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2021年 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要注意什么问题

最新资讯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资料来源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事项名称 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二、设定依据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有关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事项名称 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二、设定依据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关于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有关问题的通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

三、申请条件

(一)用人单位基本条件

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用人单位引进本市紧缺急需的国内优秀人才。

2、用人单位应正常经营、无不诚信记录,并依法纳税,按规定参加本市社会保险。

(二)引进人才 基本条件

在沪工作稳定,专业与岗位相符,一般应能在本单位工作五年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或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受聘相应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人员。

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核心成员。

4、列入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

5、在本市重点支持的产业和领域中担任高级经营管理职务且具有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人员。

6、本市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地区总部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应属单位紧缺急需的业务骨干,且具有两年以上(截至申报之日)相应工作经历。

7、本市重点引进机构、项目或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紧缺急需的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8、本市重点产业发展紧缺急需、取得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师),或取得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技师)且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的在工作一线从事技能类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是指国家级或省部级技能类人才表彰、国家级技能竞赛金、银、铜奖或省部级技能竞赛金奖或一等奖。技能类职业、工种范围另行发布。

9、本市文化艺术、体育、传统医学、农业技术及其他特殊行业紧缺急需的专门人才。

10、在沪投资于本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为投资所在地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中担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职务的创业人才。

11、其他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四、办理材料 (除特殊说明外,所有申报材料均须核对原件,留复印件) 单位申报材料

1、单位介绍信,经办人员身份证。(与网上联系人一致)

2、单位申请报告,内容应当包括单位简介,申请事项和理由,个人及配偶子女情况简介。

3、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单位为分公司的,还须提供总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人事授权书;单位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还须提供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或《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复印件。

4、《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请表》。(本人签字,单位盖公章)

5、合同期限3年及以上,且自申办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及以上的劳动(聘用)合同。

6、提供反映政治素质、能力业绩以及无参加非法组织等违法记录的相关材料。申请人申报材料

7、居民身份证(2份)、户口簿(需要外地详细住址页及本人信息页,须与网上填报内容一致),集体户口的由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证明原件。

8、婚姻状况证明材料,包括:

(1)未婚:由户籍地民政部门出具的未婚证明。

(2)已婚:结婚证。

(3)离异: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民政局盖章)或法院调解书、判决书;

及户籍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单身证明。

9、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包括:

(1)已婚未育:提供已婚未育证明。

(2)已婚已育:提供《出生医学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再生育准生证》+准生批复或其他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证明材料,如再婚,另须提供丧偶证明或离婚证+离婚协议书或法院调解书、判决书。

10、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专升本需提供专科+本科学历证书)。

11、就业期间缴纳社会保险的证明材料和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如在外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社保证明须由当地社保机构盖章,缴税证明须由当地税务机构盖章)。

12、本市落户证明,包括:

(1)引进人才 本人或其配偶在沪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配偶的租用居住公房凭证。(如系配偶个人产权房,另须提供配偶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2)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等的,提供相应集体户口簿复印件或房产证或者户籍证明,以及同意落户证明。

(3)落户在本市直系亲属家中的,提供引进人才 本人与直系亲属的身份关系证明、直系亲属在沪的居住房屋房地产权证或者租用居住公房凭证、直系亲属的居民户口簿,户口簿上所有登记人员共同签署的同意落户的书面证明。

(4)落户在“社区公共户”的,提供申报单位无集体户口及申办人夫妻双方在沪无产权房(租用居住公房)的情况说明。(可由申报单位向受理窗口申领填写“申请社区公共户承诺书”)。

13、申请人外省市调出单位(档案保管单位)出具的同意调出证明及政治表现证明,如果档案已在沪,提供档案保管部门出具的保管证明及政治表现证明(政治表现中须包含无参加非法组织等违法记录的相关材料)。

14、如申报单位无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另须提供人事档案接收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或者档案挂靠申请。

15、配偶随调随迁,包括:

(1)配偶随调的,提供材料完整性与主调人相同。

(2)配偶随迁的,提供《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请表》(配偶随迁)、身份证、户口簿及在外地已退休或无业(失业)的相关证明。(须提供全国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并附详细记录)

