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父母都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才能让孩子吃绿色蔬菜?而糟糕的是,这一难题很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是否应该强迫孩子吃东西?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体重,影响他们挑食的倾向,影响他们对父母的看法?
发表在《食欲》(Appetit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强迫孩子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可能会在吃饭的时候引发紧张情绪,破坏亲子关系。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吃不需要的食物甚至不会影响他们的体重,也不会影响他们养成采摘食物的习惯。
美国密歇根大培学通类生长与发展中心主任Julie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解释说:“我们发现,无论孩子是否挑食,在学步时期,他们的体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保持稳定。孩子们挑食的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父母是否对挑食的人施压,结果都是一样的。”
研究人员调查了244名年龄在21到27个月之间的儿童,将儿童的数据,包括他们的体重、性别、年龄、种族、种族,以及诸如家庭结构和母亲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学事实的收集分三个阶段。参与者们还完成了一份问卷,以1到10分的标准对进食压力和挑食行为进行评分。
研究小组试图通过将他们与其他十几个人的饮食行为进行比较来证实他们的发现,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Julie博士解释说:“当我们的口味在很大程度上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时,孩子们就会到一个无法达到的标准。”
尽管挑食或挑食可能会给父母带来不便和挫败,但它很少会导致健康问题,如生长迟缓或营养不良。因此,大多数父母不应该浪费太多的精力去让孩子吃他们不喜欢的东西。
所以结论是,强迫孩子们吃东西需要谨慎,并没有太多的证据表明这对孩子有帮助。作为父母,如果你有压力,你需要确保你做的事情对你和孩子的关系有好处。
她说:“作为父母,你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做一些小事,让每一个人都能吃得更好,而不是压制一些可能是你孩子个性的东西。”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为担心孩子挑食的父母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孩子不想做的事情很多:不想做作业,不想吃饭,不想上学……简直数不过来。如果孩子遇到一件事情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孩子呢?台湾心理学家林昆辉先生,将生活事件分为四类:
想做就可以做的事;想做却不能做的事;不想做就可以不的事;不想做却非做不可的事。只有第一、三类事件,好似生活在天堂,第二类是挫败,第四类最苦,是屈辱、战争,遇到这样的事,最难处理。
遇到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在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就可以看到孩子和爸爸的反应。
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第一集,如同每一季一样,父子两人进场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交出手机、零食和玩具。
有了节目第一季到第四季的前车之鉴,其他父子自觉上交。
有一对父子例外:杜江父子。
嗯哼拿着心爱的玩具不愿放手,放进节目组的篮子里后又拿出来,反反复复。嗯哼说:“因为玩具是新买的,我不给。”其他父子都在等待嗯哼上交玩具好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一边是节目组的规则,一边是孩子心爱的玩具。杜江陷入两难。
于是杜江悄悄的对嗯哼说:“我偷偷在包里帮你藏了玩具,有好几个小汽车在我包里……你上车我就给你看”。嗯哼终于乖乖的把手上的玩具交了出去。杜江长叹一口气,以为“终于搞定了”。杜江没有骗嗯哼,上车以后果然将包里的玩具给嗯哼看,“不要拿出来,看到了会给你没收了”。结果,还是被小助理看见了。爸爸杜江对小助理说没带什么,试图将玩具的事情掩藏带过,小助理轩轩还是将私藏玩具的事情告诉了节目组。
玩具被带走,嗯哼立即大哭起来。
爸爸杜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只好用纸擦嗯哼脸上的泪水,试图让孩子自己平静下来。
嗯哼越哭越凶,哭着想下车找玩具,这时另一个爸爸刘畊宏试图转移注意力,让女儿拉单杠成功吸引嗯哼注意力。嗯哼这才停止找玩具,也停止了哭泣。
但玩具这事并没有过去,节目中嗯哼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玩具。
