬如很多妈妈当宝宝开始走路的时候,当宝宝摔跤的时候就鼓励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对宝宝培养坚强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一样 . 让宝宝从小适应各种新环境 , 预示着宝宝长大独立性更强,适应性更强 , 让宝宝从小接触新事物更多 , 就预示着宝宝的知识面更广 ! 尤其是对视觉、触觉、听觉的培养也是大有益处的。刚出生的宝宝安全意识非常高,一旦放到一个新环境,大部分宝宝表现出害怕和哭闹,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只需要重复多次让宝宝适应即可,不要认为孩子害怕或者哭闹就不让去适应这个环境或者培养新的习惯! 亲子教育家卢琴说 “由于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怕孩子害怕、怕孩子受伤害 …….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误区。于是,母爱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 “留给孩子财富还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从婴幼儿开始培养宝宝的适应环境能力将对宝宝的未来的成长有更大的帮助!尤其是过分溺爱的宝宝一到幼儿园就和别的宝宝有明显的差别。 据日本医学博士高桥悦一郎研究表明:经常接受摇晃的宝宝,大脑的发育速度惊人,仅仅1年的时间,大脑的重量便由最初的400克左右增加到800克左右,整整翻了一番,而且所增加的部分恰恰是大脑的精华大脑的新皮质,它为孩子的智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故将摇篮誉为孩子聪明才智的“加速器”一点儿也不过分。 & &在婴儿出生前,胎儿浮在母亲子宫的羊水中,母亲的起卧走动等体位的变化,都是一种摇晃的刺激,这种刺激不断地被胎儿所感知,并向脑干前庭系统发出强烈的信号,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当胎儿出世后,接受摇晃的刺激信号突然消失,由此产生再次被摇晃的需求,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外,更能对孩子脑发育的产生强大激发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哭泣或急躁中的宝宝,被妈妈抱起左右或是前后摇晃一下,BB就立即停止了哭泣或是入睡。 & & 高桥博士据此得出结论:婴儿需要摇晃,他们很享受这种摇晃的状态。但是刚出生的宝宝(没满月)摇晃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牛津大学的一份报告预测,近一半的工作(确切说是47%)将在未来25年内消失。
经济学家针对这项研究表示:“没有一个政府是有所准备的。”
尽管政府面对这种巨变,可能会陷入困境,但家庭却可以未雨绸缪。
未来哪些技能最不可能被自动化?父母又能做什么,让孩子获得这些技能?
美国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创始人戴夫和海伦·爱德华兹,对此进行了调研。他们得出的结果是:最不能被替代的,是充满“不可预测性”的工作。
爱德华兹说,这种工作需要处理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与不可预知的人打交道,面对未知的环境、高度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以及模棱两可的数据。而人类在处理这些情况时,比机器更强。
简而言之,如果你想让孩子适应未来,那么就要让他学会适应不可预知的状态。残酷的是,孩子这种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弱。
怎么办呢?
爱德华兹给了一个“极端”的建议——给孩子断电,让他们花大量时间,融入危险的、混乱的、不可预测的现实世界。
他说:“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越来越少。但虚拟世界有局限性。很多事要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交流,才能解决。而这一技能才是人工智能无法击败人类的。”
探索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研究表明,7、8岁的孩子,最好的探索方式是玩耍。玩耍能帮助大脑前额叶皮层建立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对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芬兰的教育是全球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早期教育中,有两个重点。
现象式学习主要是让孩子观察、分析、解释某个现象,以进行综合学科的学习和认识。
这种方法,家长也可以运用。比如,暑假里带孩子亲近自然。当然不是刷几个旅游景点,拍拍照,换个地方玩手机;也不是去个公园,一家人路边野餐,酒足饭饱,打道回府;而是让孩子去自然界中,观察和发现自然的变化。
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会降低?为什么海边、森林里更加凉爽?下雨时为什么不能站在树下?家长们在向孩子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后,还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手工制作,如制作植物、昆虫标本等。英语比较好的家长,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指着实物,教孩子一些单词,讨论四季的变化、温度的感受等。
最后,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自然观察和学习等,展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认识、理解以及疑惑。
教室外的学习是辅助现象式学习而生的。为了照顾孩子爱“玩”的天性,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芬兰的孩子近1/3的时间在户外度过。
我们的孩子上学期间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是暑假却是个好机会。图书馆、博物馆、森林、动物园、游乐场、游泳馆……都是值得去的好地方。这些不同形式、不同地点的活动,不仅在早期教育中保护了孩子的天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教孩子正确使用电脑
断电这条路走不通,那你就教孩子如何正确使用电脑。
数字信息高度充斥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避免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鉴于此,教会孩子怎么用才是关键。
孩子开始接触电脑时,家长一定要帮他们养成良好的技术习惯,并让孩子了解怎样正确使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