(3)配偶暂不调沪的,提供《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请表》(配偶暂不随调)、身份证、户口簿,提供由引进人才 和配偶双方共同签署的书面承诺证明。

(4)配偶户籍已在沪的,提供《上海市引进人才 申请表》(配偶已在沪)、身份证、户口簿、工作关系证明(三个月内有效期)。

16、子女相关材料,包括:

(1)子女居民户口簿或户籍证明。

(2)满16周岁及以上且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就读的子女随迁的,另需提供就读证明、学籍证明或学籍卡。

1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根据需要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与依据的申报条件相应的证明材料:

◆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会同相关部委共同授予的政府奖励的个人证书。

◆国家或本市科技主管部门关于国家及本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要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批复证明。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或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才主管部门关于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培养计划人选的批复证明。

◆上海市科技委员会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批复证明。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批复证明。

◆国家级或者省部级技能类人才表彰、国家级技能竞赛金、银、铜奖或省部级技能竞赛金奖或一等奖的证明。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特殊人才的认定材料或者相应的专业资格证明材料。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明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之一:

(1)通过考试、评审取得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评审表及聘任证书。

(2)根据规定实行以聘代评的行业(单位)中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提供单位的聘书。

◆本市核发的(或外省市核发且通过本市考核复评的)国家二级以上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

◆经认可由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上海户口新政策 上海户口申请条件 上海落户 积分落户 人才引进 投靠落户 应届生落户 海归落户 落户咨询就找培学通:13370044850


浙江户籍制度改革那些事!浙报关注嘉兴户籍警陈剑芬


人物名片:


陈剑芬,嘉兴市公安局秀洲分局新城派出所户籍民警。从警近30年来,她一直在基层派出所户籍办事窗口工作,先后获得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嘉兴市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先进个人、秀洲区十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

嘉兴市公安局秀洲分局新城派出所户籍办事大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陈剑芬忙着处理辖区内的一个双重户口。


“这个户口前年落户到我们这,但在省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发现有两个人长相相似度98%以上,疑似同一人重复户口。”陈剑芬告诉记者。

她的声音略有些沙哑却中气十足,“要保证公民户口和身份证号码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必须仔细核查后注销一个,这可马虎不得。”


陈剑芬和户口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不少认识她的人都叫她“阿芬姐”,他们说,阿芬姐能从一本户口本上读出时代的密码。


从警近30年,陈剑芬一直活跃在户籍工作的一线。辖区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她经手了无数的档案,也亲历了我省户籍制度改革的浪潮。


圆梦 跳出“农门”


陈剑芬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穿上那身橄榄绿警服时的情形。


1989年的春天,中专毕业后的陈剑芬,正巧遇上了乡聘民警招新。她顺利通过招聘,成为新塍镇原洛东派出所的一位户籍民警。而她自己的户口,也因此从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


这对于陈剑芬,意义非凡。30年前,除非是参军、升学、招工、招干,不然农业户口很难转为非农业户口;每年“农转非”名额指标严格控制,在嘉兴,这个额度是总人口的千分之三。


尽管很难,可还是有很多人挤破了头想要进城,原因很简单——城乡发展差距大,城市的教育、就业、医疗各方面条件远超农村。




1997年1月,陈剑芬调到新塍派出所(资料图)。


“人往高处走,那个时候乡下人都想进城。”陈剑芬举了自家的例子: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母亲是知识青年下乡,根据政策返乡时可以随迁一个子女的户口,于是母亲和哥哥拥有了居民户口,每月能领粮票;而父亲和自己尽管生活在乡镇,户口却依然在农村,每年还需要缴纳农业税等税费。


对陈剑芬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户籍工作,上手并不难,业务量也不大。户籍工作涉及的主要有“四变”,即出生、死亡、迁入、迁出。“那时整个所里就我一个户籍民警,平时还要帮其他同事办些案件。就每年12月份会忙一些。”


可是,来派出所办理户籍迁入迁出的业务量少,并不代表当时的人口流动少。恰恰相反,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闯荡,只是受限于政策,难以将户口迁入城镇。即便是在城镇工作生活多年,他们也因为没有城镇户口而享受不到居民的待遇。