如果孩子遇到了此类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爸爸杜江采取违背节目组的规定满足了孩子的欲望,所以在弹幕中有网友表示:
“我觉得这样教不好吧,就直接说不能玩啊。”“真藏了玩具或假藏了玩具对孩子都不好。”“爸爸也太宠小孩,惯小孩了。”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林志颖遇到相同的情境,做法却收获点赞。
第一期中林志颖儿子Kimi有一个小玩具小黄,因为是随身带的玩偶,Kimi不愿意放进去,带着哭腔对爸爸说:“不要”。
林志颖没有迁就孩子,但是也没有不作为,他耐心对Kimi说:“为什么?可小黄不能去啊,我们过几天再把小黄带回家,好不好?我们要乖乖的,哭也没有用,对不对。”
“我们一起放进去,好不好”林志颖手牵着Kimi最终将小黄放了进去。
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林志颖的做法是耐心讲解说服孩子,同时也给Kimi传达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只有接受,并且爸爸与你同在。”
小孩子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当然不止这一件,遇到选房子时对孩子和爸爸都是一个挑战,选好了决定接下来的3天2晚的住宿条件。
选房子全靠运气。
女儿王诗龄选中了味道有些大的“山羊屋”,爸爸王岳伦说:“你看,你就是老是说想去山羊房。”
而此前Kimi抽中了被爸爸们公认为最破烂的“蜘蛛屋”。林志颖有些无奈,但还是笑着对儿子说“你好会抽哦,Kimi”。
其他家父子陆续公布房屋,因为不是“蜘蛛屋”,都比较开心。Kimi这才意识到自己家房子不好,带着哭腔说“我不要这个房子”。
林志颖是怎么做的?
先耐心询问Kimi的想法:“那你想要哪一个(房子)”。找到Kimi内心的真实诉求。又指着另一对父子的房屋图片对Kimi接着说:“每个(房子)都长得一样,怎么办?”其实每个房子长得都不一样,优缺点也很明显,但是林志颖这句话会让儿子觉得其实都是房子,都可以满足基本住宿要求。
林志颖又说:“你看这个(张亮家的房子)怪怪的,这个怪叔叔很恐怖,这个房子不好。”找到其他家房子的不足点,用小孩害怕的点说服孩子。
最后林志颖才说:“你要不要和他换?”Kimi: “不要了”林志颖:“3号好不好?”“好像还不错对不对。”Kimi点点头。
在对话中,爸爸林志颖轻松搞定儿子。Kimi同样也遇到了不想做的事情,一开始的表现也是哭,孩子大都会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情愿和不高兴。但是作为父亲的林志颖没有不作为,也没有放任孩子的情绪,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孩子接受现在的情况和处境。有网友评论说:这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也会出现“嫌恶”(不想、 不要、 不喜欢)的念头。
所以孩子们通常会表现出“嫌恶的表情”(哭泣;抿嘴;生气……)、“嫌恶的语言”(我不要;我不想……)以及“嫌恶的行为”。就像嗯哼和Kimi,遇到了不想做的事情第一反应都会哭,然后会说“我不想,我不要”。对于不同的爸爸,每个人的处理方法不同,才会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同。
如果遇到了此类事件,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一、接受事件 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父母要引导孩子接受这件事。如果要接受,最好找一个信得过的理由来说服孩子,比如说明游戏规则、说明事件的相关性、运用情感联接,切不能用哄骗的方式,否则只会产生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就像林志颖让儿子Kimi把玩偶小黄上交时说的一番话,让儿子接受,明白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二、甘愿做事 甘愿做事,包括三种:高兴地完成;快速地完成;正确地完成。孩子大多不太容易自行改变念头,所以得由父母引导。
父母要教导孩子,就像林志颖对儿子Kimi说的一番话:“别的屋子很恐怖,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屋子还不错”。让孩子明白每个屋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到自家屋子的优点,最后孩子也能停止哭泣和吵闹。
其实孩子的世界也很简单,重点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父母如何有效引导孩子对事件的反应,面对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家长如何操作,支持协助孩子接受,并心甘情愿的去做。
该机构建议,即使孩子们一开始不喜欢食物,也要给他们几次品尝食物的机会。在孩子们喜欢一些食物之前,他们可能需要尝试很多次。
每周换食谱之前,可以将孩子喜欢的食物与不喜欢的食物混合,帮助孩子尝试新的食物。
专家解释,喜欢吃几样食物或者不希望食物在盘子里互相接触是正常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在孩子5岁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