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守望文化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困境与对策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一,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竞逐着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全面实现文化建设战略,以更好地稳固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高水平。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于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注重新文化的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把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关。然而,当前我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巨大的风险,这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的上升。因此,消除这种风险是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必须立足现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力的做好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1 浅谈“ 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基本认识集说
、唱、跳舞与一体的东北“二人转”起源于古老的东北民间艺术,凝聚着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无数的心血,是他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生产耕作和日常的家庭生活创造出的一种载歌载舞的高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东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吸取了东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以及东北语言的精髓,同时,它也广泛学习和借鉴了其他很多类似的独特的艺术表演。“二人转”最大的特点是说、唱、舞一应俱全,其语言形式主要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东北方言,充满了浓浓的东北情调。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在热闹沸腾的气氛中,演员通过借助手绢、扇子、竹板等一些演出所必需的道具幽默搞笑的向大家展示着“二人转”特有的艺术魅力。因为源于农村,二人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和青睐,有着相当数额的粉丝,尤其是在东北人民心里更是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就有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广为流传的说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心中的灵魂,是一种力量支撑,是一方富裕的地域传统文化。[2]
2 传承和发展“ 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必要性探析
“二人转”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参照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逐步引进和发展新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有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那些优秀的艺术精髓在全面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民间艺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辛苦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甚至都不掺杂一点现代化的痕迹,它凝聚了劳苦大众无穷的汗水和心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智慧和灵魂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向往,是人们对生活无尚的热爱的一种态度的映照。“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一,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竞逐着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全面实现文化建设战略,以更好地稳固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高水平。
3 浅谈传承和发展“ 二人转”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瓶颈
3.1地域限制和语言传播上的障碍是首要解决问题
“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主要遍布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三个省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加之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东北方言,这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和语言性造就了“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反过来却也成了制约“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农村、走出东三省、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
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向着城市化的趋势进军,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吃喝玩乐方面都开始打上了城市的印记。
而“二人转”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其它的语言形式上,它采用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的东北话,而不是大家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通话,毫无疑问,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对于懂“二人转”的观众而言,艺术本身很具有感染力,但对大多数不懂东北话的人们说,因为观众听不懂语言而全然无法理解真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3.2由地域限制和资金短缺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
除了地域限制之外,我国的“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足够的将资金支持是有力推动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二人转”面临的经济难题亟待解决。
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不断漠视和淡化“,二人转”开始慢慢从商业演出中退出,而正是因为商业演出机会的不断减少使得它们改善自身的口碑和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的赞助商开始放弃对“二人转”的赞助和投资,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最终导致“二人转”日渐没落。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完全不利于“二人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4 有效传播和发展“ 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力举措
4.1.打破制约“二人转”发展的地域限制

要想排除人们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二人转”产生的这种排斥心理,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亲睐“二人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二人转”本身所包含着的这种巨大的艺术价值,我们必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和语言沟通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好“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在其他地域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内容、语言和表演形式上的转变,适当的引入一些当地的语言和特色,从而能够使其他地狱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转变,从而改变对“二人转”原有的并不全面的认识。这种地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方式,能让二人转走出东北,有效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局限性,使其更受全国观众所喜爱。

守望文化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困境与对策(图1)


