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率先撑起人才接轨上海& 门柱子&
& & &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国家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南通海门一直贯彻人才强市的科学发展战略,,海门获评全省人才工作成绩突出县(市)、南通市人才工作优秀单位,人才工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近期,南通市委提出了& 当好南通接轨上海的‘门柱子’&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海门推出了接轨上海& 55580&行动计划,以人才先行落& 子&、率先布局,推动海门成为长江以北承接上海智力经济辐射的& 首选地&。通过政策覆盖、项目集聚等多项举措,如今海门正积极做好接轨上海这篇大文章,构筑适宜创新项目发展的人才高地。
& 通讯员 俞新美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陈莹 严君臣
& 金牌政策配套优质服务 为人才落地& 保驾护航&
& 据了解,在南通八条& 人才新政&出台后,海门市紧跟步伐,及时升级政策,推出& 创业海门523&人才发展计划,精细设计人才新政25条。
& 这些政策贯穿人才引进、培育、开发、服务各环节,覆盖普通高校大学生到诺奖获得者、& 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实现了从& 草根&到& 顶尖&、从& 海外人才&到本土专家的分类施政。
& 除了政策扶持,海门坚持找准定位,全方位营造配套全、内涵深、品位高的优质服务环境。提供能力培训,组建青年人才联谊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帮助青年人才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 此外,海门还积极推进人才& 拎包即住&的生活寓所建设,首期600多套人才公寓全部& 满员&。实施& 东洲雁归&工程,通过开展& 学子看家乡&& 名校揽才&等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和吸引海门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专家人才返乡发展、投身& 友好小镇&建设。近三年来,先后有5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回海门就业创业。
& 特色载体对接高等院校 为创新项目& 搭台筑巢&
& 4月12日,由海门开发区管委会与南通三建合作的新建项目——謇公湖科教城正式落地开工。该项目位于海门开发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家公寓、酒店式公寓、科技行政服务、总部办公、研发用房、产业孵化、办公配套、商业配套等。
&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门突出创新创业这一主题,各区镇打造了一批彰显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发展特色的科创载体,并注重与高校、院所合作,形成强大合力。悦来镇瞄准教育装备产业,与北师大、华中师大、南师大等知名高校合作,规划建设占地2600亩的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全力打造东方教育装备小镇。
& 此外,海门坚持&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激活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发挥人才的示范带动和团队核心作用。由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沈月雷创办的百奥赛图江苏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举办& 海智杯&创业大赛,共吸引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瑞士、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与角逐。30个创业项目成功入围决赛,其中6个发展前景较好的获奖项目签约落户,带动一批青年人才来小镇创业。
& 发挥地域产业优势
& 率先建设人才联结& 纽带&
& 近年来,海门认真贯彻南通人才强市战略,倾力打造& 青年和人才友好小镇&,为海门& 争做改革创新排头兵,争当科学发展领头雁&构筑了有力支撑。
& 此外,依托与上海地域相连、人文相亲、语言相通、产业相联等优势,如今的海门以科技人才为抓手,创新& 一二三&推进举措,率先撑起人才接轨上海& 门柱子&。
& 采用& 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机制,海门选派1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上海产业园区挂职锻炼,从全市各区镇和有关市直部门抽调226名业务骨干,重点赴上海经济片区和科技园区开展& 双招双引&。实施科技人才对接工程,各区镇结合各自产业特色,紧密挂钩联系一所在沪高校,形成& 一区镇一高校,一平台一特色产业&的格局,努力实现& 技术端在上海,转化端进驻海门&。
& 通过开展& 优青进优企、名企进名校&活动,海门先后与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的复旦科技园、复旦复华科创园成功孵化科技人才企业12家。
& & ,海门市将继续以‘接轨上海’为主线,以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小镇’为重点,探索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打造更具产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更具人文关怀的创业环境,不断增强吸引人才集聚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海门市委书记陈勇表示,将使海门真正成为各类人才乐往、乐业、乐居的创新之城、创业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