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调整相应就业服务政策。在确保企事业单位达到复工复产标准、确保学生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赴企事业单位实习,鼓励居家在线实习,双向缓解当前“用工难”和“就业难”。推迟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直接落户受理时间,为毕业生在沪择业留出更多时间。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将其户口和档案在学校保留2年,并为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及时办理就业手续。 “取消应届毕业生评分制的户口审批制度,对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统一办理居住证,经过一段过渡时间设定合理标准,对符合要求的人员允许在上海落户。”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何勤华提交的《关于改革应届毕业生留沪户口审批制度》的议案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 & 据了解,上海自2004年起对非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打分制”,这使一些毕业生被硬性指标挡在门外,无法留沪就业。何勤华认为,“标准分”评分标准本身歧视色彩浓厚。上海的“211”院校比非上海的“211”院校评分要高5分,这是地域歧视;毕业学校被分为三等,这是院校歧视。
& & 何勤华表示,“标准分”评分办法不利于高校尤其是上海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易引发高校之间恶性竞争。
& & “一等学院就一定全出一等人才?”何勤华的质疑引起很多代表的认同。市人大代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院长陈晶莹也对“评分办法”提出了质疑。她表示,这样的行政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沪籍上海高校毕业生的进沪就业,造成了不公平的就业局势。针对人为地将学校、毕业生作分类贴标签的做法,一些人大代表建议,应该靠法制化来建设上海人才高地,而不要人为把上海变成人才洼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