4.2注重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开发和不断地学习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才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传统民间艺术不能单纯的只依靠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这些新生的力量去不断地研究、学习它,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它、感受它、去领悟它们本身所潜藏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新、去发展、去普及。普通艺人可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因此,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就显得非常关键。
结束语对传统的民间艺术,我们要采取批判的接受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结合现代的艺术发展水平,以一种科学、全面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民间艺术。而对于“二人转”这一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汗水和心血的民间艺术,我们应该以一种神圣而虔诚的态度去接受它、传承它、发展它。我们对“二人转”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气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认识,明确认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推动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古老的巴楚文化,缘何能在湖北宜昌大放异彩?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9月16日在宜昌开幕,记者此前走进当地寻找答案。宜昌市委宣传部部长廖达凤对记者说:“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塑造城市品牌,惠及寻常百姓,这是对宜昌民间文化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发掘瑰宝,守望文化之魂
刘德培、孙家香、向长仪、刘德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宜昌先后涌现出4位享誉全国的故事大家。是谁成就了他们?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黄尚荣说:“这得益于一群担当责任、践行使命的民间文化掘宝人,王作栋就是其中一个。”
谈起刘德培,王作栋回忆:1976年冬,他所在的五峰县文化馆年久失修,便请来一位年近古稀的瓦匠师傅检修屋顶。“瓦匠满脸皱纹,眼神疲乏,穿一件灰蒙蒙的旧袄子,一条皱巴巴的单裤衩,一身灰垢。”晚上,王作栋邀请瓦匠烤火喝茶。简陋的宿舍里,瓦匠开始谈天说地,从传统情歌到赛歌斗狠的五句子,连讲带唱张口便来。王作栋意识到:眼前这个老瓦匠是个奇人。
老瓦匠就是刘德培。随后的半个月,两人每晚都在聊民间文化。“一杯酒,几碟菜,他民歌、故事、谜语、婚丧习俗样样来,不重样。”王作栋说。此后25年时间里,王作栋相继整理出刘德培传讲的民间故事512则、歌谣1000余首、俗谚2000余条、谜语800余个、皮影戏文5部。“我的那些经,好比坡田里的洋芋,要一窝窝地挖。没人挖,洋芋不就烂在坡里了吗?”刘德培生前的感叹,饱含着文化传人对文化工作者辛劳的赞誉之情。
刘德方被人关注,则不得不提彭明吉、余贵福。1993年,宜昌举办首届皮影戏擂台赛,刘德方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时任乡文化站站长余贵福的注意。时任宜昌县委副书记的彭明吉,也特意跑到刘德方家中,一连听他传讲了12个民间故事。彭明吉当即拍板,要求乡文化站对其进行采录整理。其后3年时间,余贵福利用休息日进行采录工作。1999年10月,记录刘德方传讲的民间故事《野山笑林》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保护传人,留住民族之根
“宜昌各级党委政府,以一种文化自觉,担当起民间文化呵护者的责任,对民间文化重点传承人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使民间文艺之花越开越艳。”宜昌市文化局局长王永平说。
2003年9月中旬,宜昌发起设立专款专用的“宜昌市民间文化高龄传人扶助金”。当月下旬,84岁的孙家香就领到了3000元扶助金。传讲了400多个民间故事的孙家香,是土家族女故事家。她住在偏僻的山村里,生活极为窘迫。2003年夏天,时任宜昌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文成国看望孙家香,当即与县、乡领导同志商量,把孙家香安顿到福利院养老。
94岁高龄的孙家香开心地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每天按时送饭、送水,还帮她洗衣服,“没有政府照料,只怕我的骨头早就打得鼓了”。
建立民间故事资源数据库,开展评选优秀民间传承人活动,对高龄民间故事家给予传承补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孙家香式的民间故事传承人。三峡船工号子著名传人胡振浩、鄂西小调重要传人万戌姐、杜元香等,都成为专项扶助的对象;问鼎青歌赛、喜摘“山花奖”的原生态“农民兄弟”歌手王爱华、王爱民,被破格招入区文化馆……
传承文明,惠及民生之本
质朴粗犷的土家跳丧舞历史悠久,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完整,可以独成体系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化的土家族汉子覃发池,发誓要让“跳丧”推陈出新。历经取舍、研究、整理,1979年7月,由“半边月”“靠身子”“四合”“喜鹊登枝”“双龙摆尾”“百凤朝阳”“风摆柳”“巴山摇”8套乐曲和舞姿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舞蹈诞生了。覃发池将舞蹈定名为“巴山舞”。“巴山舞”一改“跳丧”时的向下、埋头、扣胸的沉闷感,昂首挺胸,放开手脚。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赴长阳,与群众同跳巴山舞,赞扬巴山舞是“东方迪斯科”。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全国十大广场健身舞之一向全国推广。覃发池说:“利用当地民间舞蹈素材,挖掘创造新的舞蹈形式,然后让它回到民间,那才是传承民间文化的价值体现。”
走进“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村头十字路口竖立着一堆巨大光滑的石头。“靠人座位好稳当,儿女行为好高尚,力加两点不认办,镶木成松绿山庄。”这是什么意思?村党支部书记廖兴远说:“这是廉政谜语,谜底是‘立党为公’。干部常看一看,念一念,想一想,很有警示教育作用。”
“廉政谜语”的作者是村民赵兴寿。赵老告诉记者,他已创作出版《廉政乡音》《计生谜语》等谜语书籍,让青林寺谜语以特有的魅力渗透到各行各业。
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撒叶儿嗬传承人张言科、南曲传承人覃远新、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等人走上讲台,传授技艺。近5万名学生会喊山歌、唱南曲、演花鼓戏。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兴山等县市建立了18家民间文化传承基地。
在传承人的带动下,宜昌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部分手工技艺转化为生产力,依托产品走向市场。采花毛尖茶、三峡奇石、步步升布鞋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12年,采花毛尖茶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五峰及周边地区茶农10余万户增加收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