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习勤奋、聪明伶俐,上小学时颇得老师赏识,还当上了班长。可就在一次班会上,他站在讲台上发言时说错了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他当时不知这是因为讲错话所致,还以为是自己脸上出了什么毛病。从那以后,他就总觉得自己长相难看,先是觉得脸面不好看,后来又觉得头型不好看,再往后就觉得连体形也不好看了,总之,他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哪儿都不好看,以全于后来他越来越关心自己的长相了。工作之后,更是疯狂,他贴面膜,甚至光顾美容院,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的长相能有所改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采越内向,越来越孤僻,最后发展为极度自卑,甚至常常不敢走出家门,更不敢与生人交往。平时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觉得是自己长得太难看才吸引了别人的视线:如果别人没有看他,他又觉得这是因为自己长得小好看,别人对他不屑一顾。后来,他几乎不敢在公众场合露面,更别说与人自如交谈了。为此,他痛苦不堪。
杨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许多人或多或少对与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些害怕,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社交恐惧症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1.普通社交恐惧症
普通社交恐惧症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他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他,观察他的每个小动作,他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他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他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他的权利。
2.特别社交恐惧症
患了特别社交恐惧症的人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比如,某人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现场。
从心理学角度采讲,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社交恐惧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患者往往从小就在社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地重复旧有的困扰,令患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人的口腔里有了溃疡,总想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还是这样做,为什么?是想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常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想走出过去重复失败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口愈合。
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都要从家里走向社会,过分羞涩内向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偶尔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自卑,同时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这很正常。但如果反应过度,就会缩手缩脚,影响自己的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这对性格的完善是有害的。
要帮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要孩子首先战胜自己。要让他知道,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放大自己的缺点。不必仰望别人,只要努力,你也可以很优秀。克服了自卑心理,就会增加交往的欲望。
(2)教会孩子有意识地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孩子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他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学会转换气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因为某些原冈,说到某种话题会难以开门,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转换一下话题,使气氛得以缓和,等到气氛融洽,有利于说出真情时,再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意图。
4)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造成的。因此,平时要让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知识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5)让孩子勇敢地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先教孩子和熟悉的人交谈,然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和陌生人交谈的水平。平时在家里时,可以虚拟一个公众场合,下面有无数听众,让孩子发言。经过长期艰苦的心理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完善,社交恐惧症是可以逐渐克服的。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娃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
日常的生活之中,走在路上看到熟人因为怕羞而故意躲避的大有人在,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与人对视等等,这都是由于其社交能力所决定的,因此希望大家们从小就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对自我的认同感不强,在与人交往中,害怕和对方的目光接触,害怕和人交谈,甚至看到人多也会紧张。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呢? &
如何引导孩子克服社交恐惧症
&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很少告诉父母,然而细心的父母就会发现蛛丝马迹,害羞、脸红、怕生等现象就是患病的征兆。严重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都是因为他们过于担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怕“丑陋、肮脏”的一面被他人了解。他们也不能接受自己在公众场合被人关注或谈论,不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不自然的表情动作。 & 经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不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紧张。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一直延续到成人,甚至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 &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父母感情不睦的家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在生活中表现不自信。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因此产生惧怕心理。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日益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 & 孩子患有社交恐惧症,除了孩子自身的性格成分外,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与孩子沟通不够,是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一般亲子教育融洽的家庭,孩子都能游刃有余地融入一个团队中。而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家庭,孩子一般都更倾向于沉默寡言,不爱置身于集体中,喜欢独处。 & 患有社交恐惧症,会对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孩子会变得木然,失去天真活泼的天性;严重者会变得越来越自闭,成为重度自闭症患者,或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呢?最简单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带孩子出席社交场合,让他直面恐惧,适应恐惧,在恐惧中战胜恐惧。不过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贸然带孩子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场合,可能会让孩子的社交恐惧更为严重。 & 父母应关心孩子,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要给予孩子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有更多信心融入人群中。有时孩子害怕社交,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时事知道得太少,无法加入到谈话中,受到冷落,因而产生了逃避心理。 & 当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社交恐惧症时,父母要教会孩子有意识地训练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的方法。平时注意训练孩子口齿清楚地大声说话,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正视别人,引导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放弃过于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为孩子建立自信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