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落户动态

保护民族文化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

落户动态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工程,修建了六作、那巴等一批文化舞台;打造了那巴古乐团、玉洪瑶族长号队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艺术品牌。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培养一批创新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调研组一行用4天时间重点调研了丽江、楚雄等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等工作,深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座谈会上,省民族宗教委等我省相关部门介绍了我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成绩、经验、困难和问题,以及请求国家予以扶持的相关事项。调研组一行的全国人大代表分别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积极建言献策。
丹珠昂奔在发言中指出,云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不悖,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而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把少数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而忽略了汉文化,都是不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云南省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措施得力,扎实有效,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众多,承载的历史含量较重,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任务重,困难多,难度大,所以更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大力支持云南省持之以恒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尹建业说,我省一直将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全省性战略和全局性工作常抓不懈,努力传承和保护好各民族精神家园,打造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民族文化精品。但与此同时,云南民族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希望国家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我省将一如既往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使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 &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长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各民族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凌云特有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探索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新路径、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当今研究和助力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凌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与发展为例,对探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措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大有裨益。
& & &一、凌云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现状
& & &凌云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其中4个瑶族乡)、110个行政村、社区,居住着汉、壮、瑶三个主体民族,总人口22万人。其中壮族、汉族、瑶族分别占总人口的33%、45%和22%。壮、瑶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文化是凌云县最主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在:凌云壮族夜婚、朝里“吼喊”歌圩、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蛮歌、瑶族长号、背陇瑶山歌会、铜鼓舞、龙凤舞、瑶族迁徙歌谣等。内容丰富,从古到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凌云壮族夜婚、朝里“吼喊”歌圩、壮族72巫调音乐、瑶族长号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凌云泗城壮族72巫调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文物文化主要有41处。其中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28处已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县博物馆征集、收藏、展览的馆藏文物共有622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08件),这些馆藏文物按质地分有石、玉、铜、铁、陶、瓷、竹、木、纸等,按时代分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等。这些文物是凌云县近千年历史遗留的珍贵文物,是全县各民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 & &近年来,凌云县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建设力度,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明显增强。
& & (一)千年古州府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公元1053年凌云就设置为泗城州,1658年为泗城府。近年来,水源洞、后龙山、汾州钓鱼台、五指山等崖壁石刻以及水源寺、泗城文庙等具有古州府文化符号的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2012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民族博物馆(占地16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由多功能展厅、报告厅、辅助服务区等几个部分组成。目前正在进行馆内文物展示布设前期准备工作),修复了春熙门、挹翠门、接龙桥、太平桥等古建筑,州府治地历史文化得到不断修复和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更加重视,在城市发展、旅游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植入大量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县城的市政设施建设、沙里城乡风貌改造等中融入了具有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文化元素。
& & (二)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知名度不断提升。凌云泗城壮族夜婚习俗依然保持久远和神秘色彩,数百年来,泗城壮族夜婚已经成为广西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婚俗。朝里瑶族乡荣获“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北路壮剧得以传承发展,朝里壮族“吼喊”歌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凌云泗城壮族72巫调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玉洪瑶族长号进入上海世博会演出及市区内外重大活动表演享有很高的赞誉。逻楼蓝靛瑶族龙凤舞、凌云白毫茶制茶技艺、壮汉瑶的山歌、民族服饰和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 &保护民族文化 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