这样的情形自然不能长久。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逐步放开政策,进城农民可以缴纳增容费办理蓝印户口,从“乡下人”变成“城里人”。这消息一出,很多人心动了。


1991年起,嘉兴开始为实际居住在城镇或在城镇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农民办蓝印户口。“办蓝印户口需要交1万元城市增容费,那个时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陈剑芬还记得当年大家争相办理蓝印户口的“盛况”,很多人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也要凑齐。


那几年,陈剑芬经手办理了不少蓝印户口:在镇政府交完增容费,带着凭证来派出所,她在户口本上加盖蓝色的印戳,持证人身份就从农民转成了居民。“很多人亲戚朋友一起办,当时农民太苦了,做梦都想拔出"泥腿子"。”


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至1995年,嘉兴市共有3.3万余人办理了蓝印户口,跳出“农门”。


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彻底放开“三投靠”等政策,嘉兴市开始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亲历 全城“换证”


十年前的2008年10月1日,对很多嘉兴人来说,是值得记住的一天。那天,嘉兴全市216万人挥手作别了农业户口。


国庆节后第一天上班,陈剑芬就经手换发了一本《居民户口簿》。“户别”一栏,只区分家庭户和集体户,再也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区别。


嘉兴正式建立起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更换户口本的那家户主的名字,陈剑芬已经淡忘,可对方脸上那喜悦的笑容10年来一直留在她的脑海里。


陈剑芬的上级、嘉兴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证信息管理所副所长王亮有一本厚厚的剪贴簿,这是前辈手上传下来的,里面贴满了与嘉兴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文件资料。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一大批惠民利民举措落地见效。


变化接踵而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截至底,嘉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5%,全市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镇初保达标率、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均达到100%,农村农户改厕率99.6%,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首位。


曾经脏乱差的农村,现在成了美丽乡村,成了“香饽饽”。陈剑芬在窗口办理业务时,深深体会到这一巨变。“比如以前谁考上大学,肯定急着迁走户口;现在很多人即使出去了,也宁愿把户口留在老家。”陈剑芬笑着说,就连自己也有些后悔,之前要是没急着把自己和父亲的户口迁到城里,留在农村有块地多好。


城乡户口性质不再有别,进城落户不再是梦,基本公共服务不再有差别……城与乡那道曾经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慢慢消弭。


上海户口新政策 上海户口申请条件 上海落户 积分落户 人才引进 投靠落户 应届生落户 海归落户 落户咨询就找培学通:13370044850

感受 安居乐业


近50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1.8万多户辖区居民,5.4万余份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常住人口登记档案,每天100余人次的接待办理量……这是陈剑芬现在所在的新城派出所要面对的工作量。


2013年6月,陈剑芬调往新城派出所。“这里多的时候一年有八九个新楼盘开发,户籍业务办理量猛增,尤其是户口迁入量很大。”辖区地处嘉兴城市新区,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片原本的郊区发展日新月异,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众多迁入的人口里,就有不少新嘉兴人的身影。


如果说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鸿沟,那么与外来人口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则体现了公平公正。


截至目前,嘉兴市户籍人口数360余万,外来人口数约285万,人口机械增长率在全省排第三,仅次于杭州和宁波。


越来越多新嘉兴人参与城市建设,在这里落户并安居乐业,找寻到归属感。


5月7日,陈剑芬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办事群众。老家安徽的王先生3年前就在辖区里购买了住房,可因为房屋面积较小,不满足当时人均38.19平方米的“购房落户”政策,因此女儿的户口迟迟没有从老家迁来嘉兴。


好在今年5月1日起,《嘉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试行)》落地试行,全市全面取消购房落户面积限制。得知新政实施后,王先生马上来到派出所为女儿办理落户手续。


“现在外来人口落户门槛越来越低。”陈剑芬真心为老王高兴。


她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时,一代身份证还没有人手一张,证明身份要用户口本和介绍信;后来有了一代身份证,流动人口管理更高效了,现在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能办的事情越来越多……“一个户口记录一个人的一生,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一张身份证、一本户口本,都能看出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包容,发展得越来越好。”


“城市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对此,陈剑芬充满信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