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转户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快来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居转户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时间”的起点——那时什么也没有发生,从而解除造成后来的一切的那个“发生”,彻底解除紧张。——这是生命的本性,在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都逃不出这条大规律,个体如此,群体亦复如此。

一种说法是历代相传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这里的历代是指从有文字开始,至当代以前的各个历史 时期的文化,而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经湮灭了的,而是能够世代相传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经过 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内容日益丰富,变成了一种历代相传的文化。历史上形成的某种生活风习、制度形 式也可以作为文化一代传给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于席地而睡,一直影响到当代后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 国汉人很早习惯于卧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国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了发展。各历史时期形成的诸如 此类能留传下来的各种文化成果都可构成传统文化。
一种说法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理解这一句话的要点在于弄清什么是“ 古人”和“今人”,什么是可供继承的和不能继承的。我们理解这里说的“古人”应当指历史上的人,已经不 在今世了。在我国,广义的古人指当代以前作古的人,狭义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这里说的古人的文 化就是指从远古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人们创造的文化。而后半句“可供今人继承的”有特定的限制 意义,就是说这种古人的文化中能继承的部分才可构成传统文化,不能继承的是昙花一现的,特定时期的文化 ,没有继承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叫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烧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 刑,割鼻子,这是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过时,不会提出继承的问题,就不能构成今天可继承 的传统的文化。再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剥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伤筋缠小脚之类,这是特定历史 时期的产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传统文化。
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过程的一切遗产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历史遗产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 富和制度性的遗存。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这里也要 确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义。从我国使用文化遗产的习惯看,这里的前人、古人实际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 不在人世间的人所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认为四十五万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遗产,即原始文化层 ,三皇五帝以及此后的各个王朝都留有文化遗产。甚至经过民主革命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3373035时期的前辈们也给我们留下宝贵遗产。近 几年一些革命元勋一旦去世,各悼词中往往称其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可见这一传统文化的说法是指一切死去 的人可能留下的东西。
我认为上述说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看法,都有相对的真理性,人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 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纳。
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是这样表达的: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可称传统文化。我认为传统 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东西,它的创造者是当代人的祖宗,其中有远古的人物,如羲皇、苍颉,也有中古 时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这就是我们的祖宗,最好不要 把当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这些人的话,最好用革命传统之类的字眼来区别。祖宗创造 的文化有些湮灭了,有些历史古籍中还可找到记载,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短命文化,随着一个时 代的结束,它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酷刑,宫廷出现的太监文化、封建社会的多妻制 文化等,这些文化随着一代制度的结束而已结死亡了,没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传统文化之列。我所说的具有 继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它逐渐同创立时期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独立出来变成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 代的有活性的意识形态,或者换一个当代生物学上的名词来说,它具有遗传基因,能够影响于当代人头脑,影 响当代社会制度及今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它具有很强的继承活性,影 响和作用于国人的头脑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生命力。再如,古代的农耕技术,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影响着当 代人的农业生产,另外,象磕头、作揖等古代礼仪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文化并非指其内容上都是精华,都有古为今用的价值,显而易见,历史文化的活性,一部 分可称为精华,而还有一部分确是糟粕,但它还有遗传的生命力,如重男轻女的意识,偶像崇拜的观念等,尽 管已经失去了进步性,但它却处处顽强地表现着其生命力,这就要用今日的价值观进行选择和取舍。一个“逝水”,引来中国文化浩浩荡荡如逝水一般不尽叹息。而既往已逝,追回无望,怅然相思,岂不成为一种苦思,徒使人倍生伤情而别无其他收获,难道说,中国文化如此喜爱揪住虚空一般的往昔不肯撒手,它是特别的喜欢自寻苦恼吗?回答是,非也,中国文化它不是在追寻往昔本身,而是在追寻一种“美”。是的,这苦思就是一种美,一种相对于婆娑欢娱,另一种凝重沉郁、忧郁的美,更有分量,更绵长悠远、回味无穷。在中国文化看来,这是一种心灵的无限回溯,由追寻人自身所从来处所得的美,是“追寻”之魅力与“失落”之魅力两种魅力之混合,愈是失落愈是追寻,愈是追寻有力愈体会失落之真正重量。怎么能不去追寻呢?往昔,那是现在的来源,漂泊无定之心,变幼无定之人生,都是从来的(不然,又怎么解释),不去追寻那个源头,心灵性命就将永远无可安置,永远处于流浪无着、躁动不安的痛苦之中。追寻追寻,说到底,无非是追寻那痛苦的根源啊。
追寻往昔,它所表征的,是植根于人类精神深处那与生俱来的总是禁不住欲“回到原处”的内在生命冲动。思古念旧,是这种生命冲动的一种外在文化形式而已。生命犹如一条弹簧,在其不断被拉开、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眼睛向前,向往着那被拉长的那个方向,希望拉得更长一些、更长一些;与此同时,弹簧的本身也日益加剧着其内在的回弹张力,拉力越大,回弹的渴望也越强烈,回弹的张力也越大,竭力挣扎着欲回到原初,回到历史的起点——“时间”的起点——那时什么也没有发生,从而解除造成后来的一切的那个“发生”,彻底解除紧张。——这是生命的本性,在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都逃不出这条大规律,个体如此,群体亦复如此。
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那“思古”情较之于其他民族尤其更显得强烈,这当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本身之长久稳定不变是有关系的。在这种文化看来,就仿佛,只有回到古代,回到原初,才最终使心灵的紧张得到彻底缓释,使社会的紧张得到彻底的缓释,而当前一切的现实问题也才随之而烟消云散。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有一种极其强烈的负重感,犹如一个负重跋涉的行者,极为渴望卸下背上重负。同时它又眼望着前方。究竟是回到过去,将背上重负自然消解于无形呢?还是继续背负下去,直到前方某个站点,完成任务而后将其卸下呢?这在中国文化形成一个很严重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事实上,中国文化总是将回望的路视为前望的路的,以为,最好的向前走,根本就是向后走:社会——回到尧舜那里去;个人——回到祖先那里去。
而现实却常常显示,事实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就在中国文化按着自己设想的向前走的路与向后返回的路两条路合为一条路、一直走下去的时候,他会时常拿不定主意,在路上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这样走下去是离古人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是离希望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由此,思古念旧,也总是伴随着美妙的惬意与深刻的感伤,那是一种希望与害怕失望的深度混合。这样一杯混合物进到中国人嘴里,有一种特别的滋味,明明苦涩,却愈苦愈回甘无穷,愈苦愈引人上瘾。——在这杯特殊的混物里,那明明混和的是全部的往昔与现今,全部的往昔与未来,大美啊!虽然失望天盖地排江倒海,但希望不也正在其中,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逝者永逝,河水不能回流,时间也不能倒退。回到尧舜,回到祖先,回到原初,总成为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不过,却可以“拟制”于将来:就在眼前的当下,精神只要成功拟制一个“精神的乐园”,将终点移为端点,以大海反视河源,则收场也便当然成为开场,逝水反变为来水。精神在经过漫长、曲折、艰辛的旅程之后,却在终点处找到了自己原初的起点,终点与起点合为了一点,精神终于为自己觅得那永久安居,从此结束永恒零之命运。——这个精神的乐园就是——桃花源。

这真的有些欧洲黑格尔氏哲学的意味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桃花源的拟制,在中国文化并非一种纯理智思维逻辑的构建,它只是一种感情的直觉。这感情就是心灵一意要回归原初,这么一个简单、持久的文化冲动。桃花源是什么?一句话,它是远古“尧舜理想社会”在当下人的心灵中的一个投影。由此,中国文化的思情情结,一思为“思古”,再思为“思来”,而由于桃花源的拟制,思古于是与思来重合为同一种思,远古与当下重合为同一个被思,在尧舜与桃花源的重合中最终完成了思与被思的重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没有定义,它只是一种纯粹的思之情。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快来 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图1)

在线